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指南 >> 方志编纂 >> 学术论文 >> 名镇志编纂的做法和体会

名镇志编纂的做法和体会

2014/11/19 9:34:00    作者:  同里镇志办 计东生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513


同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们在纂《同里镇志》(首版本、再版本)过程中,深深感到同里建筑遗产、文物古迹人文资料等能反映各个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同里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建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对于提高同里的知名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多年的实践,谈谈在镇志纂中的做法和体会,但很肤浅,希望得到领导、专家和修志同仁的指教

一、     做法:

()卷目设计 突出亮点

志书目设计,我们走访本市芦墟、盛泽、北厍及外市吴县东山、太仓浏河、昆山张浦、周庄等编志单位,虚心学习苏州市范围内各地编志的经验;主动向上级业务部门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认真听取当地有识之士们的见解和研究本地的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吸取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尽量使卷目更能反映同里的水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特色。

卷目设计,尽量做到门类合理、归类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志书目直接关系到资料的收集和内容的撰写,直接关系到是否突出地方特色亮点《同里镇志》中“退思园”、“老宅”、“艺文”等,在卷目设计中加以升格处理,普遍认为这是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的成功范例。

(二)收集资料 不怕艰苦

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特征,充实的资料是一部好志书的基础对收集资料,我们开拓渠道,不怕烦难,广泛收集。收集资料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从有关档案、文献、报刊中收集资料,二是从资料收藏者、知情人、当事人中收集资料,三是从具体事物、现实生活中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注意做到四个先后,即“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面后点,先今后古”,力求做到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收集资料,要亲自、亲临、亲历,这样才能保证资料可靠性,才能有编辑基础。要贯穿于整个编辑之中,编写之前要收集资料,初稿形成后要补充资料,定稿之前要补充和核实资料,收集资料时间一般要占整个编志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

对收集来的资料,一般要注明材料出处、时间、内容三个方面,为今后核查提供方便。如:档案资料,要注明(档案名称)宗卷号、资料内容及时间; 收藏者提供资料,要注明姓名、地点、内容等。

对收集资料,我们按二种方法加以整理,一是书面整理,对各类资料, 分类装订成册, 并编写资料目录, 便于使用资料时查阅。二是电脑整理,编辑资料长编,分类保存。

对收集资料,要认真进行鉴别。由于资料来源广泛,出自不同时代的文献(档案、书藉、文件、报刊),出自不同身分的人物口碑(记忆和动机不同),难免出现差错。为防止资料虚假性,我们对资料要进行书证、人证、物证和逻辑推理,经过鉴别后资料才能入志,故镇志出版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好评。

(三)名镇亮点 详述记载

1.退思园 单独列卷

200111月,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同里古镇的骄傲,突出这一亮点,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镇志中单列《退思园》卷,较详细地记录退思园的历史沿革、保护与管理、园主(附:《任兰生年谱》)与设计者宅园及碑拓实录等。全园纵向改为横向布局,景观富于变化,主次分明,园内有园,空间布局巧妙,水面利用充分,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是江南水乡古典园林的典范。这一地方特色, 在其他镇志中是少有的.

2.文物古迹 建筑风貌

同里文物古迹、建筑风貌是古镇重要的地方特色。主要在《文物古迹》、《老宅》、《镇村建设》卷中详细记述。

文物古迹》卷详细记述了文化遗址、历史景点、古迹胜境、古庙寺院、古祠古墓、古街古宅、古桥古木,这一系列的古,组成了同里古镇的千年雅韵,展示了同里古镇的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魅力。至今,古镇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四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退思园、耕乐堂、丽则女学、思本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21, 一个小镇,有这么多文物保护单位,乃至在全国是属罕见

《老宅》卷记录了同里幽雅的居住环境成为官员退居、富贾置产、文人雅士集聚之地。详细记载同里至今保存完好的99座深宅大院的简况。还记载同里历代建筑水乡风貌,宋代诗人叶茵始建的“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其“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与水有关的水景。元代叶振宗的“水花园”,广数里,处在同里湖畔,中有“约鸥亭”、“小垂虹”等,池阁石梁,映带左右。明代任秀之的“湖村别业”,地处庞山湖畔,园中有“钓台”、“含香馆”、“玩月亭”诸胜。清代著名的退思园,被称为“贴水园”。 “罗星听雨”更是以水为特色,四周环水,被誉为“蓬莱仙境”。陈从周教授称“同里是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民宅中封火墙、石库门到处可见,这在其他镇志中也是没有的。

