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越纵览 >> 吴地古今 >> 景点集萃 >> 苏州 >> 吴江区 >> 黎里古镇

黎里古镇

2023/12/9 3:48:2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24150

黎里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历史可追溯2500年前。黎里曾名梨花村,又名禊湖,唐时黎里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升格为江南大镇,居民千百家。境内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土壤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古镇区现有明清民国建筑16万多平方米,随市河呈字形分布。黎里古镇还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家乡,镇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纪念馆,每年有许多中外人士慕名前往。2012131日,黎里古镇综合开发正式拉开序幕。20143月,黎里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古镇简介

古镇黎里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30公里,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与同里织里古里共称江南四里。镇内有国家级保护单位柳亚子纪念馆。

黎里历史可追溯2500年前。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即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檇李之战(公元前496)后,黎里御儿荡为吴越分界之一。镇之罗汉讲寺,建于晋永熙元年(290),距今亦1700余年。后梁开平三年(909)黎里始属吴江县。宋、元时为村落,由汾湖巡检司管辖,直至清代。明成弘年问(1465--1506)已成大镇,居民千百家。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黎里镇自西至东长三里半,人口稠密,瓦屋鳞次栉比,市场繁荣,舟楫塞港,街道行人接踵摩肩。辛亥革命后,黎里为吴江县6市之一。

民国18(1929),黎里为吴江县第4区。同年市镇分为黎东、黎西2镇,民国35年合并为黎里镇。194954日解放后设黎里区,黎里镇为区属镇,1953年改为县属镇。1958年成立黎里人民公社后,镇、乡全部由公社管辖。1965年市镇从公社划出,设县属镇。1983年实行镇管村新体制,农村及市镇均由黎里镇(县属镇)人民政府管辖。

20061012,芦墟与黎里两镇合并,成立汾湖镇,与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区镇合一。

2013528日,吴江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吴江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汾湖镇更名为黎里镇有关事项的决定》,汾湖镇正式更名为黎里镇。更名后原行政区域、政府驻地及隶属关系均不变。黎里镇与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继续实行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管理体制,更名后的后续衔接和相关事务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二、古镇交通

黎里交通便捷,沪苏浙高速公路、318国道东西横穿全境,直达上海。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同黎一级公

路直接连接苏嘉杭。2条高速公路在古镇均设有互通和出口。黎里通过高速公路到上海市中心仅需45分钟,到杭州60分钟,至苏州只要30分钟,周边沿江高速公路、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公路将黎里与上海、苏州、杭州、无锡等长三角中心城市融为一体。

黎里至上海虹桥机场80公里,浦东机场130公里,距苏南硕放机场80公里,杭州萧山机场120公里。距上海港110公里,乍浦港80公里,张家港港口115公里,均有高速公路与之连接。
  水运船舶经太浦河、京杭运河可直达上海、苏州、杭州等中心城市。

三、古镇景点

古镇丁字形市河全长2000余米,建于明清时期的古驳岸4000多米,横跨着10座始建于元代至清代的古石桥,河埠式样众多,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和悬挑式,双落水和单落水又分内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种。驳岸和河埠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缆船石,有暗八仙、笔锭、如意、犀角、双桃、双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254颗,属江南古镇之最。

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本是清乾隆时期工部尚书的私邸,前后六进,有乾隆题写字、大学士稽璜题匾而得名的赐福堂,有太平天国将领遗留的龙凤瓦当,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还有乾隆的梅花碑、刘墉与著名画家合作的祝嘏图。柳亚子故居收藏着国家一至三级文物藏品120件,待文物藏品152件,还有其他书画文物500余件。

除省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外,黎里尚有禊湖道院鸿寿堂洛雅草堂端本园、写韵楼、新咏楼、周宫傅祠堂、居退一步处等市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控制文物单位18处。鸿寿堂内18个圆台形的木础,正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筑的特殊遗存,极富研究价值。

黎里的弄堂堪称江南古镇一绝,至今完好保存85条,其中70条为暗弄,57%以姓氏命名,以周陈李蒯汝陆徐蔡黎里八大姓命名的最多。弄堂多数超过60米,更有5条超过百米。弄堂是黎里民众在明清600余年中成功的生活实践,生活的需要、历史的沉积,弄堂的结构发生了种种变异,有双弄,有弄中弄,也有暗弄接明弄而成的三仚弄。

