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40年代以前,芦墟仅少数有条件人家子女去吴江、苏州、上海、松江、嘉兴等地上中学或师范。民国30年(1941年)忠义救国军控制吴江县东部及周边地区后,于8月在西栅当栈房(今中心幼儿园南边)开办清华中学,近100名学生,3个年级;校长方纪龄,江阴祝塘人(后任江阴县长);教导主任陆铭之(陆祖鼎)、教员许南耕等均为本地人。该校师生积极宣传抗日。第二年2月下旬,日军大扫荡后学校不存。日伪军占领芦墟后期的1943年8月~1945年8月在芦墟小学内有以私立芦墟初中名义举办的补习班,20来名学生。民国36年2月在中心小学里又附设初中班。
民国36年(1947年)8月,私立分湖中学创办,上述初中班编为一下班,加上新招的一上班,约70余名学生;6名教员。开设课程有公民、国文、英语、算学(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历史、地理、博物、劳作、生理卫生和音、体、美,二年级增加化学。解放后取消公民课,改上政治课,三年级增加物理和生理卫生。2年后取消英语课,博物改植物、动物。
民国37年(1948年)冬,河南省立陕县中学近300名师生被南迁至芦墟,寄居泗洲寺、在理堂、体育场乒乓室等处。后来又有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来芦墟借住南栅油车坊。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排他们返回家乡。
解放前后的几年,分湖中学的学生有100名左右,教职工10余名;春秋两季招生,学级较多。1953年师生渐多。1954年起只在秋季招生。1956年夏天转为公立。下半年试行5分制和劳卫制锻炼标准,建立学生档案;教师学习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试用简化字;语文课分为汉语和文学,初二开设物理。1959年新生增设英语,1961年改上俄语。
50年代后期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中学师生政治学习多,参加劳动多。1958年下半年,芦墟初中也“大炼钢铁”、“大办农业”。劳动43.5天,上课69天;为赶进度,每天上9节正课,尚有物理等三门课未上完;寒假不足10天。一年后仍保持每周劳动2个半天。在大跃进的形势下,1958年开始芦墟初中连续三年扩大招生。经济困难时期,初中生约有30%流失。学校工作执行“整顿现有事业,控制发展速度,大力提高质量”的指示,1961年开始仅招2班初一(1958~1968年的农业中学和民办初中补习班情况见第四节)。
中学是芦墟镇、社最早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部门,长期无法正常上课,停止招生。1968年春末中小学重建领导机构后,镇五七中学(芦中)开始复课;农业中学解散。夏天,初中生全部毕业,始办高中,接收推荐来的初一学生4个班和高一学生2个班。同时,红胜(芦北)、五星(城司)、光明(芦东)、新友、东玲、金星(西湾)大队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称“戴帽子”中学,近200名学生。10月,工宣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管会(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进驻中小学,“占领教育阵地”。12月,学习《人民日报》推广的本县金家坝公社的“教育革命经验”:批判旧教材,工人、贫下中农“自编教材”,安排工农兵当教师或兼职教师上讲台。
1971~1973年实行春季招生。学制为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70年前后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农基(农业基础知识)、工基(工业基础知识)、英语、劳动、革命文艺和军体课。1970年镇五七中学军训中手榴弹失事,击伤一女生。1972年后逐步恢复物理、化学、初中地理、高中历史。70年代中期,芦墟高中开办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农用水泵(称“三机一泵”)和农业会计、农村医生等专业的短期培训班。1972年开始重视文化课教学,学校秩序有所好转。到1973年下半年县派工作组进校,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同时强调“开门办学”,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全国宣传交白卷英雄等事例后,芦墟的中学也实行开卷考试,取消期中考试;甚至以“谈学习体会”代替考试;学习成绩由学生自报互评;操行评语由学生自己写。