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 14:22:04
作者:
来源:
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字 号:
】
点击量:3433
一
黎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南部,距市区19.5千米。东邻芦墟,南与浙江嘉兴隔水相望,西接平望,北连金家坝。黎里地处太湖平原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适中,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6℃左右,降水量1023毫米。冰雪不多,无霜期200~240天。地面高程在吴淞基面3~4米之间,自东北向西南缓倾,土质为黄泥土,土种以青紫泥为主。
据清嘉庆《黎里志》载:“黎里一名黎川,又号梨花里(旧传村南多梨花)。镇之西北有禊湖,故又名禊湖。”春秋时期,黎里属长水(今浙江嘉兴)境内。唐元和年间(806~820年),黎里成村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黎里始属吴江县。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为大镇。民国元年(1912年),黎里为市。民国35年(1946年),黎里为区属镇。民国38年5月4日,黎里解放。1953年1月,黎里镇升格为县属镇。1959年2月,黎里镇并入黎里公社,1965年恢复黎里镇建制。1983年7月,社镇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下辖9个街道居委会、28个行政村。1987年起,黎里镇街道和行政村区域经历多次调整。至2003年7月,黎里镇设11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2003年12月,黎里镇、北厍镇合并为黎里镇,下辖2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10月,黎里镇与芦墟镇合并成立汾湖镇。
2005年,镇域面积108.47平方千米。全镇23074户,6373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87.6人。当年度人口出生率5.27‰,人口死亡率8.20‰,人口自然增长率-2.93‰,计划生育率99.7%。全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27元。
二
在漫长的岁月里,黎里人民用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着这块肥沃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同时,英勇地与反动统治者及帝国主义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清咸丰五年(1855年)及宣统二年(1910年),农民为抗租先后两次举行大规模暴动。清末起,柳亚子等进步知识分子组织“南社”,积极传播新思想。袁世凯称帝时,蔡寅任江苏省代省长,在南京率领人民宣布江苏独立,和黄兴一起与袁军血战。20年代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柳亚子、张应春、毛啸岑等爱国人士在黎里进行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黎里人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配合游击队成功伏击日军运输船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吴(江)嘉(兴)工委以黎里为重要立足点进行地下工作,扩大党组织,出版刊物,宣传革命真理,开展统战、策反工作,掌握地方武装,击退胡伯龙匪部的进攻。 1949年5月4日,黎里解放。从此,黎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
黎里主产水稻、三麦和油菜,水产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制约生产力发展,抗灾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低。1949年,水稻亩产150公斤,小麦亩产27.5公斤,油菜籽亩产2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平整土地、开河挖渠、修坡筑堤、联圩建闸,实行机电排灌。1982年,水稻亩产501.9公斤,小麦亩产248.1公斤,油菜籽亩产171.3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8209农户承包47033.24亩农田。1995年,在进行第三次粮田调整时,黎里镇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出现种粮大户。1996年,全镇签约的种粮大户88户,承包农田5153.62亩。
进入90年代,农村逐渐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水利建设力度,推广“新农艺、新农机、新品种,新肥药”,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2005年,水稻亩产510公斤,小麦亩产269公斤,油菜籽亩产155.6公斤。
黎里渔、农民结网捕鱼,养殖鱼虾,历史悠久,并以外荡养殖为主。1980年,全镇有水产养殖面积7790亩,其中外荡养殖面积7180亩,内荡养殖面积610亩,水产总产量275.3吨。90年代开始,随着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特种水产的引进和推广,鱼池养殖得到发展。2002年,水产养殖总面积22053亩,其中鱼池面积11053亩,水产品总产量3514吨。农村家畜、家禽的饲养和蔬菜、林果生产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也得到发展。
2005年,全镇耕地面积32440亩,粮食总产16387吨,油菜籽总产1244吨,出栏生猪55611头,出栏家禽19.22万羽,出售蔬菜、瓜果7290吨,水产品产量8490吨。全年农副业总收入5.572亿元。
四
