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1 16:03:03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927
第一节 概况
清末,吴江新式学堂教育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为依据,以“忠孝”为教育宗旨,教学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熏染学生“忠君尊孔”。课程设置注重修身、读经等封建伦理道德课程。吴江县黎里的女子第一初等学堂、同里的同川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均按清廷制定的学堂章程办学。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学堂改称学校。吴江县根据南京临时政府指令,取消读经课,但小学“修身”课仍以“注重孝悌、信实、义勇、恭敬、勤俭、清洁等德行(女子尤重贞淑之德)”为培养目的,中学“修身”课则突出公民道德教育。民国4年,袁世凯颁布《特定教育纲要》,恢复读经讲经科目。袁世凯倒台,读经课废除。民国8年,北洋政府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扬共和精神”为教育方针,“儒学独尊”的教学思想开始淡化,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开始传入吴江。民国19年,全县推行国民政府提出的“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的党化教育方针。民国20年,全县实施《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民国26年,日军入侵中国,吴江县成为沦陷区。伪政府在学校教育中,灌输“日中亲善”“东亚联盟共存共荣”的奴化思想。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中共吴江地下党组织的一部分党员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松陵、同里、平望、震泽、严墓等地学校中,以多种形式,宣传爱国进步思想,抵制日伪奴化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继续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的思想教育,并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戡乱建国”的反共宣传。这一时期,吴江县中学地下党建立学生党支部,在师生中、社会上开展迎接解放的革命宣传活动。
民国38年(1949年)5月5日,吴江县解放。5月15日,吴江县人民政府发布通令,废除“反动的训导制及国民党党义、军训等反动课程”。1950年6月,省立吴江乡村师范附属小学(现松陵镇中心小学)第一个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9月,吴江县中学第一个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各校相继成立团、队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吴江县中小学校结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开展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新道德。50年代中后期,吴江县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省教育厅颁发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60年代初,全县中小学校响应毛主席号召,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组织师生学习解放军的“三八作风”,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忆苦思甜”活动,进行阶级斗争教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建国17年来行之有效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被全盘否定。社会上出现“打、砸、抢”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学校教学秩序混乱。1968年,复课闹革命后,思想政治教育以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批判资产阶级为主要内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吴江县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恢复正常。70年代末,主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在学校党政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导处组织实施。80年代初,全县11所完全中学首设政教处,专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12月,县文教局执行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正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改称为德育工作。1989年,县文教局首次将德育工作考核列入学校教育工作年度综合考核之中,并逐年修订完善,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
1990年,全县中小学校成立政教处,成为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机构。1992年,市教育局普教科增设专职(原兼职)德育工作人员。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年起,市教育局每年对全市中小学实施德育专项百分考核。至20世纪末,吴江市中小学政教处全部更名为德育处。学校德育工作形成校(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处(德育处),班(班主任)三结合,有全体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德育工作队伍。
2000年,市教育局建立吴江德育信息网站。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年,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吴江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局党政领导分工专人抓德育工作。各校也相继制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实施意见。吴江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后围绕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庆祝建党85周年,2007年纪念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北京举办奥运会等,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德育制度建设、乡土教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基地建设,一批批学校、教师、学生被评为国家、省、苏州、吴江市级德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第二节 课程与教材