1974年“批林批孔”、1975年学“朝农”(辽宁朝阳农学院)、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学生无纪律、学校乱哄哄、教学无计划、教师难以教、领导不敢抓的现象更严重。学“朝农”、办分校和学军拉练占用大量时间。有一个学期只上44天课,绝大部分课程未教完,有的课本原封不动,还砍掉初二的物理、化学。直至1977年上半年,还在“搞好开门办学”,“进一步办好农村分校”。
1977年8月13日国家公布恢复高考制度后,中学校风明显改观。1978年恢复师范、中专招生后,有的戴帽初中早晨6点钟到校傍晚6点放学(称为“6进6出”)。1977年恢复高中地理,第二年取消农基课。1978年高考和初中全县统考中,芦墟的成绩受人称赞。下半年初中试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部编教材内容多、程度深。芦墟中学1979届初二学生分岔:部分毕业,部分升入新开办的初中三年级,部分升入高中或中专。农村联办初中向三年制过渡持续2年。1982年芦墟高中也实行三年制。这个时期初中、高中都有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初二开始学物理,初三设化学;初中有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和音乐、美术;高一有生物。高中三年级时一般按文科、理科分班上课。80年代高考前有预考,1993年5月开始实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表12-14 1968~1982年芦墟农村小学“戴帽”中学发展情况表 单位:人
年月
|
校数
|
班数
|
学生总数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教师数
|
其中民办代课
|
说明
|
1968.9
|
6
|
6
|
198
|
198
|
|
|
12
|
9
|
小学始办戴帽初中
|
1969.9
|
7
|
7
|
338
|
140
|
198
|
|
18
|
15
|
|
1970.9
|
7
|
10
|
262
|
210
|
52
|
|
25
|
18
|
|
1971.4
|
9
|
11
|
225
|
176
|
49
|
|
21
|
|
|
1971.9
|
9
|
10
|
217
|
170
|
47
|
|
20
|
|
|
1972.9
|
9
|
10
|
256
|
104
|
152
|
|
25
|
18
|
春季毕业47人
|
1973.9
|
9
|
12
|
265
|
130
|
135
|
|
24
|
17
|
春季毕业134人
|
1974.9
|
8
|
12
|
155
|
85
|
70
|
|
20
|
13
|
|
1975.9
|
8
|
14
|
405
|
336
|
69
|
|
20
|
13
|
工农兵兼教18人
|
1976.9
|
12
|
24
|
1005
|
680
|
325
|
|
47
|
42
|
贫管会53人
|
1977.9
|
12
|
32
|
1376
|
735
|
578
|
|
61
|
54
|
五星高中63人教师3人
|
1978..9
|
12
|
32
|
937
|
582
|
355
|
|
|
|
|
1979.9
|
7
|
19
|
953
|
538
|
415
|
|
42
|
31
|
初二准备明年分岔
|
1980.9
|
7
|
15
|
749
|
340
|
231
|
78
|
45
|
|
中心校五星各1班初三
|
1981.9
|
7
|
12
|
565
|
338
|
227
|
|
34
|
18
|
初三年级到芦墟中学
|
70年代中后期初中生最多。1976年秋初一年级,芦中有4个班,西中街小学附设2班106人。农村初中24班1000余人。1977年秋,五星(城司)开办高中班63人。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82年8月下旬芦墟公社中学开学,农村中学教育逐步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亦起步。1983~1985年乡中学开办水产职高班,1986~1988年办了机械·电缆职高班。1988年成人教育中心校建置后,其全日制教育主要是开办机电类为主的职业高中班和电视中专班。1994~1997年芦墟中学开办过日语职高班。80年代中后期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4所联办初中分阶段撤销。学校和镇教管会采取多种措施,以尽量减少初中生流失。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展开,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县、镇加大投资,改善中学办学条件。1992年通过达标验收。