《镇村建设》记载:古镇布局依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人的住宅与水联系在一起,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深宅大院大多沿河而筑,有的人家搭建小阁于河上,备有吊桶取水吃用,水阁上亦可赏景乘凉。每户人家都有通往河中石阶,俗称“河桥”,备取水用水之用。

同里是水上天堂。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交错密如蛛网,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3%以上。水是同里的命脉,是同里赖以生存的源泉,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古镇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有桥梁49座。镇域100多公里的公路上有164座桥梁,其中屯溪大桥、南星湖大桥是至2005年吴江市范围内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两座桥梁。

古镇区平均不到10米就有一座河桥(700多座河桥)。同里的河桥(河埠)也是一种景观,它们像一座座石雕,给古镇增加了几分文静优雅的乡土气息。河桥的主要形式有平行于驳岸和垂直于驳岸两类。平行于驳岸线的有:“外双落水”河桥,即凸出驳岸两面可以使用;“内双落水”河桥,即凹进驳岸两面使用的;“外单落水”河桥;“内单落水”河桥;更有空灵小巧的“悬挑式”,即块条石直插驳岸,凌空架在河面上,人行其上如悬水面,真乃险中有趣,别有风情。垂直于驳岸的淌水河桥既有呈“八字式”的河桥,又有庄重古朴的“淌水”河桥,还有比较复杂的“内双落外淌水”河桥和“外双落内淌水”河桥。“淌水河桥”是大户人家所建,宽10米以上,河桥两边有两块淌石,且有石刻,很能体现主人的身份。

 3. 文人荟萃,著书丰富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育了代代精英;彬彬辈出的蔚蔚人才,支起了千年的文化古镇。千百年来孕育出众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主要有《人物》、《艺文》、《丛录》等卷记述,充分展示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物》卷共收录424人(按人物索引计算)。其中:人物传记20人、里人名贤253 人、流寓名贤1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5人、革命烈士15人等。据史料记载,自北宋至清末,同里先后出过状元1名,进士44名,举人96多名。南宋时有诗人叶茵;明代有《永乐大典》副总裁梁时,《园冶》作者、杰出的造园大师计成;清代有吴门书画坛一代宗师陆恢,军机大臣沈桂芬;近代有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著名国学大师金松岑,社会活动家王绍鏊、蓝公武,《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著名作家范烟桥,革命烈士、著名教授费巩等。当代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新德、沈善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90多名

艺文》卷记载宋元明有作者51人,著作100多部,清代作者124人,著作254部,民国时期作者19人,著作139部,解放后至19968月有65人著作212部。就内容说,经史子集四部俱有,就水平而论,有十余种被列入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为了能反映出同里的文化底蕴,增设《艺文》卷。这在镇志中也是少有的。

氏族》卷记述同里望族及家谱的简况, 同里望族有陈氏家族、金氏家族、任氏家族、范、叶、庞、王、顾氏等八大家族;同里家谱的有任氏、金氏、顾氏、叶氏、范氏、严氏六个家谱。所有这些资料,充分说明同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能体现同里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4.旅游胜地,名扬海外

醇正水乡,旧时江南,千年古镇,世界同里。《旅游》卷详细地记录同里的旅游景点、旅游活动、旅游文化、旅游管理、综合创建五个方面,这在其他镇志中也是少有的。

“旅游景点”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优势是其他水乡古镇所不能比拟的。供旅游观光的景点有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等,它们或宅园相衔、景致独特,或宅第深深、雕刻精致,是明清建筑中的精品;陈去病故居、计成故居、务本堂、珍珠塔景点群、松石悟园等,更是古镇文化的浓缩。

“旅游文化”主要记述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水乡丽人评选、围棋天元赛、建立影视摄制基地及媒体宣传等措施,加强旅游宣传,使同里更快地走向世界。

 “旅游管理”重点记述古镇的规划与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搞了三次总体规划、三次保护性控制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总体布局、环境改造、景点修复。

“综合创建”把创建国家级卫生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收录入志。

5.民间风俗 江南特色

《风俗》卷详细记载“岁时、生产和生活、礼仪习俗、方言”等同里特有的江南水乡风俗。风俗是指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以及禁忌等的总和,它涵括范围很广,包括食、衣、住、行、生育、婚嫁、丧葬、建房、方言、娱乐、宗教、岁时、艺术等等。卷中第三章礼仪习俗、第四章方言比较突出。

