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芦墟无科技组织,只有季节性常识宣传。50年代中期,芦墟区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农业生产。50年代末,窑业、米业及铁业社等传统工业、手工业,积极参与技术革新。70年代,农机厂、低压电器厂等一批企业,均有自己研制成功的产品;1981年,粮管所(与县粮食局联合)研制的远红外粮食烘干机,获省科技奖。1986年,政府设科技办公室,配备助理,同时成立芦墟镇科学技术协会,并利用广播、橱窗、黑板报等作科学普及宣传。1987年9月,芦墟中小学和县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开始,至翌年6月结束。80年代末,农村实施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市镇有帮厂增益等措施,科技提高了生产力。1992年,芦墟镇用于科学研究事业经费达10万元。翌年引进各类技术人才14名,并有16人评定了专业职称。1993年下半年,芦墟镇通过市科委、经委、计委等7个部门检查验收,成为吴江市科技先进镇。1994年,该镇被评为苏州市科技达标先进镇。1996年又通过了省级科技先进镇验收,第二批成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至2000年,芦墟镇有研究所(会)4家,各类科技小组30个,企业科技人才294人,其中,高级职称25、中级87、初级182名。
第一节 工业科技
20世纪50年代末,芦墟镇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公社窑厂成功烧制出耐火砖,每月可生产数万块;农机厂生产出第一台车床,一改锉刀、红炉等传统加工技术;木业社袁忠海试制了罱河泥机,有关部门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片在各地放映。1958年秋,芦墟装卸服务站根据上级“装卸工要丢掉扛棒”的批示,派4人去上海港务管理处参观装卸先进设备,回来成功仿造吴江县第一架皮带输送机,县交通局局长吴士正率全县装卸单位负责人来芦墟参观。翌年,该输送机模型用船运往省交通厅展览。
60年代初,米厂改单层吸风为双层吸风,使瘪谷、碎米从砻糠中分离出来,节约了粮食。为此,全县粮食系统到芦墟米厂召开现场会,参观学习。1968年,米厂浇制出金钢砂滚筒,代替135型碾米机上的铁滚筒,提高了碾米机的碾磨能力。70年代起,芦墟米厂又摸索出在最后工序加水并调整速度等技术,成功为上海粮油进出口公司加工精制出口大米。1985年,芦墟米厂成为国家商业部大米制样厂。
1965年,公社窑厂年产青砖2322.79万块,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万砖1吨煤”经验,得到省建材部领导肯定,并在行业中推广;自行设计建造的砖窑,被称为“芦墟式倒烟窑”,连内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的同行,均来厂参观取经。
60年代底,钮扣厂从传统的蚌壳、胶木等钮扣转为生产有机玻璃钮扣,生产工艺、钮扣品种不断翻新,产品深受上海羊毛衫一厂、大连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天津服装工业公司等全国知名厂家欢迎。陶明然根据上海远东钮扣厂花板,进行技术加工,使钮扣花纹不受方向局限,既简化了缝钮扣的工序,又增加了衣服的美观。
70年代初,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号召,芦墟农机修造厂与县农机研究所共同研制出701型手扶小苗带土插秧机,样机在江苏省农业展览馆展出,受到江苏省和苏州地区革委会领导的称赞。1973年与上海城建机械厂协作,生产0.5吨卷扬机。此后,又生产出3吨慢动卷扬机,该产品被太浦河工程指挥部用于各节制闸施工。
1973年9~10月份,芦墟中学校办厂根据电磁共振原理,试制成功晶体管脉冲水泵。水泵外形圆柱形,直径6厘米、长约10厘米,该微型水泵用于车床冷却水循环系统。后经物理教师王振勇反复调试计算,通过改变线圈匝数和弹簧圈数,扬程从0.67米提高到3.2米,满足中小车床所需冷却水的流量。性能优于传统的离心式水泵,且额定电压36伏,使用安全。样品送上海、南京机械类厂家试用,效果甚佳;平望农机厂一次购进50具,用于X62型铣床。1974年,芦墟中学对该产品投入小批量生产。