90年代中后期,芦墟二中和芦墟中学先后新建教学大楼、宿舍餐厅、标准化田径场等。易地新建现代化的成教中心校。各校配备微机房等专用教室。教育上,各校建立德育基地,德育工作常规化,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消除应试教育影响。1998年12月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初中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超过98%、94%、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84%以上。初中生升学观念有变化。80年代偏向于招生不多的中师中专,90年代前期开始转向重点高中或重点班。芦墟学生高考录取率由1/3增长到约2/3。芦墟中学高中招生数逐年增加,1998年9月撤销初中部,近年正为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努力。
表12-15 1975~1977年芦墟“戴帽”中学最多时的分布状况表 单位:人
校名
|
1975年9月
|
1976年9月~1977年7月
|
1977年9月
|
班数
|
学生
|
教师
|
班数
|
学生
|
教师
|
学生
|
班数
|
学生
|
教师
|
光明初中
|
1
|
48
|
2
|
3
|
122
|
6
|
122
|
4
|
189
|
8
|
伟明初中
|
2
|
73
|
3
|
3
|
143
|
6
|
132
|
4
|
139
|
7
|
黎明初中
|
2
|
50
|
3
|
2
|
85
|
4
|
83
|
3
|
98
|
6
|
三村初中
|
无
|
|
|
1
|
49
|
2
|
45
|
2
|
70
|
4
|
五星中学
|
3
|
80
|
4
|
4
|
137
|
9
|
116
|
5
|
283
|
14
|
爱好初中
|
1
|
19
|
1
|
1
|
49
|
2
|
40
|
无
|
|
|
幸福初中
|
1
|
25
|
1
|
2
|
66
|
3
|
65
|
2
|
85
|
3
|
新南初中
|
无
|
|
|
无
|
|
|
|
1
|
35
|
2
|
红胜初中
|
无
|
|
|
1
|
50
|
2
|
48
|
2
|
90
|
4
|
金星初中
|
无
|
|
|
1
|
53
|
2
|
49
|
2
|
72
|
3
|
新友初中
|
2
|
53
|
3
|
3
|
122
|
5
|
119
|
3
|
137
|
5
|
东玲初中
|
2
|
57
|
3
|
2
|
86
|
4
|
85
|
2
|
94
|
4
|
荣字初中
|
无
|
|
|
1
|
43
|
2
|
42
|
2
|
84
|
4
|
合计
|
14
|
405
|
20
|
24
|
1005
|
47
|
946
|
32
|
1376
|
64
|
说明:五星(即城司)中学1977年9月~1979年7月有高中班,当时招63人,1979年秋有高复班10多名学生。
第二节芦墟中学
芦墟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民国36年(1947年)夏的“吴江私立分湖初级中学”。当年小学校长王荫乔等人发起成立由黄玉书(董事长)、王荫乔、沈颖若、夏蕴文、陆祖鼎、柳公望、袁明若、陆佩云组成分湖中学董事会,筹划建校。以西北栅清末的米业公所为校舍,略加修缮,大门即校办厂所在的老校门,第二进嘉穗堂和厢房用于上课,第三进维宝堂用作大礼堂。宴会厅等处为国民党区中队占据。师生与士兵同一大门出入。8月份招生开学。校长王荫乔,教导主任郑润之,训育主任许南耕,教员沈颖若、柳承懿、卜雪华及工友1人。一上班新生近50人,原在小学的初中补习班26人为一下班。第二年9月有3班102名学生,教职工10名。学校报民国吴江县政府立案并获补贴。
