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1 16:37:25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451
第一节 概况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黄亮叔在松陵北塘街开设私立亮叔初等学堂,此为吴江小学的雏形。清光绪二十七年,郑式如在盛泽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郑氏小学。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廿八日(1902年4月25日),金松岑在同川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同川学堂,实施新式教育。光绪二十九年,倪寿芝和徐文藻等人在黎里创办“求吾蒙塾”,兼收男女生;吴燕绍在吴江县城西门外创办江震公立高等小学堂;郑式如在盛泽创办盛湖公立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四月,金松岑在同里创办吴江县第一所私立女学——同里私立明华女学,此后陆续创建的女子学校还有松陵私立爱德女子两等小学堂、盛泽私立盛湖女学、黎里私立明懿女学、震泽私立淑群初等女学和北厍私立明秀女学等。光绪三十一年,陆欧安在芦墟创办陶冶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同里任传薪和沈颂墀创办丽则女校。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全县已有新式学堂58所,其中高小12所,在校学生1861人。至民国元年(1912年),女子小学共9所,7所私立,2所公立,女学生为222人,教师44人。此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有的女子小学开始兼收男童。
民国建立后,学堂改称学校,推行“壬子学制”。民国元年(1912年)秋,全县18市、乡共有公立小学47所,私立小学18所,教师305人,学生22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4.7%。是年,杨澄中等在震泽创办县内第一所由行业办的小学——私立丝业第一初、高等小学校。
表3-1 民国元年(1912年)下半年吴江县小学基本情况统计一览表
校名
|
原名
|
校长
|
地址
|
经常费
|
特别费
|
课堂数(间)
|
班级数(个)
|
教员数(人)
|
生徒数
(人)
|
毕业数
(人)
|
(元)
|
吴江市
|
市立第一初、高等
|
城区
|
费揽澄
|
雷尊殿
|
854
|
40
|
3
|
5
|
8
|
82
|
20
|
市立第二初等
|
盛厍
|
吴绍裘
|
新桥堍
|
200
|
280
|
1
|
2
|
2
|
19
|
—
|
私立第一初等
|
亮叔
|
张鼎荣
|
北塘街
|
307
|
10
|
1
|
3
|
2
|
28
|
—
|
私立女教员养成所附属小学
|
爱德
|
王菼
|
三多桥
|
1040
|
500
|
4
|
5
|
14
|
41
|
—
|
同里市
|
市立第一初、高等
|
同川
|
金天翮
|
富观桥
|
2310
|
140
|
5
|
7
|
11
|
117
|
17
|
市立第二初等
|
正则
|
翁兆元
|
后港
|
324
|
38
|
2
|
4
|
6
|
48
|
7
|
市立第三初等
|
余力
|
钱锡恩
|
冲字圩
|
238
|
18
|
2
|
3
|
5
|
36
|
—
|
市立第四初等
|
西柳
|
董祖荫
|
陆家埭
|
223
|
4
|
1
|
4
|
5
|
37
|
6
|
市立第五初等
|
屯溪
|
顾永偲
|
屯村
|
149
|
2
|
1
|
3
|
2
|
19
|
—
|
市立第六初等
|
杨村
|
马祥云
|
杨家村
|
100
|
—
|
1
|
2
|
1
|
15
|
—
|
市立第七初等
|
十七图
|
费祖德
|
十七图村
|
111
|
—
|
1
|
2
|
1
|
8
|
—
|
市立第八初等
|
严扇
|
鲁麟书
|
严扇村
|
110
|
—
|
1
|
3
|
1
|
11
|
—
|
市立私初等
|
商立
|
袁德普
|
忏荡浜
|
540
|
—
|
2
|
4
|
6
|
60
|
5
|
私立第一初等
|
二铭
|
费道基
|
严家廊
|
500
|
260
|
2
|
4
|
7
|
42
|
12
|
私立第二初等
|
平民
|
袁公望
|
道士埭
|
245
|
200
|
1
|
2
|
7
|
34
|
—
|
私立女子师范附属小学
|
丽则
|
任传薪
|
荷花荡
|
2370
|
700
|
5
|
8
|
10
|
49
|
9
|
私立女子第一初等
|
明华
|
薛凤钧
|
陆家埭
|
372
|
87
|
2
|
3
|
6
|
34
|
—
|
黎里市
|
市立第一高等
|
树人
|
毛迺丰
|
潮音庵
|
1648
|
160
|
4
|
4
|
12
|
72
|
11
|
市立第一初等
|
禊湖
|
徐殿华
|
庙桥弄
|
671
|
7
|
2
|
4
|
6
|
48
|
9
|
市立第二初等
|
辅商
|
金鳌
|
土地堂
|
586
|
40
|
2
|
4
|
6
|
45
|
9
|
私立第一初等
|
平民
|
陈兆熊
|
夏家桥
|
450
|
40
|
1
|
2
|
4
|
64
|
—
|
私立女子第一初等
|
—
|
王锡田
|
塘桥东
|
600
|
120
|
2
|
4
|
8
|
30
|
6
|
私立女子第二初、高等
|
明懿
|
徐世濬
|
西市
|
560
|
116
|
2
|
4
|
8
|
27
|
—
|
盛泽市
|
市立第一初、高等
|
盛湖
|
洪鹗
|
太平桥
|
1910
|
210
|
3
|
8
|
8
|
81
|
13
|
市立第二初等
|
明德
|
简书勋
|
观音弄
|
542
|
52
|
2
|
4
|
4
|
35
|
5
|
市立第三初等
|
新民
|
沈世杰
|
北王村
|
338
|
45
|
1
|
3
|
2
|
27
|
6
|
市立第四初等
|
励志
|
沈世杰
|
早字圩
|
97
|
10
|
1
|
2
|
1
|
16
|
—
|
市立第五初等
|
南区
|
王湛霖
|
南新桥
|
597
|
100
|
2
|
2
|
4
|
31
|
—
|
市立第六初等
|
北区
|
金光弼
|
中和桥
|
640
|
100
|
2
|
4
|
5
|
40
|
2
|
市立第七初等
|
培蒙
|
沈桂
|
里安桥
|
495
|
53
|
2
|
4
|
3
|
33
|
4
|
市立女子第一初、高等
|
盛湖
|
洪鹗
|
师古浜
|
976
|
424
|
2
|
7
|
12
|
50
|
9
|
私立女子第一初等
|
培蒙
|
沈桂
|
里安桥
|
532
|
22
|
1
|
4
|
5
|
33
|
6
|
震泽市
|
市立第一初、高等
|
震川
|
周宝仁
|
西栅
|
1190
|
60
|
2
|
8
|
5
|
42
|
7
|
市立第二初、高等
|
明体
|
汤之盘
|
东栅
|
1120
|
60
|
2
|
4
|
5
|
30
|
—
|
市立第三初等
|
时中
|
周积理
|
蚕皇殿
|
800
|
23
|
2
|
4
|
4
|
30
|
6
|
市立第四初等
|
頔塘
|
张世荣
|
彭康里
|
863
|
—
|
2
|
4
|
5
|
36
|
5
|
市立第五初等
|
义育
|
沈建勋
|
王贤祠
|
610
|
30
|
1
|
3
|
4
|
31
|
—
|
市立第六初等
|
柳塘
|
周维新
|
双杨村
|
442
|
10
|
1
|
3
|
2
|
20
|
—
|
市立第七初等
|
柳塘
|
吴炘森
|
庙头村
|
410
|
30
|
1
|
3
|
3
|
27
|
—
|
市立女子第一初、高等
|
淑群
|
周积理
|
北栅
|
938
|
72
|
2
|
4
|
8
|
44
|
—
|
私立第一初、高等
|
丝业
|
杨澄中
|
戴家桥
|
1736
|
200
|
3
|
6
|
5
|
58
|
9
|
严墓市
|
市立第一初等
|
养正
|
汪延谟
|
南市
|
300
|
—
|
1
|
3
|
3
|
26
|
—
|
市立第二初等
|
麻溪
|
王徵寿
|
南麻乡
|
331
|
—
|
1
|
2
|
2
|
11
|
—
|
周庄乡
|
乡立第一初等
|
—
|
沈廷牖
|
聚宝桥
|
160
|
20
|
1
|
3
|
5
|
20
|
私立第一初、高等
|
沈氏
|
沈廷牖
|
世德桥
|
1720
|
100
|
2
|
6
|
8
|
35
|
9
|
私立女子初等及幼稚院
|
东江
|
沈廷牖
|
后港
|
380
|
—
|
2
|
3
|
7
|
25
|
—
|
芦墟乡
|
乡立第一初等
|
陶冶
|
沈毓清
|
三官堂
|
556
|
43
|
2
|
4
|
4
|
20
|
—
|
乡立第二初等
|
敬业
|
夏钟
|
安斯弄
|
193
|
96
|
2
|
4
|
3
|
22
|
3
|
私立第一初等
|
民牖
|
许英
|
司浜
|
111
|
80
|
2
|
4
|
5
|
60
|
4
|
莘塔乡
|
乡立第一初等
|
莘溪
|
淩宝棐
|
北栅
|
564
|
63
|
2
|
4
|
4
|
40
|
11
|
乡立第二初等
|
白荡
|
陈元照
|
白荡湾
|
85
|
—
|
1
|
3
|
2
|
22
|
—
|
私立第一初等
|
贫民
|
淩芸
|
中市
|
44
|
26
|
1
|
1
|
6
|
31
|
—
|
北厍乡立第一初等
|
鹤滨
|
柳文潮
|
拑虚圩
|
546
|
—
|
1
|
4
|
3
|
25
|
3
|
八坼
|
乡立第一初等
|
坼溪
|
赵增
|
南港
|
660
|
20
|
2
|
4
|
3
|
47
|
7
|
乡立第二初等
|
南参
|
顾逊
|
男参村
|
110
|
10
|
1
|
3
|
1
|
34
|
—
|
平溪乡
|
乡立第一初、高等
|
义英
|
孙晋镕
|
螽斯港
|
742
|
90
|
2
|
5
|
4
|
36
|
5
|
乡立第二初等
|
振新
|
李汝光
|
溪港村
|
250
|
5
|
1
|
2
|
3
|
13
|
—
|
乡立第三初等
|
树基
|
吴康炘
|
胜墩村
|
248
|
15
|
1
|
3
|
3
|
17
|
—
|
南厍乡立第一初等
|
—
|
何其敬
|
西市
|
500
|
80
|
1
|
2
|
2
|
21
|
—
|
横扇乡立第一初等
|
养正
|
吕鸿勋
|
石墩桥
|
514
|
5
|
1
|
3
|
3
|
21
|
—
|
五都乡
|
乡立第一初等
|
—
|
施永康
|
陆家港
|
80
|
40
|
1
|
3
|
2
|
28
|
—
|
私立第一初等
|
—
|
盛仇旧
|
西邱庙港
|
160
|
23
|
1
|
2
|
2
|
23
|
—
|
吴溇乡
|
乡立第一初等
|
儒林
|
曹承履
|
蒋家港
|
260
|
—
|
1
|
3
|
3
|
16
|
—
|
私立第一初等
|
薛埠
|
孙钧儒
|
薛埠港
|
86
|
36
|
1
|
2
|
1
|
19
|
—
|
私立第二初等
|
养蒙
|
张家昌
|
孙堡村
|
146
|
7
|
1
|
2
|
3
|
18
|
—
|
梅堰乡
|
—
|
—
|
—
|
—
|
—
|
—
|
—
|
—
|
—
|
—
|
湖东西乡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国3年(1914年)4月,松陵、同里、盛泽、黎里、震泽5所市立初高等小学的高等部收归县办,分别定名为县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高等小学校。民国4年8月,在芦墟成立县立第六高等小学校,并将同里丽则女校高等部与震泽市立第一女校高等部收归县办,分别定名为县立第一、第二女子高等小学校。民国6年,在平望设县立第七高等小学校,在松陵设县立第三女子高等小学校。
表3-2 民国8~9年(1919~1920年)吴江县女子小(中)学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
类别
|
校名
|
学生数
|
毕业生数
|
教职员数
|
上学期
|
下学期
|
女
|
男
|
女
|
男
|
县立
|
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同里)
|
49
|
1
|
48
|
—
|
6
|
15
|
第二女子高等小学校(震泽)
|
31
|
—
|
25
|
—
|
7
|
10
|
第三女子高等小学校(松陵)
|
31
|
—
|
28
|
—
|
8
|
8
|
区立
|
江南湖女子国民学校(松陵三多桥)
|
53
|
—
|
52
|
1
|
9
|
4
|
八坼女子国民学校
|
45
|
—
|
52
|
5
|
6
|
5
|
同里第一女子国民学校
|
62
|
7
|
59
|
10
|
5
|
7
|
盛泽女子高等小学校
|
23
|
—
|
34
|
—
|
8
|
15
|
盛泽女子国民学校
|
62
|
—
|
70
|
—
|
6
|
黎里女子高等小学校
|
31
|
—
|
27
|
—
|
6
|
11
|
黎里女子国民学校
|
113
|
—
|
115
|
—
|
15
|
芦墟女子国民学校
|
65
|
11
|
72
|
6
|
8
|
5
|
震泽女子国民学校
|
50
|
13
|
75
|
10
|
12
|
4
|
严墓女子国民学校
|
23
|
15
|
29
|
21
|
10
|
6
|
平望平溪女子国民学校
|
98
|
—
|
104
|
—
|
13
|
9
|
私立
|
同里丽则女子中学校
|
13
|
—
|
10
|
—
|
3
|
11
|
同里丽则女子国民学校
|
71
|
22
|
80
|
22
|
15
|
10
|
周庄东江女子国民学校
|
16
|
—
|
17
|
—
|
3
|
2
|
表3-3 民国9年(1920年)7月吴江县学校分布情况
学区
|
完小(所)
|
初小(所)
|
完小设校地点
|
学区所辖市、乡
|
第一学区
|
2
|
14
|
吴江城内雷尊殿、三多桥
|
吴江市、南厍乡、湖东西乡、八坼乡
|
第二学区
|
2
|
10
|
同里章家浜、荷花荡
|
同里市
|
第三学区
|
1
|
14
|
盛泽师古浜
|
盛泽市
|
第四学区
|
2
|
6
|
黎里庙桥弄、夏家桥
|
黎里市
|
第五学区
|
3
|
16
|
震泽王贤祠、池塘桥、戴家桥
|
震泽市、吴溇乡
|
第六学区
|
2
|
24
|
芦墟三官堂、周庄世德桥
|
周庄乡、芦墟乡、莘塔乡、北厍乡
|
第七学区
|
—
|
11
|
—
|
严墓市
|
第八学区
|
1
|
19
|
平望寺浜弄
|
平溪乡、梅堰乡、横扇乡、五都乡
|
合计
|
13
|
114
|
—
|
—
|
