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党史 >> 红色故事 >> 民国时期的吴江籍将军

民国时期的吴江籍将军

2020/1/4 0:08:09    作者:  朱建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8712

  民国时期,吴江也出了一些将军,有的是蒋介石国民政府任命的,有的则是汪精卫政府任命的。抗战胜利后,汪伪政府任命的将军一直抬不起头来。其实,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来看,蒋介石政府任命的,都在革命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铭记;有的汪伪任命的将军则是受蒋介石政府旨意肩负特殊使命打入汪伪政府的,身在敌营心在汉,也为革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的虽然是自己加入的,但知错之后能够予以改正,继而脱离伪政府,自食其力,为人民服务,也是值得称赞的。根据史料,整理如下,以嗜读者。

  ⒈金诵盘(中将)

  金诵盘(1894~1958),字日新,祖籍浙江,吴江黎里人,著名中医,与蒋介石、戴季陶是结拜兄弟。出生于一中医世家,自幼禀承父教,在中医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好悬壶济世,并以一手精妙医术与良好医德闻名四乡。21岁时,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曾于1916年任浙江督军府军医,不久辞职。1918年,在萨坡赛路上开办了崇仁医院。通过门诊,金诵盘有幸结识了旅居沪上的孙中山先生等人。金诵盘对孙中山先生甚为崇敬,治病开药从不收费,还常以医院的收入资助革命党人。为此,孙中山为他的医院题写门匾:“杏林翘楚”。1924年,孙中山先生患病,经金诵盘治愈后,孙中山欣然亲笔题写“是医国手”横额赠金诵盘。黄埔军校创办后,金诵盘应邀前往任该校卫生处处长,兼广州军医补习所教务长。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时曾特地为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三人的四个儿子(蒋有二子,戴、金各一)分别命名为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金定国,取其“经纬安定”之意,这四人当年来往密切如兄弟。1925年3月,孙先生旧病复发,急电召金诵盘赴京,但为时已晚。他赶赴北京,而孙先生已于3月12日逝世。金诵盘痛哭失声,当场昏倒,经北京医院抢救后月余才康复。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卫生处处长兼总司令部侍从医官。以后,因与蒋意见不合,又返沪私人开设静安医院。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将静安医院全部医疗设备及被服等捐献给红十字会,只身赴南京请缨抗日,被任命为卫生勤务部野战救护处处长,后又任卫生勤务部部长。不久南京沦陷,他因救护伤员未及撤离,避难于外国使馆内。三月后,经友人设法,化装成回乡难民由上海转道香港至武汉。以后,任军医署卫生监察委员会主任、陆海空总司令部卫生处处长、卫生部统计司司长等职,赴重庆后,任军医署副主任、院长。1938年冬,他作为重庆方面的代表赴延安慰问伤病员。与毛泽东、周恩来及中国共产党其他几位领导人晤谈、合影。

  抗战胜利后,他认为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再担任军界高官的金诵盘成了国民政府参议员与考试院顾问,兼有名份却不领薪水的南京医师工会理事长,开办国医训练班,致力于培养医卫人才。遂辞职返南京设私人诊所。1946年底,金诵盘特向设在东京的国际审判法庭提供了自己的证词,以自己和部下陷京3个月里的所见所闻,强烈控诉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他对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反人民内战相当不满,对其一意孤行,下令释放侵华日军总司令、大刽子手冈村宁次的无耻行径更是坚决反对,曾写信给蒋介石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但未见回音。1946年,被选为全国医师公会理事长。

  上海解放前夕,金诵盘毅然退回国民党政要潘公展派人送来的船票,拒绝去台湾,留在上海继续行医,后迁返故乡黎里设所行医,对经济困难者送医送药。每逢阴历初一、月半,必到出生地杨墅乡间送诊,风雨无阻,乡民有口皆碑。

  解放后镇反时,他因曾在国民党政府中任高级职务而入狱,先被判死缓,后因查无罪行,减为有期徒刑两年。他在狱中写下近2万字坦白书,自扪于心无愧。半年后,邵力子闻讯急告周恩来,周恩来电示华东军政委员会:“查明金诵盘下落,予以特殊照顾。”1951年后,金诵盘历任苏南行署卫生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爱国卫生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委员,苏南行署和江苏省卫生厅顾问等职。1953年调任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驻会委员,后任顾问,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8年春,金诵盘因患患肤腺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⒉邵力子(中将)