解放当年的8月郑润之任校长;取消训育主任;开设政治课。1950年初县人民政府对分湖中学备案后发给补贴。2月份首届春季班20名学生毕业,7月秋季班13人毕业。1951年改名“私立吴江分湖初级中学”。当时学校占地3332平方米,4只教室170平方米。学期总收入2071.44万元(旧人民币)。1952年秋县政府拨款并同意利用莘塔城隍庙旧料建成朝北平房6间,即2只木地板教室(1986年改建成教师宿舍)。10月,县文教科派来政治教师。以后几年学生增加到6班300多人,教职工20多人。校舍太少,长期租用南北民房。1953年苏州地区专署文教科拨下许多物理、化学实验器材。校园向西扩展建篮球场等。1955年10月改校名为“吴江县私立分湖初级中学”。1956年6月15日,学校花348元向芦墟镇中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购得学校西边的水田5.8亩(合3866平方米),拟“用于建运动场和植物园”。
1956年7月13日,县人民委员会发文,接收全县私立中学,分湖中学新校名为“吴江县芦墟初级中学”;“接办仪式开学后举行,接办日定为校庆日”。校长不更动。11月6日,县人委调县染织公司副经理张伟道任副校长;稍后即成为事实上的主要领导。1957年开始在招生中“切实贯彻党的阶级路线”。1958年开始扩大招生,连续2年每年招3班,1960年8月招4班(见“开办高中后芦墟中学师生数”表)。学生增多,校舍紧张。1958年开始,每年暑期在今实验楼前后造一幢3只教室的平房。第四幢在三层教学楼北墙地方,1961年建造时因经济困难,中途停工,1963年才完工。这四排教室以西是直跑道,再往西是借用的五六亩水田,开辟成学校农场,为粮食紧张的师生添加一点伙食。困难时期学生流失严重。1960年9月初一年级4班220人,到1962年9月初三开学时剩98人。1961年起每年招2班初一。1959年升学考试成绩和录取率在全县8所中学中均名列第三。因芦墟初中“教学质量比较稳定”,1961年11月县局初步将其“确定为重点学校”。
表12-16 分湖中学—芦墟初级中学师生数表 单位:人
年、月
|
班数
|
学生
|
其中
|
教职工
|
说明
|
女生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民国36年8月
|
2
|
70
|
|
|
|
|
7
|
|
民国37年9月
|
3
|
102
|
|
|
|
|
10
|
|
民国38年6月
|
6
|
102
|
|
|
|
20
|
15
|
春秋两季招生,故有6班
|
1949.10
|
4
|
105
|
47
|
37
|
31
|
37
|
12
|
校医为兼职
|
1950.4
|
4
|
49
|
16
|
23
|
10
|
12
|
14
|
还有商业补习班4人
|
1951.3
|
4
|
110
|
51
|
62
|
29
|
19
|
10
|
春一级16人(女生9人)
|
1951.9
|
4
|
124
|
64
|
62
|
36
|
24
|
11
|
|
1952.9
|
3
|
134
|
57
|
68
|
42
|
24
|
13
|
|
1953.5
|
4
|
226
|
|
|
|
|
15
|
|
1953.9
|
4
|
243
|
|
|
|
|
13
|
春秋两季毕业29修业5人
|
1954.10
|
5
|
285
|
104
|
124
|
68
|
93
|
14
|
住宿163毕业48修业11人
|
1955.9
|
5
|
270
|
89
|
104
|
104
|
62
|
14
|
音乐、校医为校外人士兼职
|
1956.9
|
6
|
327
|
111
|
118
|
110
|
99
|
21
|
7月下旬转为公立初中
|
1957.9
|
6
|
334
|
111
|
114
|
117
|
103
|
21
|
1956年开始工友5人
|
1958.9
|
7
|
362
|
|
|
|
98
|
21
|
初一约165人,3班
|
1959.9
|
8
|
424
|
|
165
|
158
|
101
|
25
|
|
1960.9
|
10
|
556
|
|
220
|
174
|
162
|
32
|
7月毕业82人
|
1961.9
|
9
|
429
|
|
123
|
172
|
134
|
32
|
7月毕业154升高中17人
|
1962.9
|
8
|
322
|
|
115
|
109
|
98
|
29
|
7月毕业115人,流生多。
|
1963.9
|
6
|
290
|
|
115
|
94
|
81
|
23
|
7月毕业81人,修业4人。
|
1964.9
|
6
|
294
|
129
|
117
|
95
|
82
|
25
|
|
1965.9
|
6
|
311
|
|
121
|
106
|
84
|
24
|
7月毕业77人
|
1966.9
|
6
|
310
|
|
121
|
105
|
84
|
25
|
初中不招生也无毕业
|
1967.9
|
6
|
310
|
|
121
|
105
|
84
|
25
|
不招生,也无毕业