民国10年(1921年),全县有小学134所,学生8145人,其中高等小学13所,高小学生7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22%。民国11年,推行“壬戌学制”,原高等小学,逐步改办完全小学。民国12年9月,在盛泽传教的美国人娄丽兰开办华美女校,设2个班,招收女生兼收10岁以下男生,这是吴江县内最早的教会学校。民国13年,县公立学校7所,其中女子2所;区立学校95所,其中女子4所;私立学校14所,其中女子5所。民国19年,盛泽华美女校由教徒沈承甫接办,改名为私立盛泽景衡学校,至抗日战争爆发时停办。民国20年,全县有小学117所,学生12833人,其中完全小学20所,学生1531人。民国22年11月,吴江县在第一学区的同里试办义务教育(初级小学四年制)。民国24年,全县新设乡村初级小学8所,每校有学生约50人,另外创办一些义务学校(学级),招贫民子弟入学。民国25年,全县在校小学生达17821人。民国26年11月,日军侵占吴江,大批学校关闭。民国28年,全县小学36所,126班,学生6206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于民国29年公布的《国民教育实施纲领》规定,对初等教育进行改革,推行国民教育,小学复称国民学校,冠以镇或保的名称,完全小学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初级小学改称保国民学校。是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21所,保国民学校123所,学生16604人。民国37年,中心国民学校发展到45所,保国民学校215所,学生23730人。这是民国时期小学在校学生数最多的一年。20世纪上半叶,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30%左右。
表3-4 清末、民国时期若干年份吴江县小学教育基本情况表
年份
|
学校数(所)
|
小学生数(人)
|
年份
|
学校数(所)
|
小学生数(人)
|
合计
|
其中高小
|
合计
|
其中高小生
|
合计
|
其中高小
|
合计
|
其中高小生
|
清宣统三年(1911年)
|
58
|
12
|
1861
|
—
|
民国25年
|
183
|
20
|
17821
|
1712
|
民国元年(1912年)
|
103
|
14
|
5409
|
387
|
民国28年
|
36
|
13
|
6206
|
981
|
民国4年
|
127
|
12
|
7241
|
444
|
民国36年
|
167
|
37
|
17235
|
1806
|
民国10年
|
134
|
13
|
8145
|
757
|
民国37年
|
260
|
45
|
23730
|
1828
|
民国20年
|
117
|
20
|
12833
|
1531
|
—
|
—
|
—
|
—
|
—
|
民国38年(1949年)5月,吴江县人民政府派令教育科接管国民党伪教育局。按照“原封不动,先城后乡,先公后私”的方针,接收国民党全部公办小学,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对私立学校采取维持、改造的办法,办理申请立案手续,向公办过渡;将办得较好的私塾,有计划地转为民办小学。是年秋,人民政府接管小学后,把原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改名为中心小学和初级小学。全县有小学231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35所、保国民学校193所、私立小学3所,私塾200所(办得较好的195所),学生数2312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35%。
表3-5 民国38年(1949年)秋吴江县小学分布情况表
区别
|
镇、乡别
|
中心国民学校
|
国民学校
|
平望区
|
平望镇
|
平望镇
|
周家溪、唐家田、烧火浜、西溪港、男万、庄田村
|
横扇镇
|
横扇镇
|
庙前、厍港、金埭、金家港、倪家扇、顾家兜、西草头
|
梅堰乡
|
梅埝乡
|
野菱交、观音堂浜、上丸、大敕、砖桥头、秋泽村、倪家兜、南庄街、古塘
|
溪港乡
|
溪港乡
|
顾家扇、双庙、练聚桥、陈家湾、上横、胜墩
|
芦墟区
|
芦墟镇
|
芦墟镇
|
东栅、沈家浜、小港里、金长浜、秋水潭、东芦村、蝴蝶湾
|
周庄乡
|
周庄乡
|
三家村、龙泾、长巨村、金家庄、东洙、池巷里
|
北厍镇
|
北厍镇
|
金家坝、大胜、大长浜
|
莘塔镇
|
莘塔镇
|
西岑、白荡湾、南传、孙家湾、北汾港、五娘子庙、草里村、城司
|
震泽区
|
震泽镇
|
震泽镇
|
藕河坊、梅诗场、十都
|
柳塘乡
|
柳塘乡
|
斜路港、石头桥、挽澜庵、庙头、箬帽港
|
开弦乡
|
开弦乡
|
花木桥、欢喜桥、燕浜、大圩田、计家坝
|
大庙乡
|
大庙乡
|
大咸港、陌家港、乌雀港、南顺港、朱家港、长家扇
|
蠡泽乡
|
蠡泽乡
|
沈家浜、范家坝、沈家坝、张善浜、打瓜浜、蠡泽、水路墩、圣堂浜、沙堂浜、西牛浜、馄饨兜
|
大儒乡
|
大儒乡
|
大家港、双阐港、张港、蒋家港、西溪、庙港、南庄、倪家墩、李家港
|
七都乡
|
七都乡
|
双荡兜、妙智寺、迓君里、旱巨圩、陆家港、沈家湾、隐读村、晟村、爱庄兜、丁家湾、方家桥、薛埠
|
八都乡
|
八都乡
|
汤家湾、蓠菔浜、田心庙、长浜、后港、清池头、八如桥
|
黎里区
|
黎里镇
|
黎里镇
|
夏家桥、吕家栅、华字港、鸭头湾、南参
|
黎东乡
|
黎东乡
|
施家港、大义、华字、梓树下、沈家港
|
盛泽区
|
盛泽镇
|
盛泽镇
|
太平桥、红木桥、仲家弄、淘沙弄、思古浜
|
洪福乡
|
洪福乡
|
上圣村、鼎方桥
|
新杭乡
|
新杭乡
|
米铁港、三池湾、铁店浜、北五村、东港坝
|
忠介乡
|
忠介乡
|
招善浜、酱板桥、东汲港
|
谢圣乡
|
谢圣乡
|
甘朝坝、朝西埭、泥司浜、圣荡港
|
同里区
|
同里镇
|
同里镇
|
泰来桥、南濠弄、东溪桥、仪塔村
|
石泓乡
|
石泓乡
|
直和港、杨家村、蟋龙桥、吟朝里
|
新三乡
|
新三乡
|
洋溢港、严扇
|
城厢区
|
松陵镇
|
松陵镇
|
中山路、东堂、唐家坊、松陵镇示范国民学校
|
八坼镇
|
八坼镇
|
二图圩、黄家桥、西港、青庙庵
|
越溪乡
|
越溪乡
|
珠村、邵昂
|
南厍乡
|
南厍乡
|
凌家场
|
严墓区
|
铜罗镇
|
铜罗镇
|
姜芽池、杨家桥、墐下浜、富墩荡、千佛桥
|
姜骏乡
|
姜骏乡
|
南前埭、斗富兜、南塘港、穆家港、安家浜、龙泉嘴
|
南麻乡
|
南麻乡
|
塘上浜、七庄浜、徐家浜、张家桥、北角坝、中旺港
|
集贤乡
|
集贤乡
|
九里桥、东亭、白天浜、右村、沃家桥、三家浜、钟家兜、天良浜、章奥村
|
桃源乡
|
桃源乡
|
顾家村、三民浜、陆家漾、钮湾、南甘浜、前窑村、日晖坝
|
1950~1952年,在“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指引下,小学教育有较大发展。全县小学817所,在校学生43393人,学生入学率54.08%。1953~1955年,根据中央“今后几年内小学教育应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的指示,吴江对全县小学进行整顿,重在巩固。
表3-6
1952年吴江县小学教育基本情况表
区镇
|
学校数(所)
|
私塾(所)
|
教职员数(人)
|
私塾教师(人)
|
学生数(人)
|
公立
|
民办
|
私立
|
其他部门
|
合计
|
教员
|
职员
|
工友
|
合计
|
男生
|
女生
|
合计
|
城厢
|
46
|
2
|
1
|
1
|
50
|
31
|
122
|
1
|
9
|
132
|
18
|
3658
|
1340
|
4998
|
同里
|
42
|
—
|
—
|
—
|
42
|
27
|
109
|
—
|
7
|
116
|
27
|
2024
|
987
|
3011
|
平望
|
50
|
11
|
—
|
—
|
61
|
13
|
99
|
1
|
4
|
104
|
13
|
2097
|
778
|
2875
|
黎里
|
56
|
8
|
1
|
—
|
65
|
39
|
124
|
1
|
4
|
129
|
39
|
2822
|
1439
|
4261
|
大庙
|
73
|
1
|
—
|
—
|
74
|
12
|
102
|
—
|
1
|
103
|
12
|
2742
|
763
|
3505
|
芦墟
|
61
|
3
|
—
|
—
|
64
|
57
|
119
|
—
|
6
|
125
|
57
|
2527
|
1356
|
3883
|
盛泽镇
|
7
|
—
|
2
|
—
|
9
|
—
|
109
|
4
|
12
|
125
|
0
|
1811
|
1269
|
3080
|
盛泽区
|
44
|
5
|
—
|
—
|
49
|
12
|
63
|
—
|
—
|
63
|
12
|
1195
|
697
|
1892
|
震泽
|
73
|
1
|
—
|
74
|
13
|
137
|
—
|
6
|
143
|
13
|
3496
|
1015
|
4511
|
|
坛丘
|
50
|
2
|
—
|
—
|
52
|
8
|
69
|
—
|
1
|
70
|
8
|
1584
|
622
|
2206
|
严墓
|
64
|
—
|
—
|
—
|
64
|
3
|
98
|
—
|
2
|
100
|
3
|
2548
|
962
|
3510
|
总计
|
566
|
32
|
5
|
1
|
604
|
215
|
1151
|
7
|
52
|
1210
|
202
|
26504
|
11228
|
37732
|
|
|
|
|
|
|
|
|
|
|
|
|
|
|
|
|
注:其他部门指国营职业农场小学。
1956年,吴江县提出三年内农村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根据便利儿童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学龄儿童比较集中、有条件的绝大部分自然村开办学校。是年,私塾全部淘汰。全县有公办小学509所,民办小学(解放后群众自己办的小学)201所;教职员工合计1490人;公办、民办小学学生合计464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54.50%。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多种形式办学被纳入“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轨道。是年,民办小学由1957年的172所增至232所,班级从246个增至494个,学生数从6574人增至27482人。人民公社化时期,开展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革命,大搞勤工俭学和支农活动。11月,平望乡胜墩小学创办全县第一所“四集体”(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小学,学生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生动活泼的集体生活。在此校的影响和推动下,是年,全县“四集体”小学发展到38所,班级126个,学生5092人。1959年,松陵、芦墟两镇办起渔民子弟“四集体”小学,使长期过着流动生活的渔民子弟能入学读书。根据当时全县的经济状况、师资设备等条件,在湖滨、平望、盛泽、庙港各办1所“四集体”小学作为试点,其他各公社暂时缓办。不久,这4所“四集体”小学也先后停办。是年,根据江苏省《民办小学暂行规定(草案)》,对全县社队办小学进行整顿,在一般小学增设复式班。全县小学校数686所,在校小学生数7070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85%。
1960年,在校小学生数76650人,入学率90%以上,并打破秋季始业的常规,发展17个春季班。1962年,因三年经济困难,学生数减少,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全县155所民办小学进行整顿,撤并单班的民办小学17所,连同公办学校附设的民办班,实际并掉班级316个,占全县小学649个民办班的49%。把编余的5626名学生转入公办小学,全县公办小学动员14周岁以上的超龄学生回队参加农业生产。编余的327名教师中,部分初中教师转入小学任教,有241人回到农业岗位。1963年,全县小学建立视导员制度,将小学分为松陵片、芦墟片、平望片、震泽片和铜罗片,各片设视导员1人,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指导。1964年,全县贯彻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学方针,创办半耕半读小学。有生产队单独办或几个生产队联合办的耕读小学和简易小学,这些小学有全日班、半日班、中午班、晚班、早班等。共办班级769个,学生13261人。1965年,全县耕读小学有班级1512个,学生33606人,小学在校学生5348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70%。是年,恢复吴江师范附属小学为五年制试点小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各小学先是半天上课、半天“闹革命”,后是“停课闹革命”。1967年,全县实行工厂、大队、街道与学校联合办学,学校建立“三结合”教育领导班子,中央号召“复课闹革命”。1968年1月,工农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全县小学一律改为五年制,耕读小学全被废止。是年,全县小学改以“革命”的名称,如松陵镇中心小学改称松陵镇工农五七学校,八坼镇中心小学改称八坼镇东方红小学。秋天,提出“上小学不出生产队,上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大批小学“升级”增办初中(时称“戴帽初中”)。各生产队均单独办小学。1969年,在“砸烂中心校,捣毁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桥头堡”的口号下,社镇中心小学全部取消,“教育革命领导小组”领导一切。1971年,为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全县中小学先后建立学农基地1995个。1974年,全县在校小学生数1047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2%,但坚持读完小学5年的巩固率城镇只有70%左右、农村仅有60%。在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全县小学的正常管理秩序遭到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无法执行,削弱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8月,全县撤销学校中的“红小兵”组织。11月下旬,全县各校工宣队撤出学校。1978年1月,全县撤销社镇一级的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和中小学校的革委会。恢复学校领导建制,中小学分别建立党支部,恢复学校干部职称,由县委和文教局分别任命小学正副校长、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将中心小学与中学的管理分开。重新建立中心校,明确中心小学管理体制,小学由中心校管理。将松陵镇第一小学、平望镇第一小学、震泽镇第二小学、盛泽镇中心小学和湖滨公社创新小学列为县重点小学。
1979年,全县贯彻《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条例》,采用教育部编全日制学校小学课本。继续抓好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恢复视导片。全县有小学733所,学生92186人。
