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0:31:28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6311
芦墟位于吴江市的东南面,是江、浙、沪交界之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吾吴本水乡,湖荡纷无数”。环绕着芦墟的分湖、三白荡、大巨荡、元荡、东顾荡、韩郎荡均是有悠久历史的著名湖荡。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清朝乾隆进士、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曾写下了赞美芦墟的名句:“四围春水一芦墟”。由于芦墟一带湖荡纵横、水网交叉。旧时出门全靠一条船、一把橹,船成为了芦墟老百姓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运输工具。古往今来,船的习俗特别丰富多彩,因水而衍生的文化充满着生机,且富有特色。“芦墟摇快船”就是产生在这里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竞技的赛船活动。
芦墟摇快船历史悠久。根据芦墟诗人沈昌眉的《长公吟草》中的《上已日观赛船》和叶小凤的《古戍寒笳记》中的“龙船”描述,芦墟摇快船古已有之,特别是在明代、清代、民国直至解放前后都十分盛行。清乾嘉道年间郭频伽的《灵芬馆诗集》、徐江庵的《话雨楼遗诗》、柳树芳的《胜溪竹枝词》等书中都有生动的记述和描写。
“吴儿擅操舟”,这一诗句充分体现在“芦墟摇快船”这个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活动中。各村都挑选最强壮的青年操舟能手,以显示本村的实力。平时定期操练演习,培养那种永往直前和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在赛船时,条条船只比速度、比勇猛、比姿态、比机智,你追我赶,激流勇进,决一高低。“大勇在民心,压力奚能阻”。旧时旨在保护村庄,警示盗匪不可轻易侵犯掠夺抢劫。有如此精兵强将守卫家乡,村庄得以太平。弘扬“摇快船”的拼搏进取和团结合作精神,当今也值得提倡。现芦墟摇快船传统竞技业已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我们务必认真做好保护工作,这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芦墟摇快船船体修缮
一 地理环境与分布区域
芦墟摇快船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之芦墟镇,已与黎里、北厍、莘塔、金家坝五个镇于2006年8月合并为汾湖镇(又名“江苏省吴江市汾湖经济开发区”)。全镇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23万,是目前江苏省地域面积最大的行政镇。又是江、浙、沪结合部的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原芦墟镇现为吴江市汾湖镇芦墟街道。
汾湖镇的芦墟街道位于吴江市东南部,地处太湖下游平原腹地,距吴江市区24.5 公里,北接昆山市周庄镇,东邻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南缘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大舜社区和陶庄镇,318国道和太浦河平行横贯该区域。
芦墟街道东西宽11.1公里,南北长8.9公里。面积52.78平方公里,其中湖荡河港面积2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0%,农用地面积21. 16平方公里,占40%。
四至经纬度:东经120°17’05”—120°54’06”,北纬30°59’28”—31°04’21”。该处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历年年平均气温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2037.9 小时,无霜期226天。
