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诗咏吴江 >> 近现代 >> 丝织女

丝织女

2015/11/3 22:24:00    作者:  沈云作,沈莹宝注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160


作品原文

姊自治丝妹挽花,

双双娇女髻盘鸦。

他年嫁作商人妇,

组织工夫早到家。

背景拓展

  盛泽一带,居民多以丝绸为业,植桑、育蚕、缫丝、织绸,以机为田,以梭为耒,夫织妻络,父业子承,世代相传。清同治《盛湖志》记载:“近镇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绸绫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红……日夕治丝,故女儿自十岁以外皆早暮拮据(拮据的原意是指鸟衔草筑巢,肢体劳累),以糊其口。”

  旧时盛泽的女子,大多从小就学会采桑、养蚕、缫丝、掉丝(络丝)、打结,助父母一臂之力。挽花是织造丝绸花纹的一种提花工艺,早期的提花织机上方有一花楼,挽花的人在花楼上按花纹样稿用手控制经线的起落。早年间,女童挽花极为普遍。

  在盛泽,留下了许多描述丝织女治丝织绸的诗句。史在柱的《黄溪竹枝词》:  “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漫揭轻裙上楼去,试看依撷好花枝。”把挽花女童上机劳作时的轻盈姿态和自信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还有汤三俊的“灯火小窗人夜作,寥寥鬓影络丝娘”,王明福的“小姑工织缣,知住新杭处”,赵基的“含辛更有饲蚕娘,辘轳声转轮回肠。大妇燎釜中妇理,小妇倦深嗔不起”,等等,不一而足。

  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总报告书中评述:“盛泽自丫角稚鬟,以至白头老妇,无不手纺织之具,日以治丝为事,故其鉴别原料、手术精熟之功无与伦比,而织成之绸更觉光致匀净,大有美人细意、熨帖轻暖适宜之慨。”

 

作者简介

  沈云,1864-1921,字秋凡,原籍浙江秀水(今嘉兴),生于盛泽。沈氏系王江泾望族,1860年为避兵祸,其父举家迁居盛泽。沈云先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学功底极深。曾先后受聘为郑氏小学和盛湖公学的教师。沈云还是南社的早期社员。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