清道光十年(1830年),黎里始有小油坊。民国年间,开办电厂等数家规模不大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米厂和油厂等几家国营企业和手工业联社。1958年,黎里镇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全镇先后开办毛巾厂、造漆厂等13家镇办企业。70年代初,部分手工业社、镇办厂升格为县属集体企业。同期,乡镇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全镇共有6家国营企业,9家县属大集体企业,25家镇办企业,119家村办企业,工业总产值29062.47万元,职工13342人。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黎里镇借助与上海近邻的地理优势,走与上海等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横向联合之路,使乡镇工业在发展中得到巩固和壮大,被誉为“横联之花”。1991年全镇镇村两级工业产值5.267亿元,联营企业工业总产值2.392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5.4%。
1996年3月,黎里三力喷丝织造厂建成投产,成为改革开放后黎里镇上第一家注册的私营企业。1997年10月起,镇村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展开。1998年,吴江市启动国有大集体企业体制改革。
1998年开始,黎里镇先后在太浦河畔、318国道两侧建立浦北工业小区、浦西工业小区,并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黎里工业新区(后称汾湖开发区黎里工业园),为广大民资、外资的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002年,全镇私(民)营企业、外商和港台商投资企业386家,工业总产值21.28亿元,职工9599人。形成纺织、食品、化工、电子、塑料、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等行业,生产各类纺织品、日用化工产品、包装制品、金属制品及机电等产品。
2003年12月,北厍、黎里合并,黎里镇制鞋、化工、机械制造、服装业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达胜热缩、科达电梯等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全镇有工业企业967家,其中外商和港台商投资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73.92亿元,职工总数30967人。
五
黎里历来商贸繁荣。民国年间,以夏家桥为界,形成东、西两商市。新中国成立初,以唐桥、相家桥、桥后底及浒泾桥、庙桥、横街等为最热闹地段。当时,全镇私营商店有623家,从业人员1763人。分别经营粮食、绸布、酒酱、南货、烟纸杂货、腌腊、瓜果等生活用品。其中恒丰泰、福昌祥、生禄斋、紫阳观、裕隆、顺和春、万云台等商店小有名声,并具有一定规模。1956年,黎里镇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各商店相继合并组建为公私合营企业及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
50年代初,黎里供销合作社成立,196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后又恢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商业得到发展。1983年,黎里镇有个体户97家。是年,镇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4年5月,黎里镇国营商业公司、黎里镇集体商业公司先后成立。1988年,全镇有商店320家,其中国营、集体、供销社商业共83家,个体商业237家(包括摊贩)。是年,国营、集体、供销社商业销售额完成5916.25万元。
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镇区拓展,商业网店开始向北转移,逐渐形成浒泾路、兴黎路、人民中路、黎民路4条商业街。2003年底,增添北厍的育才路、厍星路、新厍路等商业街。全镇形成大润发等10余家大小超市和小商品市场,以及经营五金、百货、鞋袜、服装、旅馆、理发、手机、医药、粮食、餐饮、瓜果等便民商店;建有黎里农贸市场、浦北农贸市场和北厍农贸市场。
2004年,黎里国营商业公司、集体商业公司经吴江市政府同意歇业关闭,黎里供销社与北厍、金家坝供销社组成黎里中心供销社,标志黎里商业系统企业改制以及职工身份置换工作完成。
2005年,全镇有个体商户1499家,其中黎里797家,北厍702家。是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5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额6.68亿元,餐饮业零售额8800万元;商品市场成交额3.35亿元,其中综合农副产品成交额3.21亿元,专业市场成交额1400万元。
六
民国年间,黎里镇区东起八角亭,西至望平桥,南起接桂桥,北到禊湖道院。一条“十”字形的市河将老街分为上岸、下岸、横街、南北栅和东西栅,镇区面积约0.6平方千米。街旁房屋面水而筑,其间密布着90余条结构各异的弄堂,与商铺毗邻。50年代,镇区开始填浜筑路。60~70年代,随着工业兴起,拆除街面下滩房屋、廊棚,以拓宽街路。1983年,镇乡合并后,黎里镇加快市镇建设步伐,改造老镇区、开发新镇区。将老街路面铺设沥青或混凝土,以适应交通运输需要。随着浒泾路的拓宽、人民路的修筑、兴黎路的开发、318国道的改道和黎民南路的建成,镇区逐渐向北推进。至2002年,镇区范围东起黎里中学,西至黎里水厂,南起南环路,北至318国道,面积约3.4平方千米。北厍、黎里合并后,镇区面积增至5.73平方千米。
自1987年起,镇区先后建成浒泾路、人民路、黎民南路等6条主干道,重建黎里太浦河大桥、新建镇东大桥、新邨桥、振黎桥等8座桥梁。浒泾路、人民路成为全镇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和行政事业中心。在农村,80年代修筑的65厘米宽水泥自行车道已被5米以上宽的村级公路所代替。2005年,镇区通往各村的主干道共28条,总长56356米,各行政村次干道和支路总长58549米。1989~2005年,新建、改建、重建桥梁总数116座。
镇区加速住房建设,南港新村、罗汉新村、兴黎小区、新时代小区、黎江紫园、名门花园等10多个住宅区分布在镇区的东南西北。地处北厍社区形成金鹤绿岛等新住宅小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房发生深刻变化,盖楼房、买商品房和建造别墅已不再是农民的奢望,乌桥、黎花、建南、雄锋、方联、东方等村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2005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58.1平方米。