清末,吴江新式学堂的教学科目中,设有“修身、读经”一科,置于各科首位。学生被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小学堂以《孝经》《礼记》《诗经》《易经》及《仪礼》节本为教材。初等小学堂(一至四年级)每周读经讲经课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二,高等小学堂(五至六年级)占三分之一。中学堂以《孝经》《论语》《孟子》《左传》《周礼》等十经节本为教材。中学堂每周安排修身1课时,读经讲经9课时(其中读经6课时,讲经3课时)。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县学堂改称学校,废除读经内容,仍设“修身”科,保留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增加公民道德教育。民国4年,袁世凯篡权称帝。吴江县各校奉省公署令,恢复读经课。袁世凯倒台,中学读经课取消。民国11年,吴江县中学“修身”科改为“公民”科。民国12年,小学“修身”科改为“公民”“卫生”两科,“修身”内容在“常识”课中教授。民国13年,初中设“公民”科,高中设“社会、人生哲学”课程。民国17年,小学增设“三民主义”科。民国18年8月,小学“三民主义”科和中学“公民”科,统一改为“党义”科。小学另设“总理纪念周”,每周一次;初中增设童子军课,高中增设军事训练课。民国21年,中小学停止党义科,但要求“将党义教材融化于国语、社会、自然等学科中”,小学增设“公民训练”科。民国30年,国民政府将小学“公民训练”改为“团体训练”,内容包括训育及卫生习惯训练。抗日战争时期,吴江县成为沦陷区,伪政府强令中小学开设“日语”科,对学生进行奴化、伪化的思想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强化公民、军训、童子军课程。民国37年,国民政府将小学“团体训练”改回“公民训练”。
民国38年(1949年)5月5日,吴江县解放后,取消公民、军训、童子军课,废除训育制度,实行“教导合一”制度。每周的集体活动时间(晨会、周会、校内活动、校外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辅以适当参加政治活动及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1950年秋,吴江县各中学开设政治课,并将政治课列于各学科之首,讲授时事政治、中国革命常识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1954年起,小学高年级每周增设政治常识课2节。1955年,初中政治教材《中国革命常识》改为《政治常识》,高中政治教材《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改为《社会科学常识》,《共同纲领》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吴江县小学各年级每周增设周会一节,专门用于思想政治教育。1958年秋起,小学五、六年级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50年代、60年代,吴江县中小学政治教育内容随着中国政治运动的发展有相应变化,但直至1966年中小学都开设政治课,有统一的教材。
“文化大革命”中,中小学政治课以阶级斗争和批判资产阶级为主课。教材主要是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及“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重要文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1年秋,吴江县中小学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小学开设“思想品德”,初一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二开设“法律常识”,初三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中开设“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后几经调整,至2000年秋,吴江市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政治课为必修,增设社会实践活动。2002年秋,小学思想品德课改为: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2007年秋,初中政治课统一改为思想品德。2008年,吴江市中小学政治课设置为:小学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课时每周2节,并设综合实践活动;初中各年级为思想品德,课时每周2节,并设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一、二年级政治课为必修课,每周2节,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高三不设政治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中小学政治教材为江苏省统编教材。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清末,吴江县松陵、同里等地新式学堂教育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为依据,以“忠孝”为教育宗旨,教育“以伦常道德为先”,规定“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学生如果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或“与名教纲常显相违背”的言行,“轻则斥退”“重则究办”。教学内容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熏染学生“忠君尊孔”。光绪三十二年,吴江县执行清廷颁布的《学务纲要》,在教学科目中,对“修身”一科特予重视,置于各科首位。规定“品行亦用积分与各门学科一体同记分数,言语、举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等六方面稽察,策其等差”。蒙童自入学第一天起,即被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学堂制订各项规则,学生言行必须符合规矩。
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县各校根据南京临时政府指示,删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内容,取消读经课。是年11月,吴江县知事公署《县视学调查报告》指出,“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达,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中学的“修身”课在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增加公民道德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民国2年,《吴江县教育状况》评案记载:“吴江县立中学校,生徒风纪朴实,举止亦多循良,非一朝夕之功”,“修身方面有谈判,一门悬题,令生作答,知行颇能合一”;“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生徒举止灵敏,惟对师长及同学无亲爱之感情不取。教授方面养成自动力颇富,如修身有自省录及闻道录,国文有自习录,均合”。民国3年,县立第一、第二初等小学规定,对学生操行评定一学年一次,分甲乙丙三等,内容有容仪、整理(秩序)、气质、智力、感情、意志、举止7个方面。民国4年,袁世凯颁布《特定教育纲要》,明定将“法孔孟”列入教育宗旨。吴江县各校奉省公署令,恢复读经讲经课。袁世凯倒台,读经讲经课废除。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吴江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执行北洋政府提出的“养成健全人格,发扬共和精神”的教育方针,“儒学独尊”的教育思想开始淡化。民国8~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两度到苏州讲学。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传入吴江中小学校,中小学引入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教育内容。