1981年,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议》。在吴江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教育事业调整规划》中提出:“我县虽已普及了小学教育,但中途流生多,教育质量低”,“今后工作重点要放在巩固普及小学五年制教育成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要千方百计巩固学额”。小学教育把抓控制流生作为工作重点,实施《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82年,全县的城镇、农村小学先后由五年制改成六年制。1983年,全县小学入学率99.04%,巩固率97.5%,毕业率94.20%,普及率95.70%,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四项基本要求,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1984年,县政府颁发《吴江县征收农村学校教育事业费附加和城镇教育基金的实施意见》,决定全县中小学实行分级办学,实验小学由县管,其他乡镇的小学由乡镇管,教师由县乡共同管理。1985年,全县开始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教育管理改革,乡镇建立教育管理委员会。全县小学636所,其中实验小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30所、市镇完小11所、农村小学594所,班级2008个,在校学生60532人。全县学龄儿童45479人,已入学45225人,入学率99.5%,年巩固率99.1%。毕业班学生13774人,实际毕业11454人,毕业率83.16%。12~15周岁的少年儿童普及率98.3%。
表3-7
1984~1985年吴江县小学教育事业情况表
乡镇
|
人口数(人)
|
校数(所)
|
班级数(个)
|
学生数(人)
|
年级
|
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计
|
731126
|
634
|
2010
|
61944
|
13451
|
10607
|
10589
|
13523
|
13774
|
湖滨
|
40056
|
31
|
116
|
3636
|
850
|
589
|
598
|
762
|
837
|
八坼
|
32617
|
31
|
92
|
2699
|
527
|
447
|
442
|
598
|
685
|
同里乡
|
26103
|
23
|
63
|
1866
|
292
|
307
|
303
|
465
|
499
|
菀坪
|
15244
|
16
|
48
|
1495
|
291
|
225
|
237
|
376
|
366
|
屯村
|
22243
|
28
|
69
|
1995
|
479
|
349
|
404
|
429
|
334
|
莘塔
|
21692
|
33
|
71
|
1862
|
297
|
357
|
340
|
453
|
415
|
芦墟乡
|
25069
|
29
|
64
|
1856
|
488
|
293
|
341
|
383
|
351
|
北厍
|
28001
|
35
|
84
|
2209
|
414
|
394
|
382
|
485
|
534
|
金家坝
|
26122
|
34
|
86
|
2548
|
697
|
319
|
380
|
517
|
635
|
黎里乡
|
30143
|
29
|
74
|
2158
|
498
|
266
|
294
|
511
|
589
|
平望乡
|
41823
|
44
|
129
|
3740
|
1079
|
541
|
513
|
729
|
878
|
梅堰
|
30474
|
24
|
88
|
2808
|
589
|
539
|
498
|
587
|
595
|
盛泽乡
|
38949
|
32
|
110
|
3264
|
571
|
579
|
600
|
726
|
788
|
坛丘
|
27488
|
23
|
76
|
2451
|
489
|
475
|
470
|
552
|
465
|
南麻
|
21247
|
21
|
62
|
2035
|
512
|
360
|
396
|
414
|
353
|
八都
|
25851
|
23
|
75
|
2116
|
478
|
404
|
380
|
461
|
393
|
横扇
|
27025
|
23
|
74
|
2183
|
481
|
374
|
364
|
488
|
476
|
庙港
|
28958
|
21
|
83
|
2418
|
472
|
435
|
453
|
506
|
552
|
震泽乡
|
32755
|
28
|
81
|
2283
|
463
|
414
|
424
|
503
|
479
|
铜罗
|
25981
|
16
|
70
|
2533
|
695
|
393
|
465
|
513
|
467
|
七都
|
31728
|
31
|
94
|
3090
|
651
|
561
|
543
|
724
|
611
|
青云
|
25613
|
19
|
66
|
2154
|
408
|
408
|
365
|
445
|
528
|
桃源
|
23018
|
21
|
69
|
1944
|
373
|
343
|
332
|
416
|
480
|
松陵
|
18386
|
3
|
29
|
1183
|
228
|
223
|
225
|
266
|
241
|
附小
|
—
|
1
|
10
|
423
|
79
|
75
|
90
|
100
|
79
|
盛泽镇
|
26393
|
5
|
42
|
1721
|
326
|
309
|
370
|
358
|
358
|
同里镇
|
7006
|
2
|
15
|
601
|
115
|
118
|
120
|
118
|
130
|
震泽镇
|
8300
|
2
|
20
|
884
|
168
|
155
|
181
|
196
|
184
|
黎里镇
|
6840
|
2
|
16
|
697
|
129
|
110
|
133
|
155
|
170
|
平望镇
|
9593
|
2
|
19
|
792
|
172
|
133
|
131
|
167
|
189
|
芦墟镇
|
6435
|
2
|
15
|
605
|
140
|
112
|
115
|
120
|
113
|
表3-8
1985年吴江县小学教育基本情况表
类别
|
学校数(所)
|
班级数(个)
|
毕业生数(人)
|
招生数(人)
|
教职工数(人)
|
合计
|
专任教师
|
行政
|
工勤
|
校办工厂、农场职工
|
计
|
其中由场、厂收入支付工资
|
总计
|
636
|
2008
|
11454
|
10475
|
3061
|
2616
|
299
|
41
|
105
|
24
|
县、镇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
19
|
172
|
1267
|
1305
|
507
|
384
|
81
|
9
|
33
|
12
|
农村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
617
|
1836
|
10187
|
9170
|
2554
|
2232
|
218
|
32
|
72
|
12
|
总计中:六年制
|
633
|
1869
|
—
|
—
|
女教职工
|
1113
|
26
|
12
|
41
|
15
|
注:1869个班级数中包含复式班833个;附设有幼儿班的小学校数5所;学校数中单班小学109所,2个班的小学125所。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县政府出台《吴江县关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办法》,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正式启动。1987年,全县小学学制完成由5年过渡到6年,小学生入学年龄从6周岁半放宽到6周岁。1989年,县政府制定《吴江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90年,吴江县贯彻江苏省教委〔1990〕45号文件精神,县文教局印发《关于切实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是年,《吴江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试行)》出台,各乡镇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当年有梅堰镇、盛泽镇、震泽镇、北厍镇、黎里镇等5个乡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年,吴江县聋哑学校正式开学,实现吴江教育史上特殊教育零的突破。1991年,有松陵、同里、屯村、横扇、庙港、铜罗等6个乡镇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全县村小布局作合理调整,从1985年的605所,减至462所。1992年12月,吴江市成为江苏省第三个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县(市)。全市有小学451所,学生52562人。入学率99.85%,巩固率99.98%,毕业率99.08%。
1993年1月1日起,全市依法进入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2月18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全市10所小学实施《吴江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配套改革试行意见》,试行“五制”(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励制)改革。是年起,全市进行为期6年的小学素质教育巡礼活动,针对小学教育工作各个层面进行检查、观摩。1997年,吴江市成为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区。对全市小学生考核成绩实行等级制。在中心小学和村小(辅导校)试行《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吴江市村小(辅导校)素质教育评价方案》。1998年,撤并村小80所。1999年,全市村小减至194所。2000年,全市小学校设立德育处。2001年,全市撤并村小27所。市政府出台《关于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的意见》。2002年,吴江市创建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秋季,吴江市整体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是年,全市有小学131所,其中村小103所,学生56107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
2003年,教育局制定《吴江市学校特色建设评估细则(试行)》,市实验小学、鲈乡实验小学、同里第二中心小学、金家坝中心小学、芦墟中心小学、梅堰实验小学、铜罗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被命名为吴江市首批特色建设先进学校。2004年,教育局制定贯彻《关于推进吴江市双语教育试验的指导性意见(试行)》。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标准出台。是年,吴江市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县(市)。2005年,吴江市落实江苏省农村小学“六有”工程(每一所农村小学都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年底,全市小学减至65所。2006年,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下发《关于做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下半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讲义费、信息技术费免费。2007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村小现代化建设,再次撤并19所村小。
2008年,吴江市获“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和“江苏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县(市、区)”称号。是年,吴江市有小学37所,其中村校5所,全市小学平均每校服务人口2.1万人;学生41857人,其中在城镇小学就读学生占总数的95.04%。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创建苏州市现代化小学29所,其中江苏省实验小学10所。
表3-9
1949~2008年吴江县(市)小学教育基本情况表
年份
|
学校数(所)
|
班级数(个)
|
学生数(人)
|
毕业生数(人)
|
教职员工数(人)
|
学龄儿童入学率(%)
|
1949
|
431
|
714
|
23124
|
1038
|
985
|
35.00
|
1950
|
431
|
721
|
21587
|
1989
|
963
|
—
|
1951
|
717
|
1039
|
39371
|
1143
|
1295
|
—
|
1952
|
817
|
1158
|
43393
|
1855
|
1463
|
54.08
|
1953
|
800
|
1143
|
38876
|
1696
|
1413
|
—
|
1954
|
780
|
1125
|
38305
|
1520
|
1396
|
—
|
1955
|
736
|
1084
|
40294
|
1582
|
1359
|
52.11
|
1956
|
710
|
1152
|
46416
|
2241
|
1490
|
61.20
|
1957
|
681
|
1193
|
40318
|
2058
|
1510
|
54.50
|
1958
|
738
|
1458
|
66932
|
2555
|
1719
|
85.00
|
1959
|
686
|
1692
|
70701
|
2008
|
2024
|
—
|
1960
|
644
|
1831
|
76650
|
4039
|
2173
|
90以上
|
1961
|
626
|
1392
|
44038
|
3272
|
1714
|
75.90
|
1962
|
649
|
1315
|
42461
|
3096
|
1659
|
57.20
|
1963
|
667
|
1414
|
57400
|
13520
|
1660
|
—
|
1964
|
667
|
1279
|
43677
|
2483
|
2172
|
46.00
|
1965
|
718
|
1410
|
53481
|
3765
|
—
|
70.00
|
1966
|
746
|
1489
|
57157
|
6366
|
2043
|
—
|
1967
|
755
|
1948
|
57613
|
6164
|
2072
|
—
|
1968
|
823
|
—
|
69658
|
8357
|
2296
|
90以上
|
1969
|
920
|
—
|
76045
|
9093
|
2531
|
—
|
1970
|
934
|
2227
|
82535
|
9877
|
2706
|
90以上
|
1971
|
1016
|
2472
|
77821
|
7054
|
2902