  邵力子(1882~1967),字仲辉,笔名力子,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邵力子父亲曾任吴江县丞,母亲为吴江盛泽人,他长期居住吴江,和柳亚子一起被誉为“吴江二子”。1902年乡试中举。1905年入上海震旦公学求学,后转入复旦公学,结识于右任,成莫逆之交。1906年秋随于右任赴日本考察新闻。1907年春回国在上海协助于右任等办《神州日报》,进行反清宣传。同年再次随于右任赴日,在东京会见孙中山。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因鼓吹革命,3个月即被查封,不久改名《民吁日报》,仅42天被迫停刊。次年至陕西高等学堂任教,亦因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被当局驱逐。后回上海与于右任等创办《民立报》,旋又遭禁停刊。1913年任复旦公学国文教员。1916年与叶楚伦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报导“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1919年6月辟《觉悟》副刊,自任主编,宣传新思想,对新文化运动起重要促进作用。是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0年与陈独秀等组织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下半年转入共产主义小组,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0月与于右任等筹办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之上海大学,历任副校长、代理校长。1924年2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次年夏赴广州,历任黄埔军校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26年8月根据党组织决定退出中国共产党,代表国民党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届执委扩大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5月回国。1928年2月起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国公学校长兼复旦实验中学主任、国民会议代表、国民政府委员,甘肃、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免职。1937年7月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期间与蒋介石、张冲组成国民党代表团,同中共代表团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在庐山会谈,奠定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基础。后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苏文化协会副会长、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任驻苏联大使。回国后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宪法促进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与王世杰、张群、张治中作为国民党代表与共产党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会谈。1946年(1946)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中国政治协商会议,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次年,任国民政府委员、社会经济研究会委员、国民大会筹委会委员。1949年2月以私人资格随李宗仁组织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在石家庄会见毛泽东、周恩来。4月参加以张治中为首之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在北平与周恩来为首之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谈判,通过《国内和平协定》细则草案。后因国民党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失败,邵遂与张治中等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留在北平。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并先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力主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更致力于第三次国共合作,争取和平解放台湾,被誉为“和平老人”。1967年12月25日卒于北京。

  ⒊徐朴诚(中将)

  徐朴诚(1884~1953),字普春,江苏吴江县人。早年在保定军官学校和徐州炮兵学校学习。辛亥革命时,徐朴诚在沪军都督陈其美所部担任第三十四旅(旅长许奎五)营长,曾参加林述庆所指挥的江浙、沪联军进攻南京战斗。癸丑之役,徐受陈其美派遣,与何嘉禄同志在吴江宣布独立。陈其美被暗杀后,徐与张静江、王一亭、杭辛斋、周洛其等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20年去广州担任总统府参军处参军。后又奉派返沪,与浙督卢永祥所部联络,任游击司令,在青浦一带参加齐卢战争。后任江苏水上警厅游击总队长。1927年,徐与何嘉禄所部编面陆军新编第十六师,何任师长,徐任团长。后徐历任江苏水上省公安队第一区区长、江浙两省水军区长等职。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徐受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委派,任路东游击指挥,配合国民党部队作战于青浦、吴江一带。1939年春,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传来密令,指使徐率部投敌,以配合大反攻时作内应。汪伪政府委徐为第二军军长,后来,由于传授密令的龚国桢事机不密被害,徐受到影响,汪伪政府将其所部归并其它部队,使徐成为挂名军长,毫无兵权。抗日战争胜利后,徐受顾祝同委派为先遣军指挥,不久即去职。1947年秋冬之交,李济深将军来苏,与徐接触并合影留念。翌年春,应李济深之邀,徐朴诚偕其子锡驹去香港,并加入民革。之后,由李济深委派作军事策反工作,回到上海,在负责当地民革地下活动的王葆真(民革中央委员)的领导下,进行策反活动。因遭特务破坏,王葆真、徐锡驹同时被捕。解放后始恢复自由。民革中央曾以秘发字第四九号代电对徐锡驹表示慰勉。解放初,徐朴诚为收编太湖部队起过作用。1950年去香港,后侨居日本。1953年在日本去世。

  ⒋钱刚(钱涤根,少将)