|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出现“红卫兵七一造反司令部”(简称“红七造”)等组织。以后“破四旧”、“大串联”、“大批判”等,长期停课。1968年夏初建立学校革命委员会,有学生代表,负责人是镇革会一位常委;下设教革、政工、后勤三个组。公章上刻“吴江县芦墟镇五七学校”,文字材料有写“镇五七中学”的。9月恢复招生,无入学考试;学生由镇、社革委会“推荐”来的。初中4班;开办高中,招2班。10月,镇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中学,宣传队长主管学校工作。1969年有500多名学生。1970年3月李剑鸣任校革会第一副主任。6月,县革会给定校名“吴江县芦墟中学”。1971~1973年实行春季招生。校内开办生产小五金的工厂。1971年初建立党支部,李剑鸣任书记。同年拆掉大礼堂原地重建,用于开大会及乒乓球队训练。当时该校乒乓球队成绩斐然。1973年下半年又大批前个时期稍稍重视文化课教学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1975年夏,许勤斌任校革会副主任、副书记,主持工作。1975年春夏,师生们在红胜(今芦北)大渠荡寸草不长的盐花地上建起“江南蒙古包式的分校基地”。1976年春,在那里建成2只教室3间宿舍带厨房的农村分校;1978年初撤出。
1977年随着持续“揭批四人帮”,学校秩序逐步趋向正常,学风良性转化。恢复高考后考生录取率名列全县前茅。1979年春,最北的二层教学楼完工,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当年工宣队,校革会撤销,恢复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机构,许勤斌任校长。1981年开始陆续改善教师住房。1984年8月杨振鹏任校长;增设政教处,教导处易名为教务处。1987年建成1018平方米的三层教学、办公楼。1989年建成男女生宿舍楼2幢和食堂。1990年建成1094平方米的三层实验楼,启用新校门,批地6133平方米(9.2亩)修建标准化操场。1991年8月黄亚侃任学校党支部书记,第二年8月兼任校长。1994年开始在学校西南地方先后建造6幢教工住宅,面积3250平方米。1995年8月莫建根任书记、校长。1996年开始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1997年高中招生翻倍。1998年8月成为纯高中。12月通过省教育现代化标准验收。1999年底1423平方米的多功能餐厅交付使用。2000年夏天,在原分湖中学老校门处建成公寓式学生宿舍。
芦墟中学临近分湖公园,环境宁静。至2000年10月,学校占地15184平方米(合22.78亩),建筑面积6072平方米;主体建筑是教学、办公、实验楼3幢;配备语音、音乐、美术、劳技专用教室,建成60台微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体育设施完善;学生食宿条件良好。高中11班582名学生;59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50人,本科毕业31人,高级教师8人。学校注重素质教育,老师坚持教书育人,教育业绩在本市声誉良好,尤以文科见长。
表12-17 1968~2000年开办高中后芦墟中学师生数表 单位:人
年、月
|
班数
|
学生数
|
其中
|
教职工
|
其中民办代课
|
说明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1968.9
|
6
|
304
|
194
|
|
|
110
|
|
|
26
|
|
原初中生全毕业
|
1969.9
|
10
|
522
|
222
|
193
|
|
|
107
|
|
31
|
|
工宣队5人
|
1970.秋
|
11
|
524
|
168
|
188
|
|
168
|
|
|
35
|
7
|
|
1971.9
|
|
495
|
初中333
|
高中162
|
32
|
5
|
|
1972.春
|
|
|
春季招177
|
春季招106
|
|
|
|
1973.春
|
|
|
春季招155
|
春季招110
|
|
|
|
1974.
|
|
|
|
150
|
|
|
108
|
|
|
|
工农兵兼教7人,工宣队2人
|
1975.秋
|
11
|
564
|
205
|
160
|
|
110
|
89
|
|
38
|
|
1976.9
|
12
|
656
|
235
|
201
|
|
110
|
110
|
|
39
|
7
|
工宣队5人
|
1977.9
|
13
|
730
|
234
|
228
|
|
165
|
103
|
|
39
|
|
|
1978.