七
黎里集镇居民和农民都依水而居,生活用水历来取自河水或自家开挖的井水。1981年,黎里镇自来水厂建成,镇区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随后逐渐向农村延伸。1992年,新黎里水厂开始供水。2000年,农村全部接通镇自来水。
黎里使用民用电的时间较早,民国8年(1919年),创办明星电气公司。1965年,并入苏州供电局。1986年,35千伏黎里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1999年,农村电网改造完成。2003年,110千伏禊湖输变电工程竣工。2005年,全镇用电量62905.62万度千瓦时。
水乡黎里,湖荡星罗棋布,河港四通八达,“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交通、运输全仗水路。轮船、航船和农船是主要交通工具。1960年,太浦河开通,方便水上交通。1966年1月,青平公路(318国道前称)建成通车。2002年,苏嘉杭高速公路从黎里的西部开通。2003年,苏同黎公路在黎里的东部修筑。2005年,沪苏浙高速公路从黎里北部通过。东西两座跨太浦河大桥,沟通镇区道路,把黎里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联成一体,使人员流动、货物运输更为畅通便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黎里设邮政分局。民国15年(1926年),黎里开通长途电话。民国23年,成立黎里民营电话公司。1952年,由吴江邮电局以协议价购进黎里民营电话公司。1986年,黎里邮电支局大楼落成。1998年,28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电话村标准,黎里镇建成电话小康镇。1999年,电话程控交换机总容量11000门。2005年,全镇固定电话23445部、移动电话33811部、小灵通10713部。
1996年8月,开办163拨号上网业务,标志黎里开始进入网络时代。2001年2月,宽带网站开通,从此,电脑走进千家万户。2005年,宽带上网用户6104户。是年,全镇共进出包裹6505件,信件161657件,发行报刊941522份,特快专递20451件,汇款24634笔。
八
黎里人喜欢文化娱乐活动,曾有请戏班子唱“春台戏”和元宵节、八月半的“出会”等习惯;黎里人还喜欢听评弹,自清代起,三里长街最多时有书场十几处,而最有名的要数蒯厅书场和易安书场。1954年,黎里剧场开业,吸引众多戏迷观看沪剧、越剧和锡剧等剧目。80年代初,书场业务日渐萎缩。此时期,举办歌咏会、演唱会和排练小型节目参加县级会演等群众文艺十分活跃。1987年,黎里镇文化中心成立。1992年12月,黎里镇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集体。90年代中后期,黎里影剧院先后邀请上海越剧院、俄罗斯的歌舞团等国内外著名团体和蒋大为等歌唱家到黎里演出。1998年,黎里影剧院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明星剧场。1999年,黎里公园、新文化中心相继对外开放,公园及文化中心的图书馆、棋牌室、游戏厅、歌舞厅、书画室等成为广大社区居民向往的活动场所。
1996年2月,黎里镇有线电视网正式开通并投入使用。1999年,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启动。2001年11月,黎里镇文化站与黎里镇广播电视站合并,成立黎里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2003年12月,黎里镇与北厍镇合并更名黎里镇文化广电中心。
2005年,全镇有禊湖文学社、禊湖书画社等文学社团;老年舞蹈队、老年学校戏曲队、“东方越韵”戏曲队等业余文艺组织和10余支舞龙队伍。全镇有文化站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室等馆(室)10余处,藏书共30余万册。
黎里人崇尚读书。清代,镇上有黎川学舍等多家私塾,入夜书声琅琅。民国初,开始注重国民教育。民国末期,黎里地区已有12所小学,1所初中,学生16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黎里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农村纷纷开办小学。60年代,出现一些耕读小学和“戴帽子”初中。
1987年,全镇有完中1所、初中5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小学29所,学生4273人。1990年,黎里镇基本达到具备省级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标准。1994年12月,黎里镇成教中心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乡镇成人学校。1997年,黎里二中新校舍落成。是年,黎里镇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评估验收。2000年7月起,为落实“科教兴镇”战略,高标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黎里镇加大学校硬件投入力度,大幅度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农村小学。黎里镇中心幼儿园搬适新校舍。2001年3月,黎里镇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
2002年9月,新黎里中学竣工启用。2003年,黎里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黎里二中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2005年7月,黎里中学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2005年12月,北厍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幼儿园。
2006年9月,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2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中心小学2所,中心幼儿园2所,村幼儿园12所;在校学生8732人,在职教职工617人。民办学校2所;在校学生2219人,教职工63人。