民国14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受社会爱国进步思想影响,吴江县松陵、同里、震泽、北厍、莘塔等地中小学校师生同吴江人民一起集会游行、印发传单、募捐款项,支援上海工人。民国18年4月,吴江县贯彻《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和实施方针》。民国19年,吴江县推行国民政府提出的“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的党化教育方针。民国20年,全县实施《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小学生在“总理纪念周”或其他集会时,须背诵《总理遗嘱》,唱党歌。各中学“确定青年三民主义之信仰,并切实陶冶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是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县立吴江中学、吴江乡村师范的师生在吴江县城游行,高呼抗日救亡口号,散发传单,号召抵制日货。民国21年6月29日,县教育局召开会议,决定编写国耻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年,中学教育实行教训合一制度,专任教师一律担任导师,定期研究学生思想言行,指导学生课内外各项组织活动。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吴江。伪政府将“东亚共荣”的奴化、伪化思想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进行反共宣传。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的思想教育,严格训育工作,迫害进步师生。这一时期,中共吴江地下党、团组织在师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吴江县中学地下党建立学生党支部,开展护校斗争,为迎接吴江解放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政治运动紧密结合。1950年,全县中小学以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为三大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吴江县中学在年底召开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动员大会上,100多名学生签名要求参军。1952年12月,吴江师范开展“斗争反动思想运动”,造成学生陈德淦(反革命分子子弟)发疯。翌年3月,江苏省政府予以通报纠正。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有:时事讲话、组织读报、学生会活动、周会教育、个别谈话、思想测验、集体看电影等。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吴江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解放初期的运动形式转入经常性教育,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风、校风的好转。
1957年,吴江县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年8月下旬,县属七大镇100多名历届和应届中小学毕业生响应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号召到农村,主要担任农业社会计。1958年,各中小学进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思想政治教育,各校师生投入到大炼钢铁的全民运动之中,许多学校办土高炉、办工厂、办农场、参加公社秋收秋种。1959年,吴江县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报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强调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年下半年,全县11所公办普通中学和1所师范学校建立生产劳动基地,种植水稻26亩4分,毛豆18亩,蔬菜53亩7分,桃园15亩,还种植茭白、茨菇、萝卜、山芋等;饲养猪129头,羊59只,鸡鸭鹅兎169只;扩大学校“十边土地”36亩,种上各种蔬菜。中学每周劳动时间(农忙假计算在内)为:高中8~9小时,初中6~7小时。小学建立劳动基地,一般每班2~5分地,每周2~3次下午课后劳动1~2小时。劳动内容因地制宜,种植、养殖、积肥、缝纫、编织以及与生产队挂钩劳动等。
1960年,全县师生掀起“学习刘文学(四川省合川县小学生),争做好学生”的活动。1962年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教育活动。各校普遍举行《红岩》读书报告会、邱少云故事会、鲁迅纪念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访问工厂、农村,请老工人、老干部现身说法,讲新旧社会对比,提高学生阶级觉悟。1963年3月起,学校师生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热爱集体、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各校评选出一批学雷锋的好学生。1964~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学校组织师生开展“忆苦思甜”“访贫问苦”活动,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开展学习解放军三八作风、学习革命烈士王杰事迹等活动。这一时期,组织中学师生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中共中央“九评”文章,进行反对修正主义和防止修正主义教育,对高三、初三毕业生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升学、工作)准备”的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政治运动,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接白求恩》《愚公移山》”,以阶级斗争为纲,斗私(私心杂念)批修(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开展“批林批孔”运动,自编乡土教材,把生产劳动列为学校正课等。在此期间,教育系统开展批判“师道尊严”活动,宣扬“北京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交白卷英雄”“知识越多越反动”等。1975年5月,县公安局印发《关于阶级敌人利用反动黄色小说腐蚀青少年的情况报告》,学校开展收缴反动黄色小说活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吴江县中小学开展揭批“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拨乱反正。
1977年3月,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中断十年的学雷锋活动得到恢复。《1977年上半年吴江教育工作总结》记载:“全县中小学共组织8087个学雷锋小组”,“青少年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大做好人好事,全县各学校收到工农兵群众的书面表扬信、感谢信1062封”,“全县有25468个学生受到各种形式的表扬奖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江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结合中小学生特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1981年9月1日起,吴江县中小学贯彻教育部新颁的《学生守则》,整顿校纪、校风。县文教局行文将小学思想品德课列为考查科目。1982年,全县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小学校组建学雷锋小组3637个,参加人数28641人,做好人好事146252件,评出1982年度三好学生3981人,受团县委和文教局表彰的305人。学校校风、校纪明显好转。1984年上半年,全县中小学举行爱国主义报告会、主题班团队活动2916次,受教育学生102654人次,学雷锋、学张海迪小组共5277个,做好人好事104485件,参加义务劳动58319人,植树104347棵,栽花10490盆(棵),给孤寡老人“送温暖”1682户,受学校表彰的文明学生7823人。