|
13
|
707
|
110
|
215
|
|
226
|
156
|
|
|
|
|
1979.9
|
13
|
718
|
169
|
117
|
135
|
57
|
240
|
|
|
|
79届初二分岔高二有插班重读
|
1980.9
|
11
|
559
|
8班421人
|
3班138人
|
47
|
|
1981.9
|
11
|
581
|
116
|
155
|
119
|
95
|
96
|
|
46
|
4
|
专任教师33
|
1982.9
|
11
|
553
|
110
|
112
|
138
|
88
|
58
|
47
|
49
|
3
|
专任教师33
|
1983.9
|
12
|
600
|
168
|
107
|
107
|
100
|
70
|
48
|
52
|
5
|
专任教师33
|
1984.9
|
13
|
660
|
117
|
179
|
85
|
115
|
93
|
71
|
53
|
3
|
专任教师34
|
1985.9
|
13
|
690
|
119
|
124
|
148
|
113
|
106
|
80
|
56
|
4
|
|
1986.9
|
12
|
654
|
107
|
114
|
114
|
121
|
109
|
89
|
59
|
6
|
|
1987.9
|
11
|
587
|
52
|
99
|
101
|
117
|
123
|
95
|
54
|
4
|
|
1988.9
|
11
|
543
|
108
|
53
|
90
|
76
|
104
|
112
|
55
|
5
|
|
1989.9
|
11
|
504
|
118
|
100
|
51
|
76
|
63
|
96
|
54
|
4
|
|
1990.9
|
11
|
486
|
114
|
114
|
91
|
42
|
68
|
57
|
57
|
5
|
|
1991.9
|
12
|
548
|
130
|
110
|
106
|
101
|
38
|
63
|
61
|
5
|
|
1992.9
|
13
|
590
|
130
|
124
|
97
|
112
|
90
|
37
|
57
|
4
|
|
1993.9
|
15
|
671
|
105
|
120
|
126
|
136
|
97
|
87
|
62
|
1
|
|
1994.9
|
17
|
687
|
136
|
102
|
114
|
87+22
|
129
|
97
|
68
|
1
|
+号后为职高人数
|
1995.9
|
17
|
721
|
148
|
133
|
99
|
98+17
|
82+21
|
123
|
78
|
1
|
|
1996.9
|
18
|
678
|
86
|
139
|
124
|
117
|
95+17
|
80+20
|
77
|
|
无民办代课
|
1997.9
|
20
|
757
|
84
|
84
|
138
|
229
|
120
|
91+11
|
75
|
|
|
1998.9
|
13
|
564
|
初中部并给第二中学
|
222
|
222
|
120
|
61
|
|
专任教师46
|
1999.9
|
14
|
586
|
156
|
217
|
213
|
61
|
|
专任教师53
|
2000.9
|
11
|
582
|
无
|
215
|
151
|
216
|
59
|
|
专任教师50
|
第三节 芦墟第二中学
1981年初,县文教局和公社决定开办芦墟公社中学,由中心校长陈金毛兼任公社中学副校长并负责筹建;校址选定兵字圩原窑厂的制坯工场,占地3000平方米。1982年春,沈政厚接任副校长。夏天主体建筑即今3号、4号楼西半部建成,建筑面积约940平方米;门窗是旧货。校园东北隅是窄小简陋的伙房;校门向北,在今校办厂门口处。
1982年8月底学校开学。本部3个年级6班341名学生,26名教职工。下属有与各大队联合办的初中(简称联中)4所9个班387名学生;22名教师及城司1名炊事员。起初几年本部和联中学生数快速增多;以后几年联中缩减,本部师生和住宿生持续增加。所以80年代校舍长期紧缺。学校新办,青年教师多,民办、代课多,1987以前民办、代课超过半数。
1983年初,校园向西扩展,上半年建造了今1号楼,建立教导处。暑期东玲联中2只教室重建,城司联中修理。秋冬,学校改名芦墟乡中学。1984年春夏建造了今2号楼;校门改用旁边向西的门厅。10月11日后“学校工作由教导处夏森官、姚荣荣负责”。1985年2月陈金毛任校长兼乡中小学党支部书记。春夏,校园再向西扩展到现在传达室处;在东面近河建校办厂房;在食堂地方搭玻璃钢瓦饭厅和建印刷厂房。9月底校长室有了副职;10月初建立总务处。11月学校改名芦墟第二中学。1986年2月20日陈摩天任校长、书记。5月撤销东玲联中。暑期里建成电缆职高班宿舍(今4号楼东半部)。1987年7月初伟明联中撤销,陈摩天校长调离,8月31日沈桂卿接任校长,其间,副校长柳宗宪负责。1988年上半年建立二中党支部,校长兼书记。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镇政府确定“二中朝南发展”的用地方向。1988年下半年在围墙南建造了实验楼。1988年5月省里发下全套实验器材。7月,新友联中撤销。暑期里建成了现在的食堂。1991年春征地1万多平方米,建造L型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614平方米。8月上旬沈桂卿校长离任,月底莫建根到校任书记、校长;城司初中撤到本部,联办中学消失。年底建成250米环形田径场和2片篮球场、1片排球场。1993年学校被评为合格农村初中。1992~1995年在校生达1000人左右。1994年8月设立政教处。1995年8月陈亚棣任书记、校长。在1996年8月和1998年8月增加2位副校长。2000年8月潘明明任校长,陈亚棣仍任书记。