“礼仪习俗”下设婚嫁、生育、丧葬、建房等节,在收集中,分别召开“媒婆”、“道土”、“后人”等各种人员座谈会,对这些礼仪习俗进行广泛收集,增加了这方面大量内容。

“方言”下设“词汇、俚语、隐语、称谓”等节。“词汇”在民间收集基础上,还从《中国?同里宣卷集》(该集有50160余万字) 中的大量方言收录之中。“称谓”在言语交际中,是一个重要内容,故我们收录“称谓”入志。“称谓”较详记述了亲属称谓、直系、旁系、姻亲和社交称谓,阅读这些资料,使读者和外籍人士更能了解同里,融合同里

(四)认真修改 反复校对

    认真修改文稿,做到四个结合:个别与集中结合、领导与群众结合、内部(指编辑)与外部结合、下面与上面结合。在初审、复审、终审不同阶段,我们紧紧围绕四个结合,做到既听取镇内同志意见又要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并组织本镇老干部和知情者十人进行审稿,对文稿认真修改,尽可能使文稿达到完美。

反复校对,保证志稿质量,将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我们一般采取自校、互校及请当地专业人员校对等方法。

资料核对是对史实、人物、背景、时间、地点、引文等进行的再次复核,使之实实在在成为“信史”。

数据核对,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基础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涉及。有的下限(时间)不到位,有的缺资料开天窗。虽然大部分篇目已经完成分纂进入总纂,但数据问题仍是突出问题。

文字校对主要是对错别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版面格式等方面校对,尤其对义词、形近字等不能让其过关。义词使用时尽量统一,如 :“唯”、“惟”,统一用“唯”; “其他”与“其它”,统一用“其他”;“撤销”与“撤消”,统一用“撤销”等等。

竖横核对,做到“竖通”与“横通”。“竖通”要“事以归类、类为一志,依时记述、按类编修,领属得当、层次分明”;“横通”要把综述、大事记和正文结合起来看,同一事件,它的时间、名称等要素,在不同场合出现时,往往会对不上号,导致出现的“硬伤”;卷与卷或章与章之间的历史事物、转折年份、相关数据等要互为一致。

校对工作要确立以我为主的态度。要不厌其烦、不辞其劳地重视校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数据,认真负责,气定神静,做到万无一失。

另外,对编辑层次、以时为序、详略适当、文体文风、无题小述、数字运用、标点符号、计量单位、表格制作、引文注释等,要按照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法令、法规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结合修志实践进行,这里不作展开。

二、体会:

(一)选用人材 编志关键

要编好一部镇志,选好人材是编纂的关键。要有一支热爱修志事业、熟悉本地区或本卷情况,具有知识面广和文史功底,有文字表达及写作能力的编纂队伍。要带好这支队伍,主编自己必须以身作则、言教身教。

 1.虚心学习、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编志工作的需要。学习是指“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三个方面。

向书本学,要善于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从书中得到知识,得到信息,主要学习编志的政策法规、业务规范和从电脑上搜索编志的有关知识。

向他人学,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吸取别人的成功做法,取他人之长,创自己之新。在编志起步时,我们走访苏州大市范围内名镇,学习他们编志经验。编志过程中,一般采取上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带着问题有目的进行请教。在镇志再版修改过程中,向同仁和知情人请教,甚至请他们撰写部分节目内容。如:《退思园?碑拓》请刘延华、吴企明、凌在纯撰稿;《氏族?杨氏家族》请沈昌华撰稿。

向实践学,实践是“无形书”,比任何一本纸质书、网络书都难读,可以读一生一世。我们在编志中学电脑打字,学上网查找资料,学文字图片扫描,在实践中拓宽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智慧,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以提高我们实际工作能力。

2.敬业爱岗、任劳任怨

敬业爱岗是职业道德核心,是社会道德最基本的规范,是对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即农民要种好田、工人要做好工、教师要教好书、干部要当好官, 为人民服务。

敬业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只有敬业,才能对事业有激情,才能对工作持之以恒,向着目标奋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在岗位上勤勤恳恳、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爱岗热爱本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当然,并不要求人终身只能干一行,爱一行。) 爱岗担负起自己的岗位的职责,对自己岗位勤奋有加。爱岗敬业是平凡的奉献精神,它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且应该具备的;爱岗是具有奉献精神,因为奉献出自平凡,没有平凡的爱岗,就没有伟大的奉献精神,因此“奉献”两字,融入了平凡的编志过程中去。

