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指南 >> 方志编纂 >> 学术论文 >> 信息化时代中的方志文化传播和利用初探

信息化时代中的方志文化传播和利用初探

2014/11/19 9:29:00    作者:  平望镇志办公室 黄酉林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618




【内容提要】在信息化时代中,以信息化手段扩大方志文化传播,开发利用地方志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地情信息服务,是地方志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囊括了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物产资源,政治经济,名胜古迹,重大事件等各个方面,是一种地情书,国情书,是地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宝库。实践证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方志在为领导机构科学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多年修志成果所形成的丰富地情资源,如何迅速开发利用,拓展用志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是我们方志界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信息化社会时代中,以信息化手段扩大方志文化传播,开发利用地方志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地情信息服务,是地方志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就信息化时代中的方志文化传播和利用进行初步探索。

一.   信息化时代的地方志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兴未艾,数字化,网络

化对地方志带来革命性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的变革。以前地方志靠的是“库房加书本”、“书柜加资料”,这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信息化时代的地方志是“网站加微机”、“硬件加软件”的“网上地方志资料库”。以前地方志以文字、表格、地图、图片等为表达方式。信息化后,又增加了声音和影像形式,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增加了音像表达方式的地方志,表达会更生动,记述会更贴近事实,可读性也会大大增强。比如《同里镇志》《芦墟镇志》在发行纸质版本的同时,还发行了电子版本,电子版中加进了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2规模上的变革。诚然现在的地方志规模都很大,动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字,但是与其收录范围相比,仍然是九牛一毛。初步筛选的材料最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会被采用。也就是说,很多珍贵的资料限于地方志书的规模,不得不被舍弃。材料的精简有其好处,在只能以纸质为载体的时代,这种取舍也是必要的。但是,因为精简,有的事情不能入选,有的事情不能详写,这让后人看志书的时候会误解、歪解、曲解甚至不解历史。有的事情前因后果不能交代清楚,容易让人断章取义,不能了解历史真相。这也有违地方志记录历史的责任。

      地方志信息化,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束缚。即使规模由100万字扩充到1000万字,在存储、传播中也不会引起更多的不方便。由于数字索引的应用,读者寻找所需要部分也不会多浪费时间。

      3检索的变革。传统志书通常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属于二维检索。对于纸质载体,这种方式无疑是最优的检索。但是在数字技术时代,检索可以扩大到三维或更多维。其应用类似于网站的搜索引擎,把需要找的几个要素层层搜索,层层筛选,能够很快找到最想要的材料。

变革后的地方志,对历史的记述将更加充分翔实,形式更加规范标准多样,并有方便快速准确的方法进行索引搜索,能更好更全面地为领导决策服务,资政功能增强。

二.信息化时代中的方志文化传播

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从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每一次传播的技术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借助传播技术革命,方志文化的传播渠道从个人传播到大众传播,再随着大众传播自身的不断分化,面向特定人群进行小众传播和个人传播,传播渠道进一步细分,而网络的出现从外部更加强了这一分化与裂变。个人、小众,大众三种渠道的并存、革新与发展,为方志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个人传播

个人传播也可以称为人际传播,它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是人类社会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是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所在。人际传播强调方法灵活,双向互动,反馈及时,可以根据传播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传播,传播信息意义更丰富和复杂。

古代受到传播技术和制度的局限,方志文化的最初传播以个人传播渠道为主,以口头、文字等方式,在修志者之间、修志者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官员之间进行交流。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在个人之间可以调动语言媒介(当面交谈、电话、电报)、文字媒介(信件、手机短信)、互联网络媒介(如电子邮件、BBSQQMSN等)来进行方志文化的传播。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播的分化,为个人传播方志文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如吴江区各个局和乡镇都在编写方志,编志人员经常要联系,交流,询问编志中的相关问题 ,而他们往往通过电子邮件 进行联系,快速而明了。