1986年4月中旬,县文教局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加强校风校纪、学法守法教育,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观看电影《少年犯》。初中试点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小学开展评选“三星队员、三星小队”活动。1987年,县文教局贯彻省教委《关于对中、小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决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教育。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请老山战斗英雄“战地模范党员”陈荣贵(吴江人)到吴江县中学,为高三毕业班全体学生和部分师生作报告,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1988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试行)、《中学德育大纲》(试行)。是年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名为德育工作。1989年8月,县文教局首次制订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年度综合考核制度,德育工作列为综合考核四项内容之一,并逐年修订完善。
1990年,吴江县教育局贯彻省教委45号文件,启动实施素质教育。2月10日,中央电视台亚运会电视委员会給吴江县中学高一年级145名同学写来感谢信,感谢他们为中国首次承办亚运会捐款85元。是年秋起,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小学每周举行升旗仪式,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1991年,全县中小学开展“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县教育局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吴江历史》,教育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吴江”。是年,建县级德育基地7个,校级德育基地361个。1992年,市教育局和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联合编写中小学德育课外乡土读物《血火鲈乡土》。同里二中成为吴江市第一所获评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的初级中学。1993年,全市小学贯彻国家教委修定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平望新丰村小学生沈静把节省的28元零用钱捐献出来,成为吴江市为“318”国道捐款的第一人。是年,震泽中学被省教委评为德育先进学校。1994年起,市教育局制定《吴江市德育百分考核》方案,把德育工作考核从学校年度综合考核中分离出来。德育百分考核内容、方法逐年修订调整,每年公布考核等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是年,盛泽中学、桃源中学、同里二中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
1995年,市教育局贯彻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国家教委修定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各中小学逐步建立和健全校级德育教育基地。是年,建有吴江市级德育基地17个,苏州市级德育基地1个。同里中学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1996年,市教育局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把创建市、校两级优秀班集体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年,市教委获省中小学爱国主义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青云中学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1998年,市教委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目标序列化和德育考评科学化。1999年,全市中小学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省、苏州、吴江市级各类读书活动和知识竞赛。德育工作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后进生转化工作,部分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是年,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成立家长学校。
2000年,吴江市中小学全部设立德育处。市教委建立德育信息网。各中小学开展以“新世纪”为主题的读书、绘画、摄影、征文、网页制作等系列活动。2001年,全市中小学开展纪念建党80周年庆祝活动,组织师生参加省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开展以“光辉的历程”为主题的各项比赛活动,进行“校园拒绝邪教”教育活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环保教育系列活动。2002年9月,市教育局和部队农场共建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又名军训基地),当年对全体高一新生分批军训。市教育局与市政法委等共同举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大型图片展。2003年,全市中小学开展“走进新时代”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读书等德育系列活动。开展爱心助残活动,收到捐款近十万元。市四套领导班子和部委办局有关领导深入全市高中学校,开展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题的教育讲座,万名高中学生受到教育。2004年,市教育局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吴江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落实德育工作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市教育局行文,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市教育局对上年度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吴江市中学孔庙碑廊、同里中学金松岑纪念馆、盛泽中学炳麟图书馆颁发匾牌。