|
93.78
|
1972
|
976
|
2459
|
91240
|
7270
|
4233
|
96.70
|
1973
|
973
|
2586
|
98090
|
6704
|
3303
|
97.00
|
1974
|
921
|
2725
|
104710
|
7161
|
3440
|
97.20
|
1975
|
897
|
2732
|
108133
|
13262
|
3473
|
98.20
|
1976
|
681
|
2647
|
102307
|
20309
|
—
|
98.70
|
1977
|
684
|
2580
|
97312
|
19341
|
3222
|
98.70
|
1978
|
795
|
2499
|
95583
|
15079
|
—
|
97.44
|
1979
|
733
|
2453
|
92186
|
13553
|
3250
|
98.50
|
1980
|
692
|
2396
|
87268
|
13263
|
3310
|
98.00
|
1981
|
695
|
2310
|
80333
|
12089
|
3163
|
97.80
|
1982
|
697
|
2199
|
73625
|
12486
|
3238
|
98.50
|
1983
|
631
|
2076
|
66013
|
14141
|
3081
|
99.04
|
1984
|
634
|
2010
|
62214
|
9709
|
2914
|
99.20
|
1985
|
636
|
2008
|
60532
|
11454
|
3061
|
99.50
|
1986
|
609
|
2048
|
62676
|
5963
|
3039
|
99.80
|
1987
|
591
|
2114
|
64334
|
9400
|
2986
|
99.78
|
1988
|
580
|
2103
|
65720
|
9583
|
3106
|
99.82
|
1989
|
571
|
2125
|
65460
|
9996
|
3213
|
99.76
|
1990
|
552
|
2066
|
61295
|
9863
|
3521
|
99.79
|
1991
|
493
|
1983
|
56027
|
10539
|
3523
|
99.59
|
1992
|
451
|
1882
|
52562
|
10116
|
3464
|
99.85
|
1993
|
422
|
1866
|
53202
|
11238
|
3286
|
99.92
|
1994
|
412
|
1858
|
53214
|
10200
|
3354
|
99.99
|
1995
|
399
|
1807
|
54009
|
6639
|
3361
|
100
|
1996
|
350
|
1824
|
58595
|
5504
|
3201
|
99.12
|
1997
|
318
|
1869
|
63234
|
8068
|
3211
|
99.33
|
1998
|
235
|
1755
|
65161
|
10594
|
3044
|
99.41
|
1999
|
194
|
1689
|
64101
|
11305
|
3162
|
100
|
2000
|
165
|
1577
|
62661
|
11075
|
3174
|
100
|
2001
|
155
|
1468
|
60057
|
11206
|
3220
|
100
|
2002
|
131
|
1375
|
56107
|
10551
|
3230
|
100
|
2003
|
98
|
1255
|
53188
|
10422
|
3249
|
100
|
2004
|
76
|
1183
|
46827
|
10052
|
3243
|
100
|
2005
|
65
|
1118
|
47296
|
11137
|
3256
|
100
|
2006
|
52
|
1065
|
44148
|
9430
|
3188
|
100
|
2007
|
37
|
1011
|
41998
|
7789
|
3221
|
100
|
2008
|
37
|
991
|
41857
|
7845
|
3166
|
100
|
注:1964年另有农村耕读小学769班,学生13261人,包括耕读生在内的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63%;1965年另有农村耕读小学1512班,学生33603人,包括耕读生在内,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70%。
表3-10 2008年末吴江市小学教育事业情况表
学校名称
|
班级数(个)
|
在校学生数(人)
|
教职工数(人)
|
计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计
|
专任教师
|
合计
|
991
|
41857
|
6996
|
6875
|
7041
|
6823
|
6880
|
7242
|
3166
|
2931
|
市实验小学
|
40
|
1871
|
331
|
314
|
349
|
296
|
294
|
287
|
120
|
109
|
鲈乡实验小学
|
44
|
1759
|
339
|
320
|
277
|
280
|
278
|
265
|
158
|
150
|
松陵镇中心小学
|
29
|
1122
|
203
|
199
|
174
|
196
|
172
|
178
|
108
|
99
|
松陵第二中心小学
|
19
|
832
|
124
|
131
|
126
|
128
|
146
|
177
|
76
|
68
|
松陵第三中心小学
|
22
|
806
|
140
|
116
|
133
|
133
|
125
|
159
|
79
|
69
|
爱德双语实验小学
|
29
|
943
|
157
|
157
|
179
|
170
|
171
|
109
|
84
|
77
|
吴江经济开发区天和小学
|
20
|
642
|
123
|
124
|
110
|
90
|
106
|
89
|
60
|
59
|
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
|
14
|
523
|
101
|
86
|
101
|
100
|
66
|
69
|
50
|
49
|
吴江经济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
13
|
342
|
93
|
44
|
60
|
56
|
44
|
45
|
40
|
40
|
芦墟实验小学
|
34
|
1428
|
223
|
238
|
257
|
231
|
232
|
247
|
98
|
93
|
芦墟第二中心小学
|
24
|
1069
|
166
|
175
|
162
|
170
|
204
|
192
|
74
|
73
|
金家坝中心小学
|
24
|
998
|
175
|
167
|
178
|
148
|
158
|
172
|
83
|
77
|
黎里镇中心小学
|
31
|
1362
|
219
|
226
|
220
|
230
|
210
|
257
|
97
|
95
|
北厍中心小学
|
32
|
1424
|
265
|
208
|
238
|
230
|
233
|
250
|
106
|
96
|
同里镇实验小学
|
26
|
1020
|
167
|
177
|
150
|
165
|
167
|
194
|
88
|
80
|
屯村实验小学
|
21
|
849
|
126
|
131
|
156
|
154
|
119
|
163
|
74
|
66
|
平望实验小学
|
56
|
2230
|
342
|
369
|
428
|
348
|
353
|
390
|
174
|
158
|
梅堰实验小学
|
24
|
1177
|
198
|
211
|
210
|
185
|
188
|
185
|
96
|
74
|
平望太平桥小学
|
7
|
227
|
26
|
39
|
41
|
56
|
33
|
32
|
21
|
21
|
横扇镇中心小学
|
29
|
1309
|
223
|
236
|
208
|
186
|
210
|
246
|
90
|
83
|
菀坪学校
|
22
|
1030
|
159
|
145
|
171
|
175
|
193
|
187
|
75
|
70
|
盛泽实验小学
|
33
|
1552
|
261
|
252
|
244
|
240
|
252
|
303
|
111
|
109
|
盛泽镇中心小学
|
51
|
2303
|
369
|
389
|
392
|
381
|
399
|
373
|
138
|
134
|
盛泽镇鼎方小学
|
10
|
360
|
41
|
41
|
63
|
67
|
71
|
77
|
21
|
21
|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
26
|
1108
|
187
|
190
|
172
|
176
|
198
|
185
|
85
|
80
|
盛泽镇城南小学
|
14
|
630
|
118
|
98
|
102
|
92
|
98
|
122
|
45
|
45
|
舜湖学校
|
34
|
1518
|
249
|
243
|
262
|
272
|
247
|
245
|
87
|
86
|
南麻中心小学
|
22
|
1024
|
200
|
178
|
166
|
152
|
138
|
190
|
77
|
64
|
震泽实验小学
|
43
|
2019
|
318
|
327
|
345
|
334
|
332
|
363
|
147
|
142
|
震泽镇西小学
|
8
|
328
|
53
|
53
|
51
|
43
|
65
|
63
|
19
|
18
|
八都中心小学
|
29
|
1253
|
197
|
186
|
212
|
207
|
245
|
206
|
93
|
90
|
七都中心小学
|
35
|
1465
|
272
|
245
|
248
|
240
|
220
|
240
|
94
|
90
|
庙港实验小学
|
36
|
1536
|
254
|
280
|
263
|
241
|
221
|
277
|
109
|
102
|
桃源中心小学
|
26
|
1045
|
159
|
141
|
176
|
182
|
197
|
190
|
83
|
60
|
青云中心小学
|
24
|
1133
|
174
|
164
|
196
|
194
|
200
|
205
|
84
|
69
|
铜罗中心小学
|
28
|
1087
|
165
|
174
|
143
|
182
|
210
|
213
|
94
|
87
|
七都镇第二小学
|
12
|
533
|
79
|
101
|
78
|
93
|
85
|
97
|
28
|
28
|
注:2000~2008年,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
表3-11 2008年吴江市小学获各级各类荣誉一览表
学校
|
地址
|
校长
|
荣誉称号
|
市实验小学
|
松陵镇西塘河路
|
姚虎雄
|
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苏州市“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先进集体、吴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吴江市平安学校建设达标单位
|
梅堰实验小学
|
平望镇梅堰镇北路
|
李桂英
|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铜牌、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
鲈乡实验小学
|
松陵镇仲英大道525号
|
顾桂荣
|
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苏州市平安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金奖、苏州市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苏州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
盛泽实验小学
|
盛泽镇舜新中路430号
|
薛法根
|
江苏省支教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三星级先进集体、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铜奖、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吴江市学陶师陶先进学校、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
震泽实验小学
|
震泽镇石瑾路88号
|
杨卫国
|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苏州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吴江市3A级特色学校、吴江市平安学校
|
屯村实验小学
|
同里镇屯村社区屯村大街48号
|
钮云华
|
吴江市文明单位
|
庙港实验小学
|
七都镇庙港街道沿湖路5号
|
金培雄
|
江苏省二级标准档案、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体育教育先进学校、吴江市学陶师陶先进学校、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
平望实验小学
|
平望镇通运西路40号
|
钱伟
|
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冬季三项活动先进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
|
芦墟实验小学
|
汾湖镇芦墟汾湖园路302号
|
屠菊红
|
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吴江市平安学校
|
同里实验小学
|
同里镇九里湖路
|
张玉平
|
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铜奖、吴江市平安学校
|
松陵镇中心小学
|
松陵镇中山南路2158号
|
沈文龙
|
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
松陵第二中心小学
|
松陵镇油车路136号
|
朱根福
|
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绿色学校
|
松陵第三中心小学
|
松陵镇八坼社区学校路12号
|
顾国新
|
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铜牌)、吴江市3A级特色学校、吴江市平安学校
|
吴江开发区天和小学
|
松陵镇西塘河路2333号
|
张学强
|
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吴江市“冬季三项”体育锻炼先进学校
|
吴江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
|
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区联杨路1118号
|
徐寿生
|
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苏州市红十字示范学校、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科普教育基地