芦墟摇快船主要流传区为原芦墟镇镇区和城司、白巨兜、羊沙坑、白荡湾、苏家港、五娘子港、秋水潭、草里、孙家湾、屠家栅、西张港、姚池、西栅、东沿头、北芦墟、东顾、来秀桥、东玲、朱家港、甘溪、尖田、孙家浜、赵田、东芦村、云甸岸、姚池、钱长浜、西湾、高树港、寅字等三十多个村庄,并辐射周围北厍、莘塔、金家坝、黎里等所辖的乡村及江、浙、沪毗邻地带江苏昆山的周庄(原为芦墟区周庄乡,解放初划归昆山)、锦溪,浙江加善的陶庄、汾玉、下甸庙、大舜,上海青浦的金泽、商榻、西岑等地。芦墟摇快船流传甚广,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二 历史渊源与基本内容
芦墟摇快船源远流长。芦墟诗人沈昌眉的《长公吟草》中的五十六行五言长诗《上已日观赛船》详细地对芦墟摇快船进行了描述。根据他对芦墟摇快船的一番考证,认为早在古代芦墟就有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赛船活动,他的诗中有“竞渡吊屈原,其例由来古。援例求一乐,奚必待端午”等句。他还在诗中点明了明末是摇快船已进入了盛行期:“我闻吴长兴,奋志抗胡虏。借以练舟师,三军暗编组。遗风三百年,犹未改其故”。这里是叙述明末民族英雄吴易(即吴长兴)领导的“白头巾”抗清义师在分湖中以赛船方式操练水兵,此习俗得以逐代相传。这与叶小凤的《古戍寒笳记》中对明末分湖中大演龙舟和快船比赛的描述是完全吻合的。以后的赛船逐渐演变成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起来。清乾嘉道年间,分湖诗人郭频伽的《灵芬馆诗集》中的《分湖欸乃歌》,徐江庵的《话雨楼遗集》中的《和频伽分湖欸乃歌》,均系对赛船的吟咏。徐诗还在夹注中有彩灯船的记载:“中秋前芦墟赛会三日,夜结灯彩,女伴垂帘,游人达旦。”柳树芳(柳亚子高祖)的《胜溪竹枝词》中有“艄飞船上气如虹,锣鼓声传西复东”句,对芦墟摇快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近代家住分湖之滨的南社诗人周斌在他的《柳溪竹枝词》中则对赛船中的夷婆船赋诗赞扬。
据史籍记载,摇快船的出现与“猛将会”等庙会(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吴江分湖南岸芦墟草里村的“庄家圩猛将庙”,供奉的就是“刘猛将”。此庙据说建于六百年前,而鼎盛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该庙重建时拆下的旧正梁上刻有“嘉庆二年修建”字迹清晰可见。历史上,该地每年春节连续三天(农历初四至初六)举行“猛将会”。届时,要把“刘王老爷”用轿子抬出来,途经西湾、高树、窑港、北栅港进入芦墟市镇,俗称“刘王老爷出会”。出会时除各种仪仗和拜香、山歌、赞神歌、宣卷、扮戏名、唱道情、莲湘、高跷、挑花篮、调狮子、龙灯等外,还有就是别具水乡特色的“摇快船”。还有,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摇快船”,总以芦墟城司村为首,联合白巨兜、羊沙坑、苏家港、五娘子港、白荡湾、北赵田、尖田等周围举行盛大的“三庙”庙会,其规模和形式有别于其他庙会而独具风
格。具体日期确定后,由大庙刘王(大老爷庙)香伙掮了庙里的“执事”硬牌至各处串村传告,此谓“染会”。从此起,有关村的村民们即开始准备香烛之类物资以及邀亲约友“看快船”等民俗活动。会期二天,凡逢闰年晚上还加摇彩灯船。会期间还分别摇往莘塔、芦墟二镇及参会各村。城司“正官堂”和庙西的西潭子漾是各村快船的最佳地段,以致人山人海,摊贩满布,热闹非凡。芦墟摇快船就是环绕上述庄家圩猛将会、城司“三庙”庙会和其它村的庙会及芦墟镇的迎神赛会等而举行的一年共八次以上的一系列的传统竞技赛船活动。
于此可见,芦墟摇快船是流传在苏州市吴江东南部分湖水乡在船上表演的传统竞技赛事大型活动。它与庄家圩猛将会、城司“三庙”庙会等等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下面谈一下摇快船竞技的基本内容:
(一)庄家圩猛将会于年初四开始启动,只要天气晴朗,庙前所立的二三十米高的旗杆上就会升起红旗,作为信息告知,各村早已整装待发的快船立即汇集三白荡的庄家圩猛将庙边。摇快船活动共举行三天,快船于初五从草里村经窑港、北栅港两渡口飞箭似摇入芦墟,初六驶至莘塔。窑港及北栅港两个渡口都有二十多米宽。成千人的出会队伍必须用十几只快船接渡。抢头船争先恐后过窑港,至最后一船将“刘王老爷”神轿送到对岸,再把队伍渡到北栅港。到达北栅港后,队伍上岸,快船解缆动橹,在分湖内开始一场声势浩大、惊险紧张的比赛,争抢头旗。这一过程中先有一次“接渡”,最后一次是惊心动魄的竞技“拆渡”,十分精彩。芦墟有句古话:“看庄家圩猛将会,看不到拆渡就等于没有看庄家圩猛将会”。参加“摇快船”的,除本地船只外,还有来自浙江、上海的善男信女。比赛时庙会会场和船队的锣鼓齐鸣,鞭炮阵阵,船队破浪前进,场面紧张热烈,有时还会因此发生争斗。
(二)城司的快船之船只,遵承历来传统,一贯租用元荡、淀山湖一带的专业彩装快船。这种快船在船头、船舱、船梢上都搭建花俏漂亮的船棚,故名叫“花风船”,每只船的租金(二天)约一石糙粳。因系“门徒”(划分地段的固定主家)性质,他们至期均自动到各村报到,数村总计快船每年虽稍有变化,一般在二十二、三只上下。唯“踏白船”、“夷婆船”各二至三只,分别由尖田、北赵田二村自备。与会各类船只均各具特色。
(三)除庄家圩“猛将会”和城司“三庙”庙会外,正月半的“元宵灯会”、四月十四的“轧神仙”、七月十四的“接韦驮”、七月间的“赕青苗”(赕佛讯)、八月中秋节三天三夜的芦墟镇“迎神赛会”和其它各村的庙会,都同时举行摇快船竞技活动,各类赛船或自觉参与,或召之即来,各显神通。摇快船还活跃在庆丰收、过传统节日时人们的自娱自乐活动中,比赛的气氛同样热烈。再有,农村娶亲也有“快船迎新娘”,虽规模较小,但几只快船同样也要比赛。这种形式也颇有观赏价值和民俗特色。
三 快船种类与流派特色
快船,又称风船,故分湖流域的摇快船,又叫“摇风船”,为木制船。主要种类归纳如下:
(一)快船:是会期的主要船,此为传统专业出租船,每条船长约三丈六尺,宽约八尺,船头为甲板。二橹、一棹、数篙。质量均很坚实,头、舱、梢三棚三顶均是轿式装璜,全由绘花的彩色绸缎披挂,所以称“花颵船”,各船舱内都有以八个少年的锣鼓队。摇船以快为誉,在自由比赛时能抢到“头船”,更为自豪、荣耀。因而摇此船体力消耗极大,二橹皆配“双出跳”(“出跳”长约二尺,宽约三寸,二块,共四块)。有“按垫脐”、“把大橹”、“搭梭”、“拉大绑”,单一支大橹上共需六、七人,唯船头上那支棹,均由船主人自档。每条船约有二十二人左右,候补六人左右和少年锣鼓队不计在内。均各司其职,拼足全力。所以一个壮汉也只能上橹十分钟左右,必须替换接力。行船时,岸上锣鼓声震天响,船上的汉子发出“哎嗨哎唷”的号子,合着节奏奋力摇橹,两橹必须同时推,才能保持船体平衡、航向稳定,船速飞快,拼搏向前,船头激起冲天白浪。接近调头的地点时,撑大篙的人一跺脚、一挥手,两支橹稍停一下,然后“推艄”转弯。此时长篙子迅速插到河底拼力撑住,“当棹”的奋力用桨挡水,使船头转到相反方向。“把大橹”的一跺脚,两支橹又合着节奏切水前进了,这叫“打趟子”,调头时船身倾斜,“出跳”的人双脚全在水中,尤其“外吊绷”的人下半身也拖在水中了。花风船是摇快船中最高档的赛船,还有普通的快船(风船)和猛将会中的会船,船体、结构、装备各有不同之处,但属同一种类,统称“快船”,或叫“风船”。
(二)踏白船:历由普遍能以捕鱼的尖田、孙家浜村之身长而灵活的尖梢鱼船装配,仅二至三只。系无棚赤膊船,舱中亦有锣鼓,不用橹,全由十多名壮汉分左右二船舷用短桨手划,机智勇猛,时急时缓,由船头上档棹撑篙人脚踏“平箕板”发声指挥,以快为誉。
(三)夷婆船(又作“姨婆船”、“盐婆船”):历由北赵田村备船装配仅二只。此船仅搭中舱、船梢二棚,也是装“出跳”的二橹船,舱内不用锣鼓,全是丝弦乐器等文雅音乐。船上除乐器人员外,还配备服装道具,全作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等简单化妆,船上的挡棹人,手边常放一“夜壶”,断续地作喝“尿”表演,打情骂俏,引人嬉笑,此人亦谓“骚搭子”。头舱作台,由二、三人化妆扮演“倪凤扇茶”、“孟姜女过关”之类地方小戏,杂以浪荡滑噱表演动作。梢上的摇船人亦作有男有女的简妆,也时作调情动作,时而亦唱些“一把扇子七寸长,一人扇来二人凉”之类民间小调,略伴民间舞蹈动作,手虽按在橹上却是似摇非摇地使船在河中缓慢行进,所以亦称“荡河船”。雅俗并存,时时引起二岸观众的一片笑声。此船在广大观众中,尤对妇女、小孩吸引力极大。