90年代中后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校园向南向东扩展到河边。1997年在原田径场上又建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372平方米;重建250米田径场和120米直跑道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等。1998年8月接收东围墙外敬老院宿舍楼。第四次建成新校门和绿化景点。校园总面积达25763平方米(合38.64亩),绿化6452平方米,体育用地696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7418平方米;有普通教室23只,配备56座语音室、微机房,有音、体、美专用教室,实验室3只,电化教育设施进课堂;图书阅览室3只,人均图书21册多。1998年8月接收芦墟中学初中部师生。2000年秋有25班1172名学生,教职工94人(其中土地工15人)、专任教师70人;学历达标率94%,任职资格合格率95%。90年代就参加市教委“轻负担、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近三年入学率、巩固率均在99%以上,毕业率97%以上。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2000年进入创建江苏省示范初中行列。
表12-18 1982~2000年芦墟第二中学师生数表 单位:人
年、月
|
联中(所)
|
班级(个)
|
学生人数
|
住宿生
|
教职工
|
其中民办代课
|
说明
|
总数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1982.9
|
4
|
15
|
728
|
363
|
214
|
151
|
|
43
|
23
|
|
1983.9
|
4
|
16
|
884
|
398
|
288
|
157
|
|
56
|
29
|
职高班41人
|
1984.9
|
4
|
20
|
1054
|
381
|
355
|
277
|
|
45
|
21
|
职高班41人
|
1985.9
|
4
|
19
|
929
|
330
|
309
|
290
|
301
|
76
|
48
|
专任教师54人
|
1986.9
|
4
|
16
|
754
|
173
|
311
|
220
|
325
|
66
|
35
|
职高班50人
|
1987.9
|
2
|
13
|
595
|
119
|
160
|
276
|
316
|
58
|
22
|
职高班40人
|
1988.9
|
2
|
12
|
469
|
244
|
92
|
133
|
232
|
64
|
20
|
专任教师46人
|
1989.9
|
1
|
12
|
517
|
244
|
194
|
79
|
245
|
63
|
18
|
专任教师41人
|
1990.9
|
1
|
14
|
664
|
265
|
223
|
176
|
210
|
71
|
25
|
|
1991.9
|
|
15
|
731
|
276
|
251
|
204
|
110
|
74
|
22
|
撤销联办中学
|
1992.9
|
|
19
|
990
|
389
|
278
|
233
|
420
|
78
|
20
|
|
1993.9
|
|
20
|
944
|
319
|
388
|
237
|
585
|
75
|
1
|
|
1994.9
|
|
21
|
1001
|
317
|
344
|
340
|
|
86
|
4
|
|
1995.9
|
|
21
|
999
|
349
|
340
|
310
|
|
91
|
4
|
|
1996.9
|
|
18
|
869
|
185
|
344
|
340
|
|
82
|
4
|
|
1997.9
|
|
14
|
653
|
136
|
188
|
329
|
|
78
|
|
|
1998.9
|
|
18
|
773
|
290
|
223
|
260
|
|
87
|
|
专任教师60人
|
1999.9
|
|
20
|
931
|
420
|
289
|
222
|
|
85
|
|
专任教师72人