|
芦墟第二中心小学
|
汾湖镇莘塔社区新传路327号
|
唐雪荣
|
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平安学校
|
金家坝中心小学
|
金家坝金鼎东141号
|
徐根泉
|
苏州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吴江市平安学校
|
北厍中心小学
|
汾湖镇北厍育才路453号
|
孙海龙
|
苏州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二等奖、小学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团体第二名
|
横扇中心小学123号
|
横扇镇北举路
|
孙筱坤
|
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体育教育先进学校
|
盛泽镇中心小学
|
泽镇东港东岸2号
|
沈建荣
|
中国象棋江苏省训练基地、苏州市师德先进集体、苏州市中小学合格心理咨询室、吴江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吴江市科技特色学校、吴江市平安学校
|
盛泽第二中心小学
|
盛泽镇坛丘社区新兴路7号
|
钮云祥
|
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吴江市体育先进学校
|
南麻中心小学
|
盛泽镇南麻社区建中路1号
|
陈建根
|
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健康促进学校
|
八都中心小学
|
震泽镇八都社区双板路14号
|
顾建荣
|
江苏省绿色学校
|
七都中心小学
|
七都镇庄桥东路4号
|
薄方林
|
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平安学校、吴江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
桃源中心小学
|
桃源镇齐心西街106号
|
蒋玉根
|
吴江市“冬季三项”体育锻炼活动先进学校
|
铜罗中心小学
|
桃源镇铜罗社区镇南路13号
|
姚宗海
|
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
|
青云中心小学
|
桃源镇青云社区百花路8号2区
|
钱志明
|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平安学校
|
黎里中心小学
|
汾湖镇黎里社区人民东路8号
|
唐根林
|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吴江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
|
山湖花园小学
|
吴江经济开发区绣湖东路111号
|
钱坤南
|
—
|
第二节 学制课程
一、学制
清末,吴江小学堂执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所规定的学制,初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的初级部修业年限为5年,高等小学和两等小学堂高级部修业年限为4年。其时吴江金松岑创办的同川自治学社分为初、高两等,学制分别为5年、4年。民国初(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推行“壬子学制”,吴江县内小学修业期限为7年,分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民国11年,开始实行“壬戌学制”,小学修业年限改为6年,实行“三三制”,次年又改为实施“四二”制,前四年为初级,后两年为高级,即初级小学4年毕业,高级小学2年毕业。“四二”学制在吴江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五年,实行一贯制,入学年龄以7周岁为标准”。1952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小学实施五年一贯制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起普遍推行五年一贯制”。是年秋季,全县小学一年级新生试行五年制,一年后停止试行。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四年,吴江有些地方并没有真正实行秋季招生,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一所单班初级校常有七八个“半年级”。1953年11月,政务院在《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中规定:“关于小学五年一贯制,从执行情况来看,由于师资共享教材等条件准备不足,不宜继续推行,……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分初高两级,初级修业期限4年,高级修业期限2年”。以后,全县小学恢复“四二”学制。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吴江县在吴江师范附属小学进行为四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点工作。从一年级开始缩减两学年的教程,第一学期语文,算术进度相当于旧制的一学年。修订教材,联系政治、生产,改进教学方法。试行一学期,学生识字500个,能书面造句口述短文,回答问题有内容,语法无误。算术自编应用题,口算迅速。但由于年龄等原因,下学期即改为五年一贯制试点。1960年,吴江师范附属小学和平望中心小学进行过五年制试验,1963年停止试验,其余学校仍是六年制。1961年,为服务农业,一些社办小学和民办小学实行半日制。1964年,全县办起半日制的半耕半读小学,学制无规定(1968年全部停办)。1965年,恢复吴江师范附属小学为五年制试点小学。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全县小学全部改为五年制。
1981年,江苏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通知,1982年起,吴江县开始招收六年制的一年级新生。1986年秋季,全县小学学制由5年过渡到6年,小学生入学年龄从6周岁半放宽到6周岁。1987年,全县完成小学五年制过渡到六年制的任务。至2008年,吴江市小学学制一直为六年制。
二、课程
清末,吴江小学堂课程分必修学科和随意(选修)学科两类。必修学科按学部《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置,初等小学堂设必修科目8门,每周授课30小时;高等小学堂必修科目9门,每周授课36小时;女子小学堂初、高等亦有明确规定。随意学科:初等,设图画、手工一门或两门;高等,设手工、商业、农业等,各学堂均采用学部颁行的教科书。
宣统三年(1911年),吴江县各初、高等男女小学堂在正课前统一设早会课。
表3-12 清末吴江初等小学堂课程安排表
单位:课时
年级
|
修身
|
读经讲经
|
中国文学
|
算术
|
历史
|
地理
|
格致
|
体操
|
合计
|
第一年级
|
2
|
12
|
4
|
6
|
1
|
1
|
1
|
3
|
30
|
第二年级
|
2
|
12
|
4
|
6
|
1
|
1
|
1
|
3
|
30
|
第三年级
|
2
|
12
|
4
|
6
|
1
|
1
|
1
|
3
|
30
|
第四年级
|
2
|
12
|
4
|
6
|
1
|
1
|
1
|
3
|
30
|
第五年级
|
2
|
12
|
4
|
6
|
1
|
1
|
1
|
3
|
30
|
表3-13 清末吴江高等小学堂课程安排表
单位:课时
年级
|
修身
|
读经讲经
|
中国文学
|
算术
|
中国历史
|
地理
|
格致
|
图画
|
体操
|
合计
|
第一年级
|
2
|
12
|
8
|
3
|
2
|
2
|
2
|
2
|
3
|
36
|
第二年级
|
2
|
12
|
8
|
3
|
2
|
2
|
2
|
2
|
3
|
36
|
第三年级
|
2
|
12
|
8
|
3
|
2
|
2
|
2
|
2
|
3
|
36
|
第四年级
|
2
|
12
|
8
|
3
|
2
|
2
|
2
|
2
|
3
|
36
|
表3-14 清末吴江女子初等小学堂课程安排表
单位:课时
年级
|
修身
|
国文
|
算术
|
女红
|
体操
|
合计
|
第一年级
|
2
|
12
|
6
|
—
|
4
|
24
|
第二年级
|
2
|
12
|
6
|
—
|
4
|
24
|
第三年级
|
2
|
14
|
6
|
2
|
4
|
28
|
第四年级
|
2
|
14
|
6
|
2
|
4
|
28
|
表3-15 清末吴江县女子高等小学堂课程安排表
单位:课时
年级
|
修身
|
国文
|
算术
|
中国历史
|
地理
|
格致
|
图画
|
女红
|
体操
|
合计
|
第一年级
|
2
|
9
|
4
|
2
|
2
|
2
|
1
|
5
|
3
|
30
|
第二年级
|
2
|
9
|
4
|
2
|
2
|
2
|
1
|
5
|
3
|
30
|
第三年级
|
2
|
9
|
4
|
1
|
2
|
2
|
1
|
6
|
3
|
30
|
第四年级
|
2
|
9
|
4
|
1
|
2
|
2
|
—
|
6
|
3
|
29
|
民国初年(1912年),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英语、修身、作文、理科、体操、乡土志、历史、画图。
表3-16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颁课程设置
类别
|
科目
|
备注
|
初等小学
|
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
|
女子加授缝纫课
|
高等小学
|
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手工、理科、博物、图画、唱歌、体操
|
男生加授农业课或商业课,并可加授英语。女子加授缝纫课
|
表3-17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县第二初等小学二、三年级课程表
时
课程
年级
曜
|
月
|
火
|
水
|
木
|
金
|
土
|
(二)(三)
|
(二)(三)
|
(二)(三)
|
(二)(三)
|
(二)(三)
|
(二)(三)
|
第一时
|
修/歌
|
修/歌
|
国文话缀
|
修/歌
|
修/歌
|
体操
|
第二时
|
算术
|
算术
|
国文缀授
|
国文授书
|
国文授默
|
算术
|
第三时
|
国文书授
|
国文默话
|
图画
|
国文书授
|
国文默授
|
国文乡土缀誌
|
第四时
|
国文授书
|
国文话默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国文钞缀
|
第五时
|
体操
|
图画
|
体操
|
手工
|
复习
|
复习
|
注:(1)曜: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七天。日曜日是星期天,月、火、水、木、金、土即星期一、二、三、四、五、六。
(2)国文教授大致分为3种:①读法即授课及令钞或默之;②书法即用范本大楷或小楷属之;③缀法即联缀字句(一年级即纳入于读法中)或成篇幅等属之。
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当政,复古尊孔,教育部修订课程,增设读经。读经一科全县各校均未遵行。各校开设课程大致有:黎里小学的课程以国文为主,算术、修身、理科、地理、历史次之,此外有体操、唱歌、图画、手工等。个别学校有测量、拳术。女校有家政课。黎里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每周有一次学艺练习会,内容有演讲、朗诵、辩论、图画、唱歌及各种知识问答等。震泽丝业小学除开设一般小学课程外,还增加看银币,辨别真伪等课。女子学校,增设手工课。私塾开设课程较少,仅有国文(《千字文》《论语》)、算术。时同里费氏私塾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英语等科,教材用商务本。任氏私塾课程分修身、国文、算术等科,教材用商务及春风馆课本。莘塔两所私塾均用《三字经》《千字文》《四子书》为课本。
民国9年(1920年),教育部颁修正国民学校令,改国文为国语,“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吴江学校开始提倡白话文,推行国语教学。
民国11年(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全县各学校根据《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从课程设置和授课时间两个方面逐步改变课程安排。授课时间以分钟计,初级前2年每周上课1080分钟,后2年至少1260分钟,高级每周至少1440分钟,每节课以30分钟、40分钟或60分钟安排。各科授课总时间按规定百分比计算。同时规定“乡村小学各科目有不能独设时,得酌量合并,以教授方便从简略,但国语、算术之授课分数不得再减。修身科归入公民科,各学科均应兼顾道德教育”。
民国13年(1924年),根据规定,吴江县对乡村小学另订4类科目表,提供各校参照采用。
表3-18 民国13年(1024年)吴江县乡村小学4类科目表
科目
|
第1类
|
第2类
|
第3类
|
第4类
|
一、二年级
|
三、四年级
|
五、六年级
|
一、二年级
|
三、四年级
|
五、六年级
|
一、二年级
|
三、四年级
|
五、六年级
|
一、二年级
|
三、四年级
|
五、六年级
|
国语
|
36
|
38
|
30
|
32
|
35
|
30
|
32
|
36
|
30
|
32
|
32
|
36
|
算术
|
15
|
15
|
10
|
13
|
12
|
10
|
13
|
14
|
10
|
13
|
12
|
10
|
常识
|
34
|
33
|
—
|
32
|
33
|
—
|
32
|
30
|
—
|
32
|
30
|
—
|
社会
|
—
|
—
|
20
|
—
|
—
|
20
|
—
|
—
|
20
|
—
|
—
|
20
|
自然
|
—
|
—
|
8
|
—
|
—
|
8
|
—
|
—
|
8
|
—
|
—
|
8
|
体育
|
15
|
14
|
14
|
13
|
12
|
14
|
13
|
10
|
14
|
13
|
10
|
14
|
艺术
|
—
|
—
|
10
|
10
|
8
|
10
|
10
|
—
|
10
|
10
|
8
|
10
|
农业
|
—
|
—
|
8
|
—
|
—
|
8
|
—
|
10
|
8
|
—
|
8
|
8
|
总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表3-19 民国13年(1924年)吴江县公立第二完全小学初级部课时表
课次
日
级
日
|
月曜日
|
|
|
火曜日
|
|
|
|
水曜日
|
|
|
|
木曜日
|
|
|
|
金曜日
|
|
|
|
土曜日
|
|
|
|
|
一
|
二
|
三
|
四
|
一
|
二
|
三
|
四
|
一
|
二
|
三
|
四
|
一
|
二
|
三
|
四
|
一
|
二
|
三
|