2005年,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心理健康、习惯养成、道德与法”五大德育教育活动。上半年重点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系列活动。下半年,开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2006年上半年,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题,市教育局、市纪委、监察局联合编写中学《廉洁教育读本》。中小学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感恩父母校园行”“远离网吧,万名学子大签名”等活动。5月11日,芦墟实验小学“在孩子们心中树起英雄的丰碑”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下半年,各校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建党85周年,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万水千山”系列活动。2007年,市教育局举办中小学德育分管校长沙龙研讨活动,举办德育主任培训班。公办学校开展与民工子弟学校“手拉手”捐赠图书等帮扶活动,捐赠图书32535册。11月,在市二职中召开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现场研讨会,屯村实验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松陵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平望实验小学的交通安全教育、黎里中心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进行交流和展示。是年,江苏省公布首批“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震泽一中、庙港实验小学、同里实验小学、黎里中心小学、长安花苑小学、八都中心小学等六校名列其中。
2008年,全市中小学完善“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德育体系,抓好德育常规、德育特色和德育创新工作。松陵一中进行德育导师制试点工作。全市中小学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与改革开放同成长”“为吴江喝彩”等征文、演讲、书法、摄影、图片展、歌咏比赛等系列活动。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市师生开展捐款献爱心活动,合计579.8万元。开展“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安全自我保护教育。是年,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黎里中心小学等31所学校建成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市教育局对中小学德育百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作较大修订。至2008年底,吴江市先后有一批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级、苏州市级、吴江市级德育先进学校,一批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级、苏州市级、吴江市级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表8-1
2008年吴江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百分考核方案
|
指标
|
考核内容
|
分值
|
考核办法
|
得分
|
常规管理
|
C1
|
重视德育阵地建设,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及时更新;有重点地宣传民族传统;加强德育网页建设;上传德育在线相关报道既讲究量更讲究质。
|
10
|
以网上考评为主,结合随机现场检查
|
|
C2
|
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坚持开办家长学校,每学期每年级分别上好一次家长课(照片及内容上网);家访工作到位,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充分利用网上家校,积极参与网上家校举办的各类活动。
|
10
|
|
C3
|
重视德育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积极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活动、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以及各类德育评先活动;落实班主任校本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班主任工作手册的填写规范及时,班级管理和考核工作到位。
|
15
|
|
主题教育
|
C4
|
注重整合,结合各种纪念日,大力开展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为主题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系列活动。
|
15
|
|
C5
|
养成教育特别是礼仪教育扎实,学生行为习惯良好;迎世博道德实践活动符合要求;重视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开展法制讲座(每学期至少2次,讲座内容上网);积极在局指导下开展读书活动。
|
10
|
|
C6
|
积极创建合格心理咨询室并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制度化,讲稿上网;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活动。有资格证的心理健康教师认真参加市进级培训。
|
10
|
|
绩效
|
C7
|
注重德育创新,积极申报创新案例;积极主动进行项目申报,为德育工作提供现场,提供经验交流;德育网页能整体提炼学校德育特色,有具体活动加以体现。
|
10
|
|
C8
|
及时宣传学校德育工作亮点,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及时上报相关资料,认真组织、积极参与局相关德育工作。关工委、团队工作正常开展。
|
20
|
|
注:(1)网页评比实行中小学交叉评比,去最高分、最低分,按平均分赋分。
(2)学校德育考核一、二、三等奖各取三分之一,出现严重教育事故的学校德育考核不赋等第。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确学堂实行集体(班级)授课制,不再沿用旧式个人教学法,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为级任教师。清末时期,吴江县新式学堂均采用“班级授课制”,每学级设主任教员,主要任务为监护学生游息,并于每晨主持朝会仪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民国元年(1912年),学堂改称学校,吴江县班级授课教育制度逐步完善。民国4年起,各小学于每学级设级任教师1人,对本班学生负行为管教、道德培养、生活指导之责。民国21年起,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民国27年,中学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级任教师、级任导师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第一位,继承老解放区传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小学一律设班主任,实行班主任制。1952年国家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分别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在各班教师中选聘,在教导主任和副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吴江县对中小学班主任的任职要求是:阶级成分好,政治表现好,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班主任的职责是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班主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联系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政治形势,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小学生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儿童的觉悟性;对中学生联系形势和当地实际,通过举例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据“1952年上半年吴江县初等教育开学以来的一般情况汇报”记载,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每周配合中心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有讲解时事形势、参加政治活动、讲故事、读报纸、开展团队活动、找学生个别谈话、举行全班思想测验,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学生集体看电影。