1976年,芦墟粮管所职工符宝玺改制出间接粮食烘干机,减少了稻谷、菜籽等烘干时的烟污染。1977年,他受黎里远红外元件厂启发,根据远红外降水份快的性能,将远红外涂料涂在烘干机铁板上,试制粮食烘干机,在县粮食局刘瑞发等人的配合下,1980年成功研制出HJW—36间接加热远红外粮食烘干机;1981年该产品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80年代初,水泥厂设立技术改革办公室,与天津水泥设计院合作,将山西娘子关电厂更换的立式磨用于本厂粉磨生料,此技术属国内首创。1999年5月,成立总工程师办公室,主管全厂生产、工艺、技术。同时改进生料工艺配方,用铜矿渣代替传统的粘土,使半成品熟料抗压强度从54兆帕提高到60兆帕,水泥成品质量上了新台阶。在治尘方面,1985年,该厂根据合肥水泥设计院设计,施工建成微机控制大布袋回转窑收尘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90年代中期,在回转烘干机及机立窑出口处采用电除尘器,减少了两个主要扬尘点。1999年,投资100万元,对机立窑烟囱粉尘进行治理,采用大容量沉降室及水雾喷淋的收尘技术,使粉尘排放浓度从3000毫克/立方米下降到400毫克/立方米以下,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1986年下半年,低压电器厂派人参加上海秋季展览会,购回两台日本夏普立式电暖器。根据该产品原理,克服了电阻丝竖置易产生断路等难题,研制出分湖牌NSB—80Y立式自动旋转石英电暖器。1989年起,该产品先后获苏州市第三届消费者荣誉奖、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银奖等;并被《江苏科技报》、《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
1989年12月26日,合金钢铸造厂成立研究所,研究项目为提高水玻璃型壳的表面质量和各种高合金钢的熔炼工艺。1993年,该厂生产的“CP型化工流程泵”申报了省级新产品。
1992年7月4日,通信电缆总厂成立研究所,1994年更名为永鼎科技研究所,由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员67人组成。1995年8月,永鼎集团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1996~1997年度国家火炬项目优秀企业;1999年江苏省产、学、研试点企业。至2000年12月,共有研究成果40余项。其中,GYDXW—216BI及以下中心管式通信用带状光缆、GYDXTW型光纤带光缆,在1998年分别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1999年,永鼎牌通信电缆、光缆被评为省重点名牌产品。从1996年起,该研究所相继推出《永鼎科技》、《永鼎科协信息》、《领导参考》3份企业内部报。1997年,永鼎集团建立科技协会。
第二节 农业科技
一、种植
1956年,芦墟区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3~4名。村设农业辅导员,负责提供农业科技情报、每月农事,如作物布局、化肥使用、防病治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推广水稻新品种、单季稻改双季稻,逐步发展三熟制等。1962年下半年,成立芦墟农业技术推广站,有农业、畜牧、蚕桑、农业经济等农技人员5名,负责芦墟、莘塔、北厍等公社的农技指导工作。1963年,该站因全面推广“农垦58”,水稻产量猛增,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技术推广先进集体”。70年代,公社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简称农科站),中星大队成立农科队,各大队辟有农业科学试验田,有样板田、丰产田、品比(品种比较)田等,开展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绿萍放养等试验。1980年2月,农科站“在大力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苏州地区革委会的表彰。1983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技队伍扩大,全乡有编制内农技员5~7名,兼职农技员8~9名。1984年成立农业公司,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并创办经济实体农业服务公司,增强了农技推广后劲。农技站利用广播、黑板报、《芦墟农艺》等,广泛宣传农业科学技术。80年代后期,双季稻改单季晚稻,麦(菜)、水稻二熟取代了三熟制。1990年7月,芦墟农技站获江苏省农林厅颁发的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建立的丰产试验示范方,逐渐成为苏州市农业领导工程,为苏州市农业试验园区,由单纯的水稻生产转化为农业多功能示范园区。
主要的先进种植技术简介如下。