四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一节
|
常识
|
体育
|
常识
|
常识
|
常识
|
常识
|
常识
|
体育
|
常识
|
常识
|
常识
|
—
|
常识
|
常识
|
体育
|
常识
|
常识
|
常识
|
体育
|
常识
|
常识
|
体育
|
常识
|
常识
|
书法
|
书法
|
读法
|
缀法
|
缀法
|
读法
|
书法
|
书法
|
读法
|
书法
|
书法
|
读法
|
书法
|
读法
|
书法
|
缀法
|
第二节
|
读法
|
读法
|
读法
|
读法
|
读法
|
缀法
|
缀法
|
读法
|
—
|
读法
|
读法
|
读法
|
算术
|
读法
|
读法
|
读法
|
算术
|
缀法
|
缀法
|
读法
|
—
|
工艺
|
读法
|
缀法
|
第三节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读法
|
常识
|
算术
|
常识
|
读法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读法
|
算术
|
算术
|
算术
|
工艺
|
读法
|
算术
|
常识
|
书法
|
读法
|
第四节
|
美术
|
|
常识
|
常识
|
美术
|
|
读法
|
常识
|
美术
|
|
常识
|
缀法
|
—
|
读法
|
常识
|
常识
|
体育
|
读法
|
读法
|
常识
|
体育
|
常识
|
常识
|
常识
|
读法
|
美术
|
英文
|
读法
|
美术
|
英文
|
读法
|
美术
|
英文
|
英文
|
第五节
|
工艺
|
常识
|
音乐
|
美术
|
常识
|
工艺
|
音乐
|
美术
|
|
音乐
|
工艺
|
珠算
|
读法
|
常识
|
音乐
|
美术
|
常识
|
读法
|
工艺
|
珠算
|
|
音乐
|
—
|
—
|
美术
|
音乐
|
美术
|
音乐
|
音乐
|
|
美术
|
音乐
|
|
音乐
|
|
第六节
|
—
|
—
|
—
|
工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艺
|
—
|
—
|
—
|
—
|
—
|
—
|
—
|
—
|
民国18年(1929年),吴江县小学的课程设置有国文、国语、算术、常识或自然,各校还根据条件开设的有:公民、社会、乡土、体育、乐歌、图画、手工或工艺。县立第六高等小学等还开设英文、商业课。
民国26年(1937年),小学教学的课程低年级(一、二年级)有:公民训练、国语、常识(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劳作)、唱游(体育、音乐)。中年级(三、四年级)有:国语、常识(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劳作)、唱游(体育、音乐)。高年级(五、六年级)有:国语、常识(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劳作)、唱游(体育、音乐)。其中公民训练为团体训练时间。低中年级常识科包括社会自然及卫生知识(卫生习惯部分纳入公民训练),四年级起算术加珠算。高年级社会科学为公民(公民知识)、历史、地理三科。自然科学包括卫生知识部分(卫生习惯部分纳入公民训练)。并要求小学课程应依照教育部规定之课程标准,其教学应依照课程标准之总纲教学通则及各科教学要点等规定实施。
日伪统治期间,增设修身、日语,高年级停开社会,改设历史、地理。教材采用“维新”课本。继改伪政府“国定”课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恢复战前的课程设置。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公民、读法、书法、作法、自然、地理、历史、劳作、音乐、英文、常识,
民国37年(1948年),这个时期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公民、劳作及音乐、体育、美术,高年级还有珠算、自然、地理、历史等。
表3-20 民国24年(1935年)吴江县小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总表
单位:分钟
科目
|
低年级
|
中年级
|
高年级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公民训练
|
60
|
60
|
60
|
60
|
60
|
卫生
|
60
|
60
|
60
|
60
|
60
|
体育
|
150
|
150
|
150
|
150
|
180
|
国语
|
390
|
390
|
390
|
390
|
390
|
常识
|
社会
|
90
|
90
|
120
|
120
|
180
|
自然
|
90
|
90
|
120
|
120
|
150
|
算术
|
60
|
150
|
180
|
240
|
210
|
工作
|
劳作
|
90
|
90
|
120
|
120
|
150
|
美术
|
90
|
90
|
90
|
90
|
90
|
音乐
|
90
|
90
|
90
|
90
|
90
|
总计
|
1170
|
1260
|
1380
|
1440
|
1560
|
|
|
|
|
|
|
|
|
注:上列分钟数,都可用三除尽,便于30分或45分或60分支配为一节课。
表3-21 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吴江县小学各年级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
单位:分钟
年级
|
公民训练
|
算术
|
国语
|
唱游
|
常识
|
美术
|
劳作
|
选科
|
总计
|
笔算
|
珠算
|
谈话
|
读法
|
作文
|
写字
|
音乐
|
体育
|
社会
|
历史
|
地理
|
自然
|
一
|
120
|
90
|
420
|
180
|
180
|
150
|
—
|
1140
|
二
|
120
|
150
|
420
|
180
|
180
|
150
|
—
|
1200
|
三
|
120
|
180
|
—
|
30
|
240
|
90
|
90
|
90
|
120
|
210
|
60
|
90
|
—
|
1320
|
|
|
|
四
|
120
|
180
|
60
|
30
|
240
|
90
|
90
|
90
|
120
|
210
|
60
|
90
|
—
|
1380
|
|
|
|
五
|
120
|
180
|
60
|
30
|
240
|
90
|
90
|
90
|
120
|
30
|
90
|
60
|
120
|
60
|
90
|
60
|
1530
|
六
|
120
|
180
|
60
|
30
|
240
|
90
|
90
|
90
|
120
|
30
|
90
|
60
|
120
|
60
|
90
|
60
|
1530
|
新中国成立后,取消公民训练和童子军两科,其他各科设置仍基本沿用旧制。
1951年,全县各校执行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华东区“四·二”制小学教学计划》,主要课程有语文(国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和美工。
50年代初,小学的主要课程设语文、算术、写字、中高年级有作文、自然、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手工因学校和教师的条件而开设。
表3-22 1954年吴江县小学课程设置
年级
|
语文(课时)
|
算术(课时)
|
历史(课时)
|
地理(课时)
|
自然(课时)
|
体育(课时)
|
音乐(课时)
|
图画(课时)
|
每周各科教学总时数
|
集体活动(分钟)
|
|
阅读
|
作文
|
写字
|
朝会包括早操
|
周会
|
课外活动
|
社团活动
|
每周总计
|
一、二
|
11
|
3
|
6
|
—
|
—
|
—
|
1
|
2
|
1
|
24
|
120
|
60
|
180
|
—
|
360
|
三、四
|
10
|
2
|
2
|
—
|
—
|
—
|
—
|
2
|
2
|
1
|
26
|
120
|
60
|
240
|
60
|
480
|
五、六
|
7
|
2
|
1
|
7
|
3
|
2
|
2
|
2
|
1
|
1
|
26
|
120
|
60
|
300
|
60
|
540
|
1958年,全县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唱歌、图画、周会。五、六年级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唱歌、图画,周会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学习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从三年级起开始教学珠算,每周一节。各年级的“手工劳动”课改为“生产劳动”课,在教材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农业知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小学停开文化课。
1967年,各校陆续复课,主要学习语文和算术。无固定教材。突出政治课,改体育课为军体课,有的学校开设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课。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常识、体育(军体)、音乐(革命文艺)、图画,学农课,学《毛主席语录》等。
1981年,全县学校执行教育部《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小学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课。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分讲读、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地理、历史、劳动、音乐、体育和美术等课程。每天增加课间操、眼保健操和活动课。1982年,开始招收六年制新生,并开始执行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
表3-23 1981年吴江县《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单位:课时
科目
|
年级
|
上课总时数
|
百分比(%)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思想品德
|
1
|
1
|
1
|
1
|
1
|
180
|
3.8
|
语文
|
小计
|
11
|
12
|
11
|
9
|
9
|
1872
|
40.8
|
讲读
|
10
|
11
|
8
|
6
|
6
|
—
|
—
|
作文
|
—
|
—
|
2
|
2
|
2
|
—
|
—
|
写字
|
1
|
1
|
1
|
1
|
1
|
—
|
—
|
数学
|
6
|
6
|
6
|
7
|
7
|
1152
|
24.8
|
外语
|
—
|
—
|
—
|
(3)
|
(3)
|
(216)
|
—
|
自然
|
—
|
—
|
2
|
2
|
2
|
216
|
4.2
|
地理
|
—
|
—
|
—
|
2
|
—
|
72
|
1.6
|
历史
|
—
|
—
|
—
|
—
|
2
|
72
|
1.6
|
体育
|
2
|
2
|
2
|
2
|
2
|
360
|
7.7
|
音乐
|
2
|
2
|
2
|
2
|
2
|
360
|
7.7
|
美术
|
2
|
2
|
2
|
1
|
1
|
288
|
6.2
|
劳动
|
—
|
—
|
—
|
1
|
1
|
72
|
1.6
|
并开科目
|
6
|
6
|
7
|
9
|
9
|
—
|
—
|
每周总课时
|
24
|
25
|
26
|
27
|
27
|
4644
|
—
|
课外活动
|
自习
|
2
|
2
|
2
|
2
|
2
|
—
|
—
|
科技文娱活动
|
2
|
2
|
2
|
2
|
2
|
—
|
—
|
体育活动
|
2
|
2
|
2
|
2
|
2
|
—
|
—
|
周会班队活动
|
1
|
1
|
1
|
1
|
1
|
—
|
—
|
每周在校活动总量
|
31
|
32
|
33
|
34
|
34
|
—
|
—
|
注:有括号的是指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上外语课。
表3-24 1982年吴江县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单位:课时
科目
|
年级
|
上课总时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思想品德
|
|
1
|
1
|
1
|
1
|
1
|
1
|
216
|
语文
|
小计
|
11
|
11
|
11
|
9
|
9
|
9
|
2160
|
讲读
|
10
|
10
|
8
|
6
|
6
|
6
|
—
|
作文
|
—
|
—
|
2
|
2
|
2
|
2
|
—
|
写字指导
|
1
|
1
|
1
|
1
|
1
|
1
|
—
|
数学
|
|
6
|
6
|
6
|
6
|
6
|
6
|
1296
|
自然
|
|
—
|
—
|
—
|
2
|
2
|
2
|
216
|
地理
|
|
—
|
—
|
—
|
—
|
2
|
—
|
72
|
历史
|
|
—
|
—
|
—
|
—
|
—
|
2
|
72
|
体育
|
|
2
|
2
|
2
|
2
|
2
|
2
|
432
|
音乐
|
|
2
|
2
|
2
|
2
|
2
|
2
|
432
|
美术
|
|
2
|
2
|
2
|
2
|
1
|
1
|
360
|
劳动
|
|
—
|
—
|
1
|
1
|
1
|
1
|
144
|
并开科目
|
|
6
|
6
|
7
|
8
|
9
|
9
|
—
|
每周总课时
|
|
24
|
24
|
25
|
25
|
26
|
26
|
5400
|
课外活动
|
自习
|
—
|
—
|
3
|
3
|
3
|
3
|
—
|
科技、文娱活动
|
2
|
2
|
2
|
2
|
2
|
2
|
—
|
体育活动
|
2
|
2
|
2
|
2
|
2
|
2
|
—
|
周会、班队活动
|
1
|
1
|
1
|
1
|
1
|
1
|
—
|
早操、课间操
|
3
|
3
|
3
|
3
|
3
|
3
|
—
|
眼保健操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
|
晨会或夕会
|
1.5
|
1.5
|
1.5
|
1.5
|
1.5
|
1.5
|
—
|
每周在校活动总量
|
35
|
35
|
39
|
39
|
40
|
40
|
—
|
1986年,小学执行江苏省教育厅1982年5月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课,三年级起开设劳动课,四年级起开设自然课,五年级开设地理课,六年级开设历史课。每天安排10分钟晨会(夕会),晨操或课间操20分钟,眼保健操两次共10分钟。