(四)彩灯船:此船从头到梢,按各自匠心挂上二十盏左右红、黄、绿、白的彩色的小号竹丝灯,灯内全点小灯烛,所以各船都要用“山笆”或“栲栳”带足灯烛,以备途中接烛。并系有各色彩绸彩球,打扮得漂漂亮亮,五光十色,鲜艳夺目。
(五)划龙船:龙头,龙尾,龙身。不用橹,龙船舷两边均用桨手划,赛手都以彩布包头,彩衣穿身,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划船,奋勇前进。赛事主要在端午节,以为纪念屈原。
四 传承谱系与竞技传人
芦墟摇快船竞技原有多种流派,由于世代的变迁,使传承出现断层。经笔者多年来的田野调查,近现代主要有两大流派在逐代相传,即城司、白巨兜等村的“花风船派”和西栅、东沿头等村的“风船派”,单从清代至今,已传至四代。
芦墟摇快船的传统竞技亟需抢救、保护、传承。目前,曾在赛船中号称“花风王”的王剑秋已成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摇快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年曾赛船中被誉称为“浪里钻”的徐凤林已成为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摇快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把两位传承人的个人技艺传承史与现状简述如下:
(一)王剑秋:男,1929年2月生,中共党员,目前身体健康,家住吴江市汾湖镇芦墟城司村9组。从7岁拜叔父王大德为师学摇快船,先吊水绷,最后“开跳”(出跳)。解放后当城司村书记,曾在解放初期组织过摇快船比赛。1957年初成立高级合作社,担任村干部的王剑秋,亲自发动筹资打造两条木质船,并亲自赴淀山湖边购买两套花风船的绣花棚帐,装饰起来,举行快船竞技表演,庆祝高级社成立。接着喜庆人民公社化运动,又轰轰烈烈地搞了一次赛船活动。王剑秋在摇快船各个项档中件件皆能,他的长中之长(特技)是“开跳”(即“出跳”)。被号称为“花风王”。他曾在本村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王其云,学“出跳”,一个叫王树荣,学“把大橹”,各有千秋。2008年王剑秋被批准为苏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江日报》及时整版刊载了专访王剑秋的文章。
(二)徐凤林:男,1936年7月生,目前身体硬朗,家住吴江市汾湖镇芦墟芦东村(西栅)7组。上了3年私塾,3年小学,后务农和跑水上运输。儿童时聪明活泼,就在快船里敲锣打鼓,少年的凤林就向父亲徐海和学习摇快船,17岁即上船正式参加赛船,“把小橹”和“外吊绷”都是他的特长。他当过生产队长,解放初期,还上船竞技过,成为摇快船骨干。徐凤林赛船时动作敏捷,生龙活虎,有“浪里钻”之誉称。他收1986年4月出生的双胞胎孙子徐乐、徐安为徒,在分湖中手把手地教他们摇快船技艺。徐乐考取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主攻赛艇,在校5年,曾送至武汉体育学院“赛艇专业”培训一年,先后获省赛艇比赛第3名、第2名。现在金家坝中心小学任体育教师。这与自小受祖父船文化薰陶颇有关系。徐安从小亦受祖父影响和指导,后去安徽武警部队服兵役,现在消防队工作。同胞弟兄俩对摇快船兴趣浓厚。
可喜的是汾湖镇领导为保护、传承芦墟摇快船这一个“非遗”项目营造良好的氛围,2008年投资10余万元,打造了两条美观、坚固的木质快船,在汾湖镇文化服务中心许佳明主任的认真负责和鼎力支持下,王剑秋、徐凤林两位传承人老当益壮,多次在芦墟周围湖荡中培训摇快船新手,并先后两次在大渠荡参加汾湖水上文化节赛船比赛,获得观众赞扬,几位年老的芦墟人,见到了新打的快船和赛船的紧张场面,勾起了他们当年观看摇快船的美好回忆,顿时激动万分!
诗人沈昌眉在他当年为芦墟摇快船所谱写的五言长歌《上巳日观赛船》中的最后四句写道:“赛船虽细事,倘于国有补。是在导民者,用之得其所。”真是意味深长,今天读来觉得颇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希冀芦墟摇快船传统竞技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