50年代至60年代,国家发布许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文件。1952年的《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是专门为班主任工作而发的。有的文件中提到班主任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55年《关于实施中小学生守则”的指示》;196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伙食管理和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这一时期,吴江县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班主任工作,不少班主任被评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有的走上学校领导岗位。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中流行“造反有理”,批判“驯服工具论”,教师不敢管教学生,班主任工作被削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班主任工作重新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肯定。
1979年11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劳动总局联合颁发《关于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1980年7月,吴江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财政局、劳动局联合行文《关于在我县中小学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决定从1979年11月1日起发放班主任津贴。文件规定,班主任必须履行《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当年发放标准按学生数分为20人以下、21~35人、36~50人、51人以上4个等级,中学班主任津贴分别为4、5、6、7元;小学为3、4、5、6元;幼儿园为1、2、3、4元(均指公办教师)。班主任津贴历经多次教师工资改革,相应调整提高。
1982年12月,吴江县文教局印发《关于统一使用班主任工作手册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印发手册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手册从本学期开始使用,手册项目包括填写全班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及操行评语;手册按学年发放,每学年结束后交教导处归档。
1983年下半年,县文教局根据上级意见,开展评选“优秀班主任”活动。全县中小学推荐出优秀班主任198人。盛泽中学教师杨信雯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7个单位组织的评委会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松陵镇职工业余学校教师金蕴正被省广播电视大学评为优秀班主任。1984年,县文教局召开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人在会上交流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等经验。会议邀请全国优秀班主任、苏州三中教师蒋婉中作班主任工作经验报告。是年,县文教局表彰中小学优秀班主任55人。
1986年,县文教局印发《关于搞好班集体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先在初中试点,要求各校定班级、定班主任、定计划、定目标。1988年1月,县文教局首次命名县级“优秀班集体(1987年度)”,震泽中学、松陵一中、松陵二中、盛泽乡中、盛泽二中、南麻中学6所学校的7个班级被评为吴江县优秀班集体。县文教局除发给荣誉证书和奖品外,再资助每班60元班级活动经费。9月,县文教局印发文件,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基本任务、工作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任职条件和任免、待遇和奖励、班主任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1989年1月,县文教局命名第二批县级优秀班集体(1988年度),吴江县中学、盛泽镇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的8个班级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优秀班集体的班主任首次同时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此后,每年评选县级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并从中择优参加上级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评选。
90年代,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管理规程》《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鼓励教师当班主任。吴江市(县)教育局(教委)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完善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1991年,吴江县中小学有28名班主任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1992年,吴江市有27名班主任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有54个班级被评为吴江市优秀班集体。1997年,屯村中学教师沈珉、青云中心小学教师沈惠萍等4人被省教委评为优秀班主任。1999~2000学年度,吴江市有25名班主任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
2001年,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李红仙被省教育学院评为优秀班主任。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2005年,苏州市表彰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吴江市有5名教师被表彰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2006年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专题研讨会。4月6日,市教育局在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优秀班主任工作介绍评估会议,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初中、震泽中学、市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等10所中小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参加交流评估活动。6月4日,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9月,吴江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是“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组织好班集体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市教育局培训中小学班主任骨干,建立和健全班主任评优激励机制。2007年9月10日,在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第二十三个教师节庆祝大会,市委、市政府表彰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20名中小学班主任受到表彰。