1993年秋季,吴江市小学从起始年级执行1992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安排表(试行)》(简称《课程计划》)。小学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美术、劳动等9科。小学设有的活动课程有: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地方安排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小学一般每周按五天半安排课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每节课时一般为40分钟,每天安排广播操20分钟;眼保健操上、下午各一次,每次5分钟。学校统一安排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以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人口、环境、国防、交通、青春期等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均不单独设课,也不进行考核。
1994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简称《调整意见》)。江苏省教委在实施《调整意见》时,要求全省均实行单、双周工时制,即单周工作5天,双周工作6天,课表安排2周为1个周期。11天周课时总量,小学不超过60节,吴江市均执行上述规定。
1995年3月,吴江市教育局根据苏州市教委颁发的《关于苏州市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意见》,在小学高年级开设英语课,每周3节课(将课时计划中的2节自习课、1节音乐课改为英语课)。开设英语课分两步走:1995年秋季,大部分中心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英语课;1996年秋,全市小学从五年级起全部开设英语课。9月1日起,全市中小学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每周五天40小时工作制,课程设置仍执行国家教委1994年课程计划《调整意见》,小学每周课时总量不变。
1997年7月,江苏省教委对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是部分学科课时调整,课程设置不变。全市小学五、六年级开设英语课。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在活动课程中安排。根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小学各年级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周0.5节,所需课时从活动课中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也可在地方安排课程中安排。
1998年起,小学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2000年,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2001年8月,江苏省教委对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教学)计划再次作出调整,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每周4课时;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列入活动类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秋季,吴江市执行省教委新颁的课程(教学)计划。
2002年秋,小学起始年级实行新课程改革。根据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原则,小学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地方与学校课程(省实验小学应开设外语课)。升入三年级后,再开设品德与社会、科学、外语、综合实验活动,原有的思想品德不再开设。按照要求,全市小学从三年级起,教学内容增加计算机课程。是年在全市小学生中开展学习《吴江市中小学生公民道德行为准则》。在加强德育常规的基础上,全市小学认真学习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根据江苏省《省教育厅关于调整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苏教基〔2007〕1号),苏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的通知》(苏教办〔2007〕5号),吴江市小学贯彻实施调整后的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表3-25 2007年苏州市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单位:周课时
科目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品德类课程
|
品德与生活
|
品德与社会
|
2
|
2
|
2
|
2
|
2
|
2
|
历史
|
—
|
—
|
—
|
—
|
—
|
—
|
地理
|
—
|
—
|
—
|
—
|
—
|
—
|
科学
|
—
|
—
|
2
|
2
|
2
|
2
|
生物
|
—
|
—
|
—
|
—
|
—
|
—
|
物理
|
—
|
—
|
—
|
—
|
—
|
—
|
化学
|
—
|
—
|
—
|
—
|
—
|
—
|
语文
|
8
|
8
|
7
|
7
|
6
|
6
|
数学
|
5
|
5
|
4
|
4
|
5
|
5
|
外语
|
3
|
3
|
3
|
3
|
3
|
3
|
体育与健康
|
4
|
4
|
3
|
3
|
3
|
3
|
音乐
|
2
|
2
|
2
|
2
|
2
|
2
|
美术
|
2
|
2
|
2
|
2
|
2
|
2
|
综合实践活动
|
—
|
—
|
3
|
3
|
3
|
3
|
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
|
—
|
—
|
2
|
2
|
2
|
2
|
周课时数
|
26
|
26
|
30
|
30
|
30
|
30
|
学年总课时数
|
910
|
910
|
1050
|
1050
|
1050
|
1050
|
吴江市学校按照《苏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精神,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一至六年级每课时40分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一至六年级体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利用好体育活动课、课间操及其他综合性文体活动,不将课时挪作他用。结合《三项规定》的贯彻,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一至六年级体育课程的课时全部用于体育实践课教学。三年级起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结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
2008年秋季起,全市所有小学一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每周3课时。结合实施《三项规定》,广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2+1”工程(2项体育运动技能+1项艺术特长)活动,安排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各课程均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技、环境、健康、国防、安全、民族教育、人口等专题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在小学五、六年级进行毒品预防教育,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从小学一年级起进行环境教育,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
第三节 教学工作
清末,仁人志士创办学堂,学校教育兴起,改变私塾教学模式,实行新式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注入式,教学过程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学部规定教学“以讲解为最要”,须“循循善诱”。要求高等小学堂国文课学习“通用之官话”,但限于当时师资条件,课堂教学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用方言开课居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吴江金松岑创办的同川学堂采用新式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参照当时蔡元培推行的“教育方针有五:曰道德教育、曰军国民教育、曰实利主义、曰世界观和美术观”。同川学堂教育强调3个方面:道德教育——小学以道德为三育之中心;军国民教育——学校教育重中之重,学校成立“体育会”加强体育教育;实利主义——强调学生得多学点文化知识和实用知识。同川学堂开设的课程有十多门,如国文、历史、地理、理科、算术、英语、修身、经学、图画、手工、园艺、乡土、生理卫生、法文、体操。其中英语、生理卫生2门课程同川学堂先于当时苏州省立实验小学开设。
民国时期,县教育会多次举办教师讲习会,介绍推广国外教学方法。民国6年(1917年),美国学者杜威到中国讲学,提倡儿童本位教育。县内一些教师也尝试推行“自学辅导法”和“设计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强调学生的动机、兴趣和努力,基本形式是:教师提示,学生预习;教师讲课,学生修正;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要点,学生笔记;教师布置习题,学生应用练习。当时也称“五段教育法”。通过组织学习,吴江一些教师使用新法教学,推行“问答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贯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以凯洛夫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5项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5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检查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考试取消百分制,试行五级记分法。对学生废止体罚,进行说服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教法改革在吴江县小学校内盛行一时。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县各小学开设劳动课,劳动成为小学生的主课。各校开辟学工学农基地,种植蔬菜,饲养猪、兔、鸡等。中高级学生每周要参加4~6小时的生产劳动。有时每周增至8小时,甚至停课劳动半天或一天,学校教学被放到次要地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边看边教,边教边学。配合“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积肥”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劳动过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1962年1月,江苏省委召开宣传文教会议,提出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重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抓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基本训练,又要重视思想教育、体育锻炼,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全县小学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正常学校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抓住语文和算术的“两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语文课重视字词句章和写字、朗读、背诵、复述、标点符号的训练,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方法;算术教学要求讲清概念,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和计算速度的训练。课堂教学强调直观性、示范性、科学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集中学集中练”“边学边练”“精讲多练”等教学方法的研究。