四、古镇名人

黎里历来人才辈出,南宋有特奏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贡生43名,秀才无数。南宋时有赵磻老、魏宪,至今留存的东圣堂就为纪念赵磻老而建。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出使安南凭外交安抚了安南国王。清代有位居工部尚书的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芗,抗击沙俄建立战功而晋升兵部尚书衔海军帮办张曜徐达源编撰了第一部《黎里志》,蔡丙圻编撰了《黎里续志》,1903年,倪寿芝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开一代学风。辛亥革命后,涌现的名人更多,袁世凯复辟时宣布吴江独立讨袁的殷佩六、爱国诗人柳亚子、女革命家张应春等。还有南社、新南社的人物,较为著名的有:蔡寅毛啸岑朱剑芒20多人。当代名人更多,有名医金一新、朱莲舫、金诵盘,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水利专家汝贤、翻译家出版家蒯斯曛、世界著名教育家柳无忌、中国社科院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汝信等等。

五、古镇文化

黎里古镇有独特的江南民风、民俗等,如送灶、接灶、廿四夜,特别是八月十五城隍庙会,八月十六的城隍夫人会,全镇张灯结彩,禊湖道院戏台上连续三天下午和晚上演出戏剧。秋高气爽时节,全镇百姓都到禊湖与秋禊桥,游湖赏月,热闹非凡。

在明清时候,黎里有一个特殊的风俗习惯,就是每年的中秋,全镇的富户望族、商家庙宇,都要向民众显宝,少则三天,多者五六天。都把家藏的珍宝古董拿出来供奉在店堂里,客厅中,让族中的亲戚朋友都来观赏。中秋节那天,其他乡镇的人都会来黎里走一遭,平日里那些不太出门的小姐夫人们也穿着鲜艳华丽的衣服出来,化着妆,戴上金银首饰,风姿动人地来赏宝。 黎里最大的显宝户就是周元理家了,各式的文墨奇宝应有尽有。让人大开眼界。
  时光匆匆,这么多年过去了,黎里的显宝中只剩下唐伯虎的《双雀图》在吴江博物馆珍藏,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六、黎川八景

玛瑙春游:玛瑙,庵名,位于镇西南旧轮船码头对岸(今属朝阳村),从前是黎里、平望之间陆路的必经之地。每逢春日,行人游客至此,常停足小憩,田园景色,常能使人心旷神怡,故列为黎里八景之一。成丰十年(1860),玛瑙庵毁于兵燹,遗址现为养鸭滩。

禊湖秋月:禊湖,又名金镜湖,在镇之北,罗汉寺之西。湖之南面水中央筑有城隍庙,有秋禊桥可通。秋禊桥南面有清风、明月、亭子诸桥。解放前当地有中秋游湖赏月的民俗,热闹非凡。今城隍庙仪存靠东河边三楼三底,中间一殿,殿西三间平屋。秋禊、清风、亭子诸桥尚存,明月桥已成为水泥平桥。(唯一保存比较完好的景致)

鸭栏帆影:鸭栏泾位于镇之东南(今弱建民村),通陆家荡、塔荡,湖光水色,远航近帆,景色秀丽,相传唐代陆龟蒙曾筑鲁望别墅于此,养鸭自娱,陆家荡、鸭栏泾由此得名。今别墅遗址无存,景观与当年亦大不相同。

罗汉晓钟:罗汉古刹,在镇之北,禊湖之侧,始建于东晋,初名普同院,宋时改称罗汉讲寺。自宋以来,历遭兵燹,清康熙初,除大殿、山门外均重建。寺院广阔,殿宇雄伟,古树参天,曲径幽深,暮鼓晨钟,为几十里方圆中著名的古刹。毁于文化革命

鹤渚渔歌:鹤渚,指鹤脚煽(今属利东村),在镇东桥后底之北。这里河港交错,岸柳农舍,有自然之美。晚上渔火点点,俨如水上渔村。渔民中不少会唱渔歌者,往往你唱我和,此起彼落,故有鹤渚渔歌之称

中立晚眺:中立,阁名,共三层,俗称八角亭,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同治八年(1869)重建,位于:镇东水中央。登阁顾盼,八面临风,市廛田野,尽收眼底。昔日每逢重阳,作登高晚眺者甚众。前人称道中立阁为玲珑水上楼,颇能道出其特点。阁毁于文化革命

江村夕照:江村,在陆家荡、塔荡之北岸(旧名染字圩,在南栅出港靠东处,村上有一祠庙,原祀宋护民太尉秦乾,清康熙年问重建,增祀沲相公,披又名施相公庙。此处北靠碧波澄清的塔荡,荡面宽广,傍晚停足荡边,观夕照江村,金光粼粼,帆影点点,诚一佳景。祠庙于1953年被拆毁。

揽桥残雪:揽桥又名胜揽桥,梁式单孔石桥,在镇尔郊(今属雄丰村),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光绪一十九年(1893)重建。揽桥残雪黎里八景中的冬景,前人踏雪观景,亦引为一趣,此桥今己改建成水泥桥面。

