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侬家门外即分湖

侬家门外即分湖

2022/6/4 3:49:05    作者:  张建林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298

  始建于1984年的分湖公园门口有一副对联:“十里风光全带水,一园景色半临湖。”柳义南先生所撰,本地书法家王明哲书写。柳义南是柳亚子的堂侄,上世纪五十年代去北京,在中学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后,回到家乡芦墟定居。他对明史颇有研究,著有《李自成纪年附考》一书。去年,市文联为90岁的文艺老人祝寿,将他的诗文整理编辑,结集为《拾遗集》,以作寿礼。书中歌颂家乡、赞美分湖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许多文章都与分湖有关,如《分湖湖名源流考》、《灵芬馆·浮眉楼》、《闲话泗洲寺》等,都是研究分湖不可多得的史料。

  分湖公园里非常幽静。烈士墓旁有一片水泥地。烈士墓原来只有郭鹤年烈士的一座,现在又新增了两座。往前走,就是芦墟山歌馆,里面的布置过于简单了,只有一些图片、老照片配上一点文字介绍,范振涯的几幅连环画一眼就看出来了,画得真好,很有古朴的风味。中间有一个不大的舞台,每年在这里要举行几次山歌演出。芦墟山歌馆的馆名是贾芝所题,他是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专家,李大钊的女婿,今年已九十多岁了。

  芦墟山歌馆外面是一个很大的荷塘,虽然说不上十里,但也有几十亩吧,在这一带应该算较大的了。可惜早已过了荷花盛开的季节,再等两个月,荷花大概又要开放了吧?荷塘上有一座九曲桥,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可惜是用水泥为建筑材料的,那真是大煞风景了。著名的景点钓月舫就是在这里的,抗战时期被毁了。沿湖岸往南行,渔舍蟹簖历历在目,“鱼庄蟹舍一丛丛,湖上成村似画中。”(沈周《水村图》)犹能想象一点旧时的风貌来。但味道毕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前面不远处据说即是胥滩,现在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分湖八景如今已彻底消失。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有关方面应该有一个规划,逐渐把分湖八景恢复起来。完全恢复可能有难度,部分重修是可行的。

  历史上,许多名人在分湖生活过,居住在分湖地区的古镇、村落里,不少名胜古迹仍可寻访,供后人拜谒、瞻仰。芦墟南袁家浜的灵芬馆旧址,是清代著名学者郭麐的故居。郭麐(17671831),字详伯,号频伽。有异相,右眉全白,亦号白眉生。少时有神童之称。乾隆六十年(1795年)赴京考试不第,遂绝意仕进,专攻诗文、书画。性豪爽,好饮酒。又喜交游,所交均名人贤士,名满大江南北。著名学者阮元在去杭州赴任途中,登门拜访郭麐,两人同游分湖,多有唱和之作,一时传为文坛佳话。郭麐筑室芦墟,与分湖相去不远,初名“临分馆”,后来才改为“灵芬馆”。灵芬馆旧址,现已成为张康凡教授的住宅。张康凡曾执教于东北一高校,后转至南京审计学院,退休后回芦墟,今年已八十多岁,仍坚持创作,作品经常发表于“西祠胡同”,《汾湖》文学上也常有他的大作。现在的灵芬馆因年久失修,早已面目全非了。

  遥想当年,每逢月白风清之夏夜,郭麐搬一只竹椅坐在门口,穿一件白麻短衫,轻轻地摇着蒲扇,看着两岸的灯火,以及来来往往的行人,这时,小河里忽然传来欸乃的橹声,一只渔船从分湖归来了,“子夜四时堪似,变新声我侬欢喜。扁舟夜泊,人家两岸,听风听水。白葛单衣,蒲葵小扇,新凉天气。又前溪,柔橹呕哑,说是钓舟归矣。”多美啊。这样美好的分湖风光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分湖一带的历代名人,很多曾居住在乡间,如陆曜在东顾村,袁黄在赵田村,陆大猷在来秀桥,张翰在弥陀港。去年,分湖诗社成立之初,部分诗社成员赴北厍采风,参观了张应春故居之后,便去叶家埭。叶家埭是个小村子,富有典型的江南特色。一条清澈的小河穿过村庄,静静地流淌着。村居农舍在翠竹绿树的掩映下,显得非常古朴。一片用土砖围起来的很小的空地,就是闻名遐迩的午梦堂遗址。遗址上只有几块石头,以及一株当年叶小鸾手植的腊梅。据说,这株腊梅原先已干枯而死了,想不到后来居然枯木逢春,复活了,且年年开花,越开越盛,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午梦堂遗址上的石块,也许就是叶小鸾所写的《分湖石记》中的几块吧?“分湖石者,盖得之于分湖也。其时,水落岸高,流涸崖出。有人曰:湖之湄有石焉,累累然而多。遂命舟致之。”叶小鸾将分湖之石运回家中,堆砌成假山,并种上一些花草树木,“细草春碧,明月秋朗,翠微缭绕于其颠,飞花点缀于其岩。乃至楹檻之间,登高台而送归云;窗轩之际,招遐景而生清风。”如今,庭院荒废,昔日美景早已烟消云散,只留下几块分湖石,一株腊梅,还有一部与世长存的《午梦堂集》。重读这篇《分湖石记》,凄婉清丽,不禁感慨万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