1963年,全县根据中共中央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的原则。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操行等第每学期评定一次,只写评语,不评等级。60年代前期,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试行《江苏省小学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4年后,教学工作重点是克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繁琐哲学,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县文教局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满堂灌现象。课堂上出现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965年,毛泽东“七三”指示下达后,各校把减轻学生负担作为教学的大事来抓。精简算术、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改革考试方法,控制学生每天活动总量(包括上课、自习、劳动和集体活动)在6课时之内。课堂教学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原则,提倡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力求当堂巩固,尽量减少回家作业量。生产劳动列入正式课程,不再安排或少安排学生参加其他中心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兼学一些文化知识,废除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取消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各校实行“开门办学”,请“工农兵讲师”进校上课。学生定期到工厂、农村接受“再教育”。学生的政治活动较多,如“破四旧”“学工学农学军”“大批判”等。1968年,全县推广金家坝公社贫下中农管理中小学的经验,学生上课是读读报纸,背背语录,形式主义盛行。当时,组织“赤脚教师”(贫下中农)队伍登上讲台。有的“赤脚教师”是文盲,上台讲的内容是“忆苦”,有时让学生不知所云。这种“三结合”上课,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抛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学校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各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加强‘两基’”的要求,锐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小学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整顿学校各项工作,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977年2月,县委、县革委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吴江县文教局对学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三坚持”(坚持毛泽东思想统帅文化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启发式);“四认真”(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两加强”(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工作秩序日趋正常。
1983年以后,各校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围绕培养能力、打好基础、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广泛开展教学改革。全县小学把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意识、训练观察能力作为发展学生智能的重点,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87年,全县小学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学科的教学大纲。大纲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取消各科统考,每学期只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1989年,全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直呼音节教学实验。在低年级开设自然课,配备部分教学仪器,举办自然教学观摩活动。对“复式课堂教学”开展研讨活动。
1990年,县教育局在全县小学推进三个“五认真”工作:教师“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和认真检查考试);学生“五认真”(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认真作业和认真考试);家庭“五认真”(认真安排好学习计划、认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认真安排好作息时间、认真与学校联系和认真检查督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开现场会、抽查村级小学、跟踪调查部分学校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992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在我市实施素质教育,搞好教育转轨》的文件,对市实验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办小学提出不同的转轨要求,重视小学生课外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梅堰中心小学开展“苏南农村小学现代化工程”研究,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研究。全市小学开展特色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
1993年起,市教育局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巡礼活动,展示和交流各校的素质教育成果。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规定小学6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不进行集体补课;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每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取消各种统考。
1994年,全市学校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优化办学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全市各小学推广“五机”(电视机、录音机、投影机、放像机、照相机)进课堂。提出小学生“四个一”(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普通话、写一篇好短文、会一项劳动技能)基本素质目标。停用小学生成绩报告单,统一使用小学生素质报告单,学科成绩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是年起,小学实行不留级制度。
1995年,全市深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两全”方针,制定《关于贯彻教育方针,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出台各项教学规范,如村小的《一日规范》《一周规范》《学期工作规范》,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严格执行小学教师课程计划。组织首届“百节好课”评选活动,在全市小学中,营造研究课堂教学的浓厚氛围。
1997年,根据省教委素质教育实施意见,吴江市教委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市教委〈关于严格执行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通知〉的意见》,全市小学严格执行新的课程计划。全市各中心小学试行《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市教委对村小出台《吴江市村小(辅导校)素质教育评价方案》。
1998年,全市小学推广北厍中心小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电化教学手段,掀起一股电化教学热。在市实验小学举行校长开课观摩活动。市教委下发《关于建立学校评课制度的通知》,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999年,全市小学五年级以上学生学习上网知识,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师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是年,市教委组织小学开展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的研讨和实施,改变了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培养。市教委下发《关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见》,建立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区。震泽镇中心小学从一年级开始进行“集优识字”的试点,一年级人均识字1500多个,大量识字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秋季,在全市部分学校推广实验。在农村小学,对音乐、体育、美术和自然等学科推行专职教师“走教”(中心校学科专职教师到村小上专业课,如音乐、体育、美术等),优化农村小学的学科课堂教学。
2000年,全市成立小学语文教改中心,开展“农村小学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着手阅读教学改革,在全市推广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语文“组块教学”实验。此外,小学数学开展“目标加尝试”的新课题实验。
2001年,全市各小学深入研究“集优识字”的理论,进一步开展“集优识字—大量阅读—分层作文”的系列教改活动。
2002年,吴江市教育局制定《吴江市区域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改革。教研室定期编写《课改动态》《吴江教育研究》特设课改专栏。市实验小学作为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验联系点,在吴江教育信息网上推出“与新课程同行”主页。继续开展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策略研究,探索集优识字、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改革的内在联系,在《江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推出具有吴江特色的小学教师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文章。
2003年,制定下发《吴江市推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课程改革实施“上下联动、有机结合、以校为本”的工作思路。各校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做到目标任务明确,计划措施落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阶段性课程改革表彰会。各小学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根据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建设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推进特色建设。10月,《人民教育》刊载反映吴江市特色学校建设成果的长篇通讯《走遍吴江看特色》。
2004年上半年,全市召开中小学优化教学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意见》,成立由特级教师薛法根领衔的吴江市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语文教改中心。以“规范、校本、有效”为主题,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改进学校管理的意见》,指导学校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执行课程计划,落实各项“减负”工作,加强校本研究,实施有效教学。是年,教育局制定《关于推进吴江市双语教育实验的指导性意见(试行)》,全市稳步推进双语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2006年,全市小学突出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两个重点,倡导、研究、实施有效教学。组织全市小学以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为内容的研讨活动,进行示范课观摩,开展优质课评比。是年,全市推进新课程实施。小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重点,突出研究性活动的研究和实践。全市课程改革,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的文章《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被收录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讯》,并在省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上作书面交流,引起省教科院的关注。《江苏教育》以《课改攻坚》为题,介绍吴江课改经验。
2007年,全市小学实施“精致化管理年”,出台《关于实施精致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建立以“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校本研究”为主题的“学年课题”研究制度,改进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市小学推进“课堂观察”实践,平望实验小学、梅堰实验小学、金家坝中心小学等学校的课堂观察报告在《江苏教育》等杂志上发表。
2008年,全市小学围绕《区域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通过展板展示和网上总结报告公示,展示特色建设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的成果。出台《关于开展新教育实验,改善小学生读写生活的意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小报作文”与“整书阅读”两个项目的研究共同体,并采用“项目实施”的策略指导学校开展工作。全市小学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人人有特长、处处有特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