七、弄堂特色

黎里有各式弄堂85条,暗弄堂70条,明弄15条,以姓氏命名的弄堂为57条,占67%。名称极富民间色彩,一般称某家弄。黎里古镇清中期排定了八大姓,周、陈、李、蒯、汝、陆、徐、蔡,每个姓都有弄堂。周家有周赐福弄,陈有陈家湾堂弄,李有李厅弄,蒯家弄有三条,汝家弄有二条,陆家有陆家弄,徐家弄有三条,最多的要数蔡家弄了,有东蔡家弄、西蔡家弄、中蔡家弄、南蔡家弄、北蔡家弄,达五条之多。弄堂的地势逐步增高,称为步步高,这一方面固然是口彩,更主要是泄水的需要。

黎里的暗弄堂最富特色,有双弄,两条暗弄相连的双弄,也有明暗并排的双弄,还有弄中弄等等。超过百米的弄堂有5条,最长的是李厅弄,有135.7米。最狭的弄,恒丰泰弄和范家弄,只有0.7米。最宽的弄是庙桥弄,宽达2米,明清两代这里商铺鳞次栉比,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明弄和暗弄略有区别,明弄,不同人家的分界线;暗弄,也叫陪弄,一般说是一家一户所用,少数设在二姓之间,像上面看提到的周、陈两家之间的周赐福弄。古人相信银不露白,暗可藏财江南地区不仅仅弄堂,几乎所有的卧室都以暗为安,这早已是一种风俗了。想一下,也有它的必然性。动荡的社会,常常有小偷甚至强盗光顾,敞亮的房屋,内部的结构路径、进出的通道,以及主人家拥有的器用财物等等都将暴露,遭遇失财还是小事,身家性命都将发生危险。

弄堂,总是步步高。第一进的陪弄最低,第二进稍高,以后次第升高。这是实用的需要,也是一种口彩。江南水乡,泄水非常重要,每当黄梅天或雷阵雨,阴沟排水的畅与不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陪弄步步高,下面的阴沟也步步高,泄水就畅快。建筑群落如果单面向水,那么陪弄,包括整个建筑的地基一律逐步增高。有的建筑群落前后都有河道,那么陪弄步步升高到一定地段,后面一段陪弄渐次降低。黎里周赐福弄,南北临河,全长92米,前后低中间高,形成南北两个步步高。南面一到五进的陪弄70余米,由向北步步增高,北面第六进是下房,下人的居室,陪弄20来米,地基就此降低,不过,假如由后门作为起点,也还是一个步步高。大多数的弄堂总要拐上几个弯,而且是直角转弯。江南有句老古话,两头直通,人财两空,仔细想去,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条弄堂假如直通通的,前后门一开,风就来了,那风是阴风,扑面直啸,伤人是必然的。最要命的是两头直通,在社会治安不大安宁的社会,着实让人捏一把汗,小偷强盗冲破前门或后门,就可以直闯进来。于是让弄堂多转几个弯,转弯处再设石库门,大块的麻石制作门框,安上一块厚厚的门板,俗称健门,大约因非常坚固而得此名称吧。健门后面墙壁的左右各设一个门栓洞,右边的洞非常深,整条门栓塞捅在里面,用时拉出来,横架在两洞之间,紧紧地挨着健门。一般的一个健门后面有两条门栓,有的后面还加一个,又相当于一条门栓。弄堂的健门,少则一道,多的有三四道。存心不良者,面对这一个个关卡,只能望而却步。抗日战争那年头,日本鬼子来到黎里,看见弄堂,黑古隆冬的深不可测,这,同北方的地道差不多,也许里面设有陷阱,藏有埋伏,战战兢兢的都不敢贸然入内。登堂入室的只有主人一家或者尊贵的客人,奴仆们只能穿陪弄。因此,避弄道出了主仆分道、贫富有别的封建礼教。

八、柳亚子与南社

柳亚子是著名的民主主义战士,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南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也是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

柳亚子诞生在江南水乡吴江县北库镇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到黎里)。苏州一带原是晚明东林、复社、几社的活动之所,又是著名爱国诗人、抗清志士吴易、孙兆奎、杨廷枢、顾咸正、刘曙、钱梅、陈子龙、夏完淳等诗人、志士、爱国者的战斗之地。那时候,封建末世的清王朝,正面临着风雨飘摇,豆剖瓜分的危局。

西方民主学说和革命思潮正传入中国。时代的风雨波澜。江南的思想风气,前贤的英风伟迹,使柳亚子从少年时代就萌发了爱国思想,树立了革命志向。

1903年初,17岁的柳亚子经陈去病等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教育学会。不久,到上海进该会所主办的爱国学社读书,受教于章炳麟,与邹容等为友,他的反清革命志向更加坚定了。他在《放歌》长诗中表达了反帝反封建、爱国救亡的激情:卢梭第一人,铜像巍天间胚胎革命军,一扫粗与糠。此为柳亚子著作之最早发表者。