  钱刚(1887~1927),字涤根,吴江县松陵镇人,祖居松陵镇紫石街,钱庆谰之子。其父钱庆谰,字达知,捐资入仕途,分发江西,历任县知事之职。1887年,钱刚出生于江西南昌,排行老三。面对清王朝的衰败没落,再加上受到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青年时期的钱刚就萌发了革命的念头。1905年,钱刚由胡憨臣(忱)、廖伯琅介绍加入由孙中山倡导组织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会员。

1908年,钱刚入江西常备军随营学堂(后改为陆军宪兵学堂)学习军事。三年后,钱刚从陆军宪兵学堂学成毕业,在江西李烈钧部任职。由于李烈钧部急需新式军事人才,再加上钱刚志向宏大、聪明能干,很快成为李部的中间力量。此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一触即发,四川保路运动最终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正式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此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钱刚在江西追随李烈钧,积极参加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深受李烈钧器重,旋任江西都督府副官长兼内卫队长。1912年1月,江西军政府成立,钱刚被李烈钧委任为江西军政府军法处长。任职后,他严于律己,秉公执法,消除奸宄,为当地军民所折服。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李烈钧部的军事改革,改造新军,极力协助李烈钧恢复江西战后的社会秩序,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1913年和1915年,钱刚又追随李烈钧先后参加“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坚决反对袁世凯窃取共和成果和复僻帝位,拥护共和。1917年,冯国璋、段祺瑞控制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妄想以武力统治中国,建立独裁统治。钱刚继续追随李烈钧拥护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先后参加第一、第二次护法运动。在两次护法运动中,钱刚先后担任广州大元帅府命令传达所副官长及广东增城警备司令之要职。

  1924年,江浙齐卢军阀交战,钱刚在上海联络奉系和安福系共敌直系军阀。同年,孙中山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召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组织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并实行国共合作。李烈钧部被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钱刚被委任为该军参议。 1925年1月,钱刚又调任苏昆常清乡委员。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钱刚悲痛之余,即赴南京与江苏省省长韩国钧、警备司令冷遹等人一起商量组织追悼大会,后参与丧葬事宜。9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国民革命军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于10月进行第二次东征。钱刚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谍报主任,参加第二次东征。东征胜利后,12月钱刚被调任黄埔军校管理处上尉处员。钱刚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是在第三期,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但是他能够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据1926年1月1日《新黎里》报第三版就的《国民党县党部开会消息》一文报道,钱刚当时致函国民党吴江县党部,并寄回了黄埔军校招生简章,要求县党部配合军校做好招生工作,为军校输送优秀人才。他不但要求国民党吴江县党部做好该项工作,还积极动员与钱家世交的金家的热血青年金鲁望投身黄埔。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先遣北伐,揭开北伐战争序幕。钱刚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副官处上校副官长,离开黄埔军校,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组师正式北伐,钱刚被任命为江苏省国民革命军总指挥部少将总指挥,受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部的派遣,秘密潜入上海,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和上海市党部的支持下,准备组建江苏省国民革命军总指挥部,组织各地军民响应北伐军,捣乱敌人后方。后因机密泄露,1927年1月15日钱刚不幸被军阀孙传芳的部下——淞沪警备司令李宝章抓捕,并于次日被杀害于龙华镇。钱刚英雄就义时,年仅40岁,就义地点在徐汇区龙华西弄171号附近。

  钱刚殉难后,他的遗体由旅沪吴江同乡会会长钱自严筹款购置棺椁载回吴江,停放在接待寺殡舍。钱刚是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殉难的高级将领之一,也是国民党早期殉难的高级将领之一。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拟定《大上海都市计划》并先后开始建造各项工程。为了纪念辞世的辛亥革命党要人,上海新市区与外界相连的干道多用这些人物的名字命名。这样,钱刚殉难的地点——今徐汇区龙华西弄171号附近,就变成了“涤根路”,上海也就这样有了一条以吴江人名字命名的道路。同期命名的道路中,还有纪念孙中山的中山路(今中山北路、逸仙路),纪念黄兴的黄兴路,纪念陈其美的其美路(今四平路)等。

  钱刚殉难后,他的老上级、国民党元老李烈钧等人纷纷请求国民政府对其进行褒典并举行公葬。1937年,也就是钱刚殉难十周年之际,国民党吴江县党部、县政府和各界群众在吴江公园(今松陵公园,位于流虹路)内的中山纪念堂前,为钱刚烈士举行盛大、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思其革命思想和英雄事迹。