九
黎里人历来喜爱体育活动。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汝学济、汝先标、汝钦龙、蔡揆考中武举人。康熙三十六年,汝先标又中武进士,这些有作为的历史人物成为当今体育爱好者的学习楷模。新中国成立后,群众体育事业受到党和政府重视,黎里镇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篮球、乒乓球及棋类等体育活动。1984年,黎里镇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黎里镇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运动。1993年,黎里镇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00年9月,苏州市首家国家级全民健身工程落户黎里公园。2005年,镇区面向社会的体育设施有:篮球场1片,门球场2片,乒乓台2只,健身器材20余件。学校体育设施有:篮球场13片,乒乓球室5间,门球场1片,200米以上跑道5条,体育馆1幢,以及双杠、单杠、田径和球类等体育器材。
1952年黎里联合诊所成立。1958年,诊所易名黎里公社卫生院。1983年,黎里公社医院更名黎里镇卫生院。1985年,根据院内骨伤科医疗技术力量较为突出的特点,又挂牌成立黎里镇骨伤科医院。1987年,黎里镇卫生院迁入人民中路新址。1990年,改名黎里中心卫生院。是年,获“苏州市文明示范乡镇卫生院”称号。1991年,经苏州市卫生局鉴定为一级甲等卫生院达标医院。2004年,医院建筑面积6629平方米,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50多台(套)。2005年底,北厍卫生院并入黎里中心卫生院,成立黎里中心卫生院北厍分院。全院职工总数148人,年收入1853万元。
60年代后期,农村建立大队医疗站,配备赤脚医生。1984年,分别成立村卫生室。90年代初,开始争创甲级村卫生室。至2000年5月,全镇26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验收合格,定为吴江市甲级村卫生室。2005年,全镇有黎花、东方等16个村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持证乡村医生81人。
1996年,黎里镇通过江苏省卫生镇考核验收。至2006年6月,乌桥、汤角、黎星、汾湖等12个行政村先后创建为江苏省卫生村。
2005年,农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40410人,市镇职工、居民享受医疗保险人员15217人;全镇参加养老保险32979人。
十
昔日黎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中立阁(俗呼八角亭)、玛瑙庵、罗汉寺等胜迹及鹤渚、禊湖等自然美景,形成极富诗情画意的“罗汉晓钟”“鸭栏帆影”“鹤渚渔歌”“禊湖秋月”“江村夕照”“中立晚眺”“玛瑙春游”“揽桥残雪”等“黎川八景”。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诗词佳作。随着历史的变迁,“黎川八景”已有名无实,但诸如赞叹《鹤渚渔歌》的“鹤渚风回皱绿波,荻花深处起高歌。悠扬传出渔家乐,斜日书楼听得多”,抒怀《玛瑙春游》的“禅关花柳昔成林,玛瑙春来少客寻,唯有渡口清夜月,至今犹涌古泉心”等文墨暗香却为后人传颂。
古镇黎里还拥有许多文物古迹,有始建于南宋的东圣堂、明代的鸿寿堂,还有端本园、赐福堂、徐达源故居、退一步处、周宫傅祠等清代建造的古园林、古宅和私家祠堂。赐福堂闻名遐迩,整体建筑横七开间纵六进,前后临河,正厅高大轩敞、气势恢宏,在江南古镇中颇为少见。
老街市河两岸还保留着3800米左右石驳岸,266座河埠,254颗洞穴式缆船石。驳岸始筑于元代,明清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河埠,形状各异,富有水乡特色;洞穴式缆船石始自明代,其图案丰富多彩,为江南水乡之最。横卧市河上还有10余座古桥,均为明清建造或重建,其中现存较完整的古桥有青龙桥(相家桥)、迎祥桥(汝家桥)、道南桥、梯云桥(唐桥)、进登桥(夏家桥)、清风桥、望恩桥(亭子桥)、秋禊桥(叽咯桥)。桥的形态迥异,桥上有泄水孔、雕刻、对联等,均颇具特色。
至2006年10月,黎里古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柳亚子旧居),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7处。北厍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张应春烈士墓),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4处。
十一
黎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旧方志记载,自元至清,产生过特奏名状元,以及许多进士、举人,也出现不少业绩卓著的历史文化名人。宋代有魏宪和魏志;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清代有工部尚书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芗,抗击沙俄屡立战功而升任山东巡抚的张曜,以诗文著称的徐达源、吴琼仙夫妇,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的倪寿芝。辛亥革命后,有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女革命活动家张应春,以及蔡寅等南社人物。当代杰出人物有国际大法官倪征
十二
黎里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中成绩卓著。1986~2005年,黎里镇获得的国家级荣誉有: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国小城镇示范镇;镇党校先后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校、全国先进基层党校示范点;镇派出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称号。黎里镇获得的省级荣誉有: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示范小城镇、江苏省民政工作全优乡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