2008年,市教育局制定《吴江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考核要求》,决定从该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考核,首次基本功考核分为:观察、管理、活动、指导、组织、协调6个方面26项技能。是年,组织班主任参加上级培训和本市集中培训,开展班主任沙龙活动及校本培训、在职自学、岗位实践等,提高中小学班主任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能力。至2008年底,吴江市先后有一批班主任被评为全国级、江苏省级、苏州市级、吴江市级班主任工作先进个人。
第五节 校外教育
一、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
2001年11月,在吴江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吴江市教育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吴江管理处共同筹建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简称培训中心、培训基地),是吴江市教育系统的德育基地之一。培训中心位于吴江城区西面约4公里处,占地面积16.7公顷,建筑面积6844平方米,总投资1070万元。2002年9月,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培训中心设六区三园:即办公区、国防教育区、生活区、家禽家畜养殖区、种植区、淡水养殖区和花木百果园、柑橘园、行知园。培训中心基本形成集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劳动实践、科普教育、师德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2003年5月,培训基地被苏州市教育局、科技局命名为苏州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省教育厅、省军区有关学生军训的文件精神,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由市人武部、市教育局组建领导班子,办公室设在培训中心,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培训中心聘用7位教官,按学年分期分批培训高一新生(含职中)和小学五年级学生。每期制定军训科目和日课表,早上、白天、晚上均有活动。2002年9月起,至2008~2009学年,举办高中军训173期,每期5天,受训学员50227人;举办小学少年军校186期,受训学员59690人;合计举办359期,培训学员109917人。
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坚持对参训学校进行跟踪考核,开展评选“优秀军训学校”“优秀指导员”和“优秀学员”活动,激励学校和师生提高军训质量和效果。经过军训,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生活自理能力、意志和品质、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提高。2007年5月,江苏省农村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现场会在邳州市召开,吴江市素质教育培训中心代表在会上作《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交流发言。吴江市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工作得到与会代表和领导的肯定。
表8-2
2002~2008学年吴江市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学员统计表
学年
|
主任(负责人)
|
培训对象
|
期数(期)
|
培训人数(人)
|
2002.9~2003
|
姚荣荣
|
高一新生
|
24
|
7352
|
小学五年级
|
29
|
9266
|
2003~2004
|
俞弘声
|
高一新生
|
25
|
7457
|
小学五年级
|
28
|
9702
|
2004~2005
|
杨海泉
|
高一新生
|
25
|
7246
|
小学五年级
|
28
|
9992
|
2005~2006
|
杨海泉
|
高一新生
|
26
|
7387
|
小学五年级
|
28
|
8841
|
2006~2007
|
傅伟荣
|
高一新生
|
26
|
7236
|
小学五年级
|
24
|
7603
|
2007~2008
|
傅伟荣
|
高一新生
|
24
|
6886
|
小学五年级
|
24
|
7366
|
2008~2009
|
谢和明
|
高一新生
|
23
|
6663
|
小学五年级
|
25
|
6920
|
合计
|
共办359期,培训109917人
|
其中:高一
|
173
|
50227
|
其中:小学
|
186
|
59690
|
二、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2006年12月29日,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简称科技中心)落成开馆,地址松陵镇中山南路218号,沈新元任主任。科技中心是吴江市教育系统的德育基地之一,隶属市教育局领导,为公益性全民事业单位。科技中心总投资约1.2亿元,占地面积3.03公顷,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内设4个区:科普展示活动区、文化艺术培训区、大型活动与学术会议区、办公服务区。科技中心的宗旨是“养科学精神,育创新人才”。该中心在国内首创科技馆和少年宫两馆合一、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普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寓教于乐的新模式。
科普展示活动区设科技活动展览馆、天文台、数字球幕影院、4D动感影院、宝宝乐园5个部分。现代科技展示活动区的先进硬件设施投入达2000万元,其中,85%的科技展品是互动的,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青少年在互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受教育。
文化艺术培训区有61只专用教室,分为书画区、文化培训区、音乐舞蹈区、体育活动区4个部分。每个区都按照专业特点配备硬件设施和文化环境布置,并选聘一批省、苏州、吴江市级优秀专业教师任培训区教师。科技中心培训部成为江苏省音协校外考级点、省文联书画考级培训基地。
2007年,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开设培训项目37个,培训班109个,参加培训学生5000多人次,组织近2万名高中生进行“科学探索”参观活动。2008年,市科技中心接待游客7.1万多人次,开设美术类、书法类、舞蹈类、声乐类、器乐类、体育类、科技类、文化类等培训班150多个,参加培训学生9000多人次。科技中心相继成立少儿管弦乐队、民族乐队、少儿合唱团、舞蹈团、拉丁舞团、少儿书画社、少儿文学社等7个艺术社团,与吴江市10多所科技特色学校开展研讨活动,在全市启动科技活动进校园活动。是年,市科技中心获“江苏省优秀活动场馆”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