|
2000.9
|
|
25
|
1172
|
481
|
407
|
284
|
|
94
|
|
专任教师70人
|
第四节 农业中学和民办中学
一、莘塔农业中学
1958年春,芦墟镇、莘塔乡、龙泾乡都办起了农业初中。10月,因公社机关已设在莘塔,上述农中全部并到陆泰丰原区(乡)政府大院(今文化中心),成立莘塔公社农业中学。100名学生,4位专职教师,还有老农和兼课的。教师主要由高中毕业(1人)或肄业及初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充任;1位公办教师负责教务;公社副书记陈龙生兼校长。原区(乡)政府的“36间公房”成为“最好的校舍”,“(有)完整的生产基地,劳动工具应有尽有”。学校开设语文、数学(算术、代数、几何)、政治、体育和农业知识课。隔日上课,每周20课时。在今影剧院东南地方的农场里种植稻麦、蔬菜,饲养猪、羊、兔子等。上级要求逐步实现教师工资、办公费、学生伙食费“三自给”,不足部分由公社补助。当时莘塔公社每月下拨93元,分配给专职教师。
1959~1960年,师生数逐渐增多;因经济困难,流生亦相当多(见表12-19)。1960年10月下旬还动员45名超龄学生回队劳动;“2名不称职教师下放小学当民办教师”。1961年春改变办学形式:4月下旬开始,学生回家劳动,业余自学,教师巡回辅导;到8~9月间集中学习3~4个星期;12月下旬再集中读书。1961年夏毕业79人,同时又遣散一批超龄学生。1962年4月下旬,全县性的“暂时停办”指示下达,莘塔农业中学解散。
二、民办初中补习班
1961秋,在东栅镇工会(今建材路国营印刷厂址)后厅开设民办初中补习班,俗称民办中学。30来名学生,2名教师。课程设置大体上与普通初中相同。教师工资等经费全部依赖学生学费。1962年春,补习班迁往西南街檀家桥西,租住王宅。1963年秋,又搬到西北街大庆里口(即曹家墙门);同时招收约20名初一学生,增加1名教师。1964年夏,有10多名学生毕业,其中3人考取吴江高中。秋,又招收初一学生30多人。其中有周庄、黎里、天凝庄等外地学生。1965年8月上旬被芦墟公社接收,转制为芦墟农中。
三、芦墟公社农业中学
1965年8月初,芦墟公社重办农业中学,分三处。公社接收芦墟民办中学,作为芦墟公社芦墟农业中学的基础。原民办中学初一学生升初二,原本少数升初三的学生安排到芦墟初中;招收2班初一,3班共105人。教师6人,编制7人。该校半年后移址芦墟中学河埠以北的驳岸房屋。在五星大队部(法华庵)办五星农中;在西湾(自然村)港南办分溪农中。此两校各30余名学生、2名教师。三校又合称芦墟公社农业中学。任教10人均高中毕业的插队青年或回乡青年。公社副社长任留桂当校长,实际分管的是党委宣传委员。办学形式、开设课程与前几年的农中相仿。不过,每周连续上课3天,劳动3天。市镇同学与老师一起劳动,敲石子、剥茧子、织草帘、搬土坯和协助征购粮食等;也种植水稻、西瓜等,收入较好。1966年夏秋,因“文化大革命”未招生;12月下旬停课。1967年春一度在解放军来校军训时复课。6月以后上课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968年5月公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成立后,学校解散;在校的市镇学生转给芦中,多数教师转入小学。
表12-19 1958~1966年芦墟农业中学师生数表 单位:人
年月
|
班数
|
学生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教职工
|
专职
教师
|
说明
|
1958.5
|
1
|
27
|
春招27
|
|
|
1
|
1
|
芦墟镇农中办半年
|
3
|
99
|
春招99
|
|
|
6
|
4
|
莘塔乡农中,3个点
|
1959.2
|
4
|
191
|
秋招111
|
春80
|
|
8
|
6
|
莘塔公社农中,下同
|
1959.3
|
4
|
153
|
86
|
67
|
|
8
|
6
|
|
1960.4
|
4
|
184
|
|
|
|
|
7
|
|
1960.9
|
7
|
261
|
114
|
60
|
87
|
13
|
11
|
1960年夏毕业79人
|
1961.10
|
3
|
140
|
44
|
50
|
46
|
5
|
5
|
1962年5月停办
|
1965.8
|
5
|
170
|
143
|
27
|
|
11
|
10
|
总称芦墟公社农业中学,实际分三所学校。
|
其中
|
芦墟
|
3
|
105
|
78
|
27
|
|
7
|
6
|
三村
|
1
|
33
|
33
|
|
|
2
|
2
|
分溪
|
1
|
32
|
32
|
|
|
2
|
2
|
1966.1
|
5
|
128
|
101
|
27
|
|
11
|
10
|
“文化大革命”未招生。1968年6月解体。
|
1966.7
|
5
|
146
|
128
|
18
|
|
11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