免耕麦 1984年10月,在中星村农科队召开三麦现场会,当年推广、普及该项技术。具体做法为水稻收获后,不耕翻就腾田放样、施肥播下麦种、开沟起泥铺于埨头上、再碎泥平整。此法比原先的薄片深翻省工省种。翌年,该技术用于油菜种植。
直播稻 分机直播和水直播(人工),源于双季稻中的后季稻的“早翻早”技术。1986年5月、1997年5月分别在芦北、东玲试点机直播和水直播栽培。把已催芽的稻种谷经机器或人工直接播于田面,省去插秧工序。1998年发展为免耕直播。
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栽培 1993年在秀士丰产方播种0.7亩试种,种植19亩,亩产达569公斤。第二年推广。肥床为秧床培肥;旱育秧,即不灌水、旱育秧苗;稀植,充分发挥稻苗发根、分蘖的优势,大穗增粒增产。该技术有“五省二增”即省工、省种、省田、省水电、省肥药、增产、增效的优点。
宽行条栽 1993年6月,在秀士丰产方试行。提倡行距6寸以上,株距3.5~4.0寸,一改传统的6棵埭(行)为4棵埭,以大穗优势增产,并确保亩栽1.8~2.0万穴、6~8万基本苗。
苗木 60~70年代,芦墟苗圃场以种植瓜果、桑苗和养蚕为主,苗木仅占三成,且以洋槐、苦楝、白榆、水杉、枫洋等传统乡土树种为多。自1986年起,苗圃场恢复吴江传统特产蟠桃和白水蜜桃的种植,并引进了一批新的树种,有鹅掌楸、无花果、少毛少果悬铃木等,均获成功。1998年,又开展对绿化新品黄栾树引种繁育和立体育苗新技术的课题研究。至2000年初,苗圃场有各类苗木品种174个,成品苗木大部分用于园林建设、公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多次获吴江县(市)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1997年,成为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良种试验示范基地;翌年4月,又成为苏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育苗 (以香樟树为例)选择有20年树龄的香樟树,在11月下旬采集其种籽,放在通风透光处凉爽,再曝晒一日,沙藏至翌年2月份。播种前将沙、籽分离,浸泡种子一昼,去皮洗净,并对土壤精耕细作、施加有机肥。种子入土后覆盖细泥2厘米、遮上稻草等物,确保适宜的水分。待香樟苗长至2~2.5厘米时,采用“断根法”先在园内栽培。即切断主根,促其生长须根,吸收水分;隐枝打杈、改少水份蒸发,保持生长旺盛、早发新根;同时注重防病治虫,清除杂苗,看苗施肥等科学管理。使香樟树苗的移栽成活率从原来的三成增长至九成半以上。
套种 (立体育苗)选择排灌条件良好、土壤疏松肥沃的育苗地,根据苗木生长特性,合理安排立体育苗树种,采用高杆套底杆、阳性套阴性的科学搭配方法。如高杆鹅掌楸、香樟树套种八角金盘、鸢尾、瓜子黄阳球等。
二、养殖
水产 20世纪70年代,河蚌育珠发展迅速,三角帆蚌是培育优质淡水珍珠的良种蚌,产珠质量光滑细腻。为解决天然三角帆蚌的供应不足,1975年,芦墟水产技术人员根据鱼类与蚌相互依存繁衍后代的特点,在幸福大队人工繁殖三角帆蚌,获得成功。在繁育过程中,采用母蚌孵化出的胚体(称钩介幼虫)寄生于鱼体上,待各部器官在寄生中逐步发育形成幼蚌时,就脱离鱼体,在水下底栖生活。
1988~1989年,在大渠荡水产养殖场进行外荡围栏鱼、蟹混养试验,改变了池塘生产的商品河蟹壳色不清白等缺点,还增加了个体重量。外荡围栏养蟹技术后被东太湖一带水产养殖专业户广泛应用。
1990~1992年,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水产养殖总场和县水产局共同承担了苏州市科委、江苏省水产局下达的“渔业机械化高产养殖综合技术开发”研究课题,以水产总场208亩池塘为试验基地,将多种渔业机械应用于高密度的池塘养鱼,先后配备的机械设备有增氧机27台,发电机组、清淤机、小型颗粒饲料机、农药机各1台。3年中,增长产量57%、利润251%。1992年12月15日,通过了苏州市科委等5家单位组织的专家、技术人员对该项目的验收鉴定。1993年3月,“渔业机械化高产养殖综合技术开发”获江苏省水产局颁发的“水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6月,镇副业公司和渔业村利用东玲分湖湾600亩水面围栏放养河蚬,搞出口创汇。养殖时采用分次放养、分批捕捞、捕大留小等技术,并在河蚬围栏旁小块围栏高密度养殖草食性鱼类(草、鳊鱼)和少量鲫鱼、鲢鱼等,使喂蚬时流失的饵料被鱼摄食,而鱼的排泄物又促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蚬、鱼套养技术,既提高了饵料利用率,又增加了河蚬的产量。