  ⒌金鲁望(少将)

  金鲁望(1900~1976),原名兆麟,字鲁望。祖籍浙江绍兴,明末,其祖先移居吴江黄家溪,开设染坊为生。清咸丰年间,其曾祖举家迁往松陵镇。1900年,金鲁望出生于松陵镇。他9岁附读私塾,13岁进入吴江县立第二高小就读,毕业后考进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因受伤咯血,中途辍学。17岁即师从吴叔侯大夫学习中医内科。23岁在北坼镇悬壶开业。翌年父母双亡。

  金家与钱家向为世交,金鲁望称呼钱刚(钱涤根)为世叔。1924年冬,青年金鲁望抵沪,追随钱刚参加国民革命,经钱刚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总理在北京逝世,4月追随钱刚赴宁参与筹备追悼会。是年8月去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讨伐陈炯明。平叛后,钱刚调任黄埔军校管理处上尉处员,金鲁望在管理处任少尉校对,时年26岁。

  金鲁望在黄埔军校工作是在第三期期间,工作时间较短。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前,金鲁望随钱刚先期往上海联络各地同志和军人组织江苏省国民革命军总指挥部。1927年北伐军克复上海后,金鲁望经叶楚伧推荐,出任中国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特别委员会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后复代理常务委员。1928年再次赴沪,9月任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高中部史地教员。1929年4月经国民党中央党部全国各大学暨专门学校党义讲师鉴定委员会考核鉴定合格,兼任中法国立工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上海中医专修学校等校党义讲师。1935年,国民党宁汉分裂,金鲁望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36年在沪参加上海抗日救国会,同年8月赴广西任该省党部委员。1937年,国民党吴江县党部、县政府和各界群众为1927年牺牲的钱刚烈士举行追悼活动,金鲁望专门撰写碑文予以纪念。

  吴江沦陷后,金鲁望举家往湖滨南厍避难。时值79军连长程万军率残部20余人退至南厍,因后路已绝,即在当地联合地方自卫武装军警并收编溃军,旬月间已达五六百人,自立为东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金鲁望加入该部。程部初尚与敌伪周旋,转战于大庙港、东山、马迹山等处。1938年3月,金鲁望在取得程万军同意后专程赴沪向王绍鏊汇报程部活动情况,并期得到经济支援。然“程性剽狡,视军队为奇货,观望年余,率顺附逆”(柳亚子《烈士钱康民传》)。1938年底,程受敌伪诱降,率部开往吴江投敌。未几,南京维新政府绥靖部收编程部3000余人,委任程为伪绥靖军第三区司令,金鲁望为伪绥靖部参议兼内政部视察。1939年3月,金再度往上海向王绍鏊汇报程部投敌经过,王决定派倪青女(中共地下党员)至金鲁望在苏州的寓所,以家庭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联络,暗送情报。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金出任伪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抗战胜利后,程逆在南京伏法。金鲁望痛悼失足之误,杜门养晦,重温歧黄。1947年迁至盛泽小庙港华阳堂挂牌行医。

  解放初期,金鲁望曾先后在上海会见饶漱石,在南京会见粟裕,以叙旧谊。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因投敌罪行被判管制。五十年代中王绍鏊返里扫墓,约金鲁望往同里会晤,在座有吴江县有关领导,王绍鏊详细说明了往事经过和多方面的关系及内情。吴江县于1956年10月撤销其管制。晚年,金鲁望先后在盛泽、八坼行医,凡26年。他在医学基础上有一定造诣,医术较精湛,尤擅内科及妇科。对待病人和善体贴,诊断细致入微。金鲁望还收门人多名,悉心指导传授,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吴江中医骨干医师。

  除了以上五位将军外,还有曾观涛、庞国均两位将军。曾观涛,吴江县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少将,具体事迹不详。庞国均,字蘅裳,号鹤缘,吴江县人。清末举人,民国时著名书家、诗人,著名爱国将领,少将。曾与吴湖帆、张大千、王季迁、潘博山等人组织“正社”书画会。庞国均具体事迹也不详,倒是留下不少书画作品,在当今书画界、收藏界、拍卖界估价、拍价甚高,堪称留给了后人一笔最好的文化财富。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