我们编纂《同里镇志》(首版本、修订本)过程中,数度春夏秋冬,任劳任怨、不辞辛苦,默默无闻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收集资料,不怕酷暑炎热、严寒地冻,坚持数年如日。如:桥梁,古镇区49座桥梁、镇域公路上164座桥梁,对桥长度、宽度、矢高等相关数据,进行现场测量;住宅,古镇区99处深宅大院房屋结构、建筑特点反复到现场察看,并绘成房屋平面图;名木古树, 2003年统计有139棵。对每棵树的胸径度、树龄等数据至少3次以上到现场测量校对;对街道、里弄、河桥(河埠)……。

又如:特奏名状元魏汝贤史实考,我们查阅苏州府志 宋《吴郡志》等旧志,查阅《纵览吴江》中十部吴江县旧志,走访了昆山等地有关人员,对魏汝贤及祖辈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再如:为方便读者,我们不厌其烦,编制了索引(人物、事物等)。

3.以身作则,言教身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已必须首先做到。在编志紧张阶段,不管春夏秋冬,除了每天上午7:30之前到办公室之外,基本上做到三个不分:不分工作日与节假日,不分上班与下班,不分办公室与家里。总之,一心扑在工作上,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搞好编志工作。

我曾二度患上癌症,特别是第二次患上癌症,200639日进行第二次手术治疗,担心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故在治疗过程中,我从不间断《镇志》编写工作,在手术后半个月(住院期间),就考虑镇志编写,六次化疗出院后,坚持每天到编志办公室工作。由于一心想编志,把自已生命融入到编志中,以事业当作生命,转移了对病情的注意力,把自已生命和从事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

()团结协作、同心合力是编纂成功的保证。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协作,同心合力。是编纂队伍不可缺少精髓。团队精神力量无处不在,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 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创造奇迹。志稿形成过程,记录了全体修志人员一度度春夏秋冬的团结奋进的足迹。

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目确定后,进行内部分工,根据各人工作经历和知识结构,对各卷任务落实到每个修志人员。每人按照承担任务,对本卷要列出章节目、提出采集资料方案,然后从收集资料、编写初稿、各阶段修改、本卷校对、一手到底,最后归入总纂统稿。

定期交流,取长补短。从编志开始,对编纂人员要求他们要有敬业爱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在编志过程中定期(一般每月一次)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以解决在编写过程中碰到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编纂工作得到顺利进行。

(三)领导重视 编志根本

要编好《镇志》,工程浩大,领导重视是根本,离开了领导的支持,任何工作一事无成。领导重视主要二个方面,当地党政领导,上级业务领导,具体做到三点:

编志之事列入议程。党政领导在编志之始,对修志工作做到“一纳入、五到位”,即将修志工作纳入工作计划,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和工作条件到位。同时,召开会议,宣传发动。因为修志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需广泛发动群众提供资料,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户和帮助;借助社会力量征集资料,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共同协助开展修志。

定期汇报,争取支持。我们对编志情况、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以求领导支持,因此镇党委和政府对编写镇志始终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有计划地稳定开展和推进编志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始终关心镇志编纂的全过程,为编纂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需要领导拍扳的问题,必须先提出意见,然后由领导审定,镇长始终关心镇志的编写工作并自始至终参加《同里镇志》的评审会。分管领导多次与编写人员商榷问题。这些都使我们编写人员十分感动。

业务领导,精心指导。我们在首版镇志编写初稿至评审阶段,得到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吴江区地方志编纂科科长朱建明等领导的具体帮助,他们基本上做到每月一次来同里听取意见,对每卷都提出了修改意见,在镇志的框架结构、资料运用、文字规范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在《同里镇志》(再版本)修改阶段,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吴江区地方志编纂科科长顾晓红等领导对评审和验收稿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进行精心指导。

《同里镇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同里的“百科全书”,详尽地反映了同里历史和人文景观。是认识同里、了解同里的大型资料库,是研究同里、发展同里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同里镇志》出版后,已经有了可观的读志用志人,从领导干部到同里普通百姓,从有关单位到吴江市民,从专家、业务人员到同里籍的外地工作者,从教师到学生都有人在阅读和使用《同里镇志》。在使用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益和成果。

编纂志书是一门科学,虽多次易稿,但《同里镇志》涉及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编辑人员水平有限、知识浅薄,资料不足,书中尚有失误、漏记等错误之处,敬请各级领导、方志专家、修志同仁、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谅解并不吝指正。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