1904年,柳亚子在吴江同里自治学社读书,并在《江苏》、《女子世界》等刊物先后发表《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花木兰传》、《哀女界》等文,竭力鼓吹革命。在《题<夏内史集>》五首的最后一首中,他以青年抗清英雄、爱国诗人夏完淳自期自许: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1905年初,邓实、黄节等发起的国学保存会在上海成立,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都是早期的会员。春间,柳亚子在同里自治学社发起学生自治会,主编《自治报》,后改称《复报》,自刻、自印,每周一次。

1906年,柳亚子应高旭之请在上海健行公学任教,参加中国同盟会,又参加光复会。他继续编辑《复报》,第8期起,从周刊改为月刊,从油印改为铅印,从单张改为单行本,由高旭函托在日本的志士田桐在东京印刷,寄回上海发行,后来成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小卫星。《复报》是辛亥革命前在海外印行的重要革命刊物之一,主编《复报》是柳亚子生平的重要活动之一。《复报》,大32开本,60页左右,第1号出版于中国开国纪元四千六百四十年四月十五日。现存第1—11号。《复报》上先后发表的柳亚子著作,有《立宪问题》、《民权主义!民族主义!》、《吴日生传略》、《夏内史传略》(以上署名弃疾)、《中国灭亡小史》(署名中国少年之少年)、《云间张女士传》(署名焉是)等论著和大量的诗篇。署名师南的《神州种族危论》、《吴烈妇传》、《明季气节列传(赵雪华、宋蕙湘传)》。柳亚子主编的《复报》是《南社丛刻》的前驱。

1907年冬,在上海的一次宴会上,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决定建立革命文学团体,得到在座的刘师培夫妇、邓实、黄节、朱少屏、沈砺等的赞同。据柳亚子后来回忆,南社的名称就开始于此时。进入1908年,南社的筹备工作在抓紧进行,南社一词也先后见诸文字。南社的三个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南社第一次雅集参加者十七人中的十四人,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因此,南社实为受中国同盟会思想影响的革命文学团体,说它是中国同盟会的外围组成,也未为不可。尽管当时见于报章的南社文献,态度或不免隐晦,语气或有所含蓄,其反对清朝统治,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意旨,还是不难领会的。南社成立时,柳亚子才二十二岁,意气风发,勇于任事。他以梁山泊上的及时雨宋江喻陈去病,而以小旋风柴进自命,在会前会间,奔走筹划,不遗余力,会后有诗以纪云:寂寞湖山歌舞尽,无端豪俊又重来。天边鸿雁联群至,篱角芙蓉晚艳开。莫笑过江典午螂,岂无横架建安才!登高能赋寻常事,要挽银河注酒杯。这次雅集选出的《南社丛刻》(简称《南社》)的编辑员和职员是:文选编辑员陈去病,诗选编辑员高旭,词选编辑员庞粟子,书记员柳亚子,会计员朱少屏。陈去病、高旭都富于书生气,不善任事,作风马虎,高所编《南社》第一集,陈所编(《南社》第二集,体例都不严谨,引起柳亚子不满。第三次雅集改选出的编辑员都未任事,因而四、五、六、七各集,实际上都由柳亚子主持选政。

1912年元旦,孙文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柳亚子应南社社员雷昭性之荐,赴京任总统府秘书,寻因病辞职返沪。对当时南北和议及孙文让位于袁世凯的妥协主张,柳亚子坚决反对,在《天铎报》上,他以青兑笔名间日撰社论强烈抨击。《南社》第5集所载柳亚子撰《追悼会祭周阮二烈士文》更表现出痛心疾首的愤慨。南社从成立到停止活动,历时十五年,参加者一千余人,其中不少人革命意志薄弱,未能与时俱进,转向保守,有些甚至蜕变为民主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堕落为官僚、卫道者、卖身投靠者、汉奸、卖国贼,也不乏鹜名而来,随流涌进的官僚、政客和浮薄文人。在反清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南社在文字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南社革命文学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作为革命文学团体的组织者,柳亚子以苦干实干的精神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大部时期内,南社社务的主持者,南社活动的中心人物,是他;《南社丛刻》二十二集的大部分的编辑、校印者,也是他;南社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坚持者,更应当首先数到他。因此,他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南社的代表人物。作为爱国主义的诗人,柳亚子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写下了许多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鼓吹抗暴救亡的篇章。在社会主义时期,他为争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他的《磨剑室诗词集》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为广大读者所珍爱。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