禽畜 传统的家庭禽畜饲养,芦墟历来有之。1985年出现养鸡、养鸭大户,90年代初起,出现了养猪专业户,形成科技养殖态势。如养猪业的四改二推广技术:改烂棚为硬棚,改湿料为干料,改一日三喂为二喂,改土种母猪为二元杂交、三元杂交母猪。推广良种猪大约克和长白种,每只公猪可配40只母猪;推广优质饲料。缩短饲养期约20天,年出栏也从二三次增至三四次,每头猪可降低成本25元。高树村养猪大户叶发珠,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中星村养鸭大户张其林的蛋鸭生长快,产蛋率高。技术是:雏鸭米饭多于颗粒饲料,成鸭颗粒与粗食相间,产蛋期营养要丰富;棚户勤消毒,水、食槽常清洗;每天干稻草垫底,一周土霉素杀菌。
第三节 其他科技
一、地震测报
根据地质资料显示,吴江地界隐伏两组断裂带,南浔—芦墟断裂带为其中一组,大体呈东西方向。1974年4月,溧阳县发生5.5级地震,引起临近地区警觉。1975年10月,县科技组在芦墟中学设置地震测报点,有组员20名左右。观察的项目有地磁、地倾、地电、井水、动物等。采用相纸自动感光技术记录地磁数据;每4小时测一次地倾、地电的变化,特殊阶段每小时一次。1976年7月26日,苏州地区震情分析会在沙洲(今张家港)召开,28日上午8点30分,轮到芦中测报点负责人徐镇发言:“根据资料,近期有一次极大的地震……”9点15分,当时在场的南京地震大队蒋迁处长等人,接到南京急电,告知唐山发生大地震。地震大队随即返宁,徐镇应邀同往。从此,芦中地震测报点名声鹊起。同年8月,受唐山大地震消息影响,芦墟中学群众云集,纷纷打听有否异常。测报组人员“口径一致”,并先后推出3期地震知识专栏,起了稳定人心作用。1977年1月,芦中地测组被评为江苏省地测战线先进集体,徐镇为先进个人。以后数年,芦中地测组又多次被省、地区和县评为地震群防群测先进。1986年夏,测报点撤销。
二、水文测报
民国18年(1929年)10月,苏州水文站在南栅轮埠西设芦墟雨量站,记录南栅港水位变化和降雨量。
解放初期,苏州水利部门仍在芦墟南栅港设水位站。60年代中期,水位站有约15平方米用房一间,建有岸式自记水位台。每天上午8点、下午3点,有专人测量。项目有水位、流速和降雨等,所测数据定期寄往苏州水文站(凤凰街141号)。1985年,水位站使用自动记录雨量计。1986年始,测量水位由芦墟机电站负责。
三、研究所(会)、教科室
中医药研究会 1987年6月,芦墟、莘塔两镇53位医务工作者和中医药研究爱好者,在芦墟镇政府大礼堂开会,成立芦墟镇中医药研究会。
花卉研究所 1999年8月,在芦墟镇园林管理站建立分湖花卉研究所,成员9名。该所经吴江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注册。
教科室 1986年9月,芦墟二中成立学习顾泠沅数学教学法小组,并设立试点班,收效明显。1993年,该校参加县“轻负担、高质量”的教改活动;1997年,确立“课堂教育中的教法与学法研究”课题,此课题被列入吴江市级课题。1998年,学校设立教科室,下分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政史、音体美、劳技等8个学科组。1998、1999年,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该校确立“回归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课题。至该年底,先后有6位教师的教学论文获省市级奖项。
1993年,芦墟中心小学设立教科室,下分学科教研组和辅导片。开展“小学特色劳技教育”的科研实践,设有中草药、饲养、编织、折纸等劳技兴趣小组。经过观察研究,发现菊叶三七对金鱼有激活作用。1999年8月,该研究项目在参加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时,获江苏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00年3月,“童尿液浸制的小麦可预防鸡瘟病”项目,获苏州市青少年科学优秀奖,江苏省三等奖。
1997年,芦墟中学成立教育科研组,1998年改称教科室,下分学科专业小组。1999年1月,该校确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应用”课题,各组分立子课题。学校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普及宣传,橱窗内定期展出科普文章及画报,征订了《科学大众》等科普读物;组织学生参加“金钥匙”杯科技竞赛,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动手能力。
四、专利注册
1996年7月19日,吴江水泥厂左建华发明的高强度螺栓,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95—2—437813。他撰写的《滑块联轴器的改进》、《出料筛网的改进》论文,分别刊登在《水泥》杂志1997年11期和1998年12期。后一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