(二)小众传播

小众传播相对于大众传播而言,范围要小,对象要少。在较长的历史时段里,由于大众文化水平和传播技术的限制,方志文化仍然局限于精英文化阶层。随着雕板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为志书的刊行创造了条件,扩大了地方志的传播范围,方志文化进入了小众传播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方志和文史类专业报刊,为小众传播提供了便利。《江苏地方志》、《苏州地方志》、《吴江方志简报》等各级地方志刊物,借助于财政拨款的支持和少量的广告收费,针对地方志专业人士及其爱好者,进行定向的小范围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博客乃至播客创造了新的话语模式,为小众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方志文化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通过传播主体或者外部“舆论领袖”创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志博客,可以迅速扩大方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三)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具有制度化、批量生产、面向社会大众、单向性强等特点,以大众化报刊出现为标志,电报、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进一步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发展和分化。在大众文化时代,地方志这种小众文化如何捍卫和扩展自己的领域,防止孤芳自赏,建立公众方志学,成为当今方志界的重要任务。一是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及时传播方志文化信息,普及方志文化,使之成为公众日常生活话语的一部分,让公众成为方志文化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例如吴江区曾在吴江电视台开办“吴江闲话”专栏节目,壮大吴江方志文化传播的声势和规模。二是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创办面向大众的地情信息网站。因为大众传媒在发布时间、发布方式、发布次数以及信息取舍上总会有自己独立的策略,未必能够完全实现地方志的传播意图。而地方志机构通过创建自己的宽带多媒体网站,利用文字、图片、声像以及博客、QQ群、BBS、论坛等多种形式将方志文化相关信息做到网页上,强化其互动功能,使地方志的文化理念、最新动态、地方志书、综合年鉴等信息资源充分传播。如吴江档案局在网上开设《吴江通》,设置“域内史探” “区况概览”,“地情e库”,“水乡畅游”等专栏,系统深入地传播了吴江区的地情信息资源。吴江社区教育学院开设“吴江市民学习在线”,设置“吴江文化”专栏,全面生动具体地介绍吴江的地情和人文景观,同时还多次在网上举办地方志有奖问答活动,使方志文化能够传播到社会的底层

三.    信息化时代中的方志文化的利用

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开发的目的也在于利用。方志资源是人类创造历史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记述,对于当今如何尊重历史,尊重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方志是经济建设的参考凭藉。志书中荟萃了大量的地情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发展地方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志书的作用,纷纷到志书中淘金,不仅促进各地特色经济发展,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吴江同里古镇曾是一个偏僻落后的水乡,改革开放以来,同里镇的干部群众从《同里镇志》中获得了同里古建筑多的线索,积极开发利用,使同里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样,震泽,黎里古镇,也从镇志中开发“师俭堂”和“柳亚子故居”等历史资源,使这两个千年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而盛泽镇依靠挖掘丝绸文化,从“日出万片,衣被天下”的“绸都”建设成中国“丝绸名镇”和中国“纺织名镇”,盛泽的“东方丝绸市场”成为中国纺织第一市场,年销售量年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吴江和苏州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是为文化建设服务,方志是文化建设的资料宝库。地方志首先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和第一手资料,地方志是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数据库。地方志的艺文志中荟萃了大量的诗词文赋,荟而萃之,可编辑旅游诗词集、风物诗词集,在为发展地方旅游事业服务的同时,更可以研究一地之文风。例如古镇平望历来人文荟萃,唐宋元明清期间,曾诞生140多位书画家和诗人作家。目前,平望镇上的民间文艺家陈志强,根据各地地方志的资料,创作了《水乡名镇》《水乡名镇名园名宅》《鲈乡风情》《吴江胜迹》《吴风越韵》《平望》《吴风越韵满鲈乡》等20部地情著作,成为吴江地域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另外,一些方志中所收录的诗词又为诗词辑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第三,地方志是文学艺术创作用之不竭的源泉。利用地方志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自古有之,仅以吴江为例,就群体创作而言,自南朝,特别是唐代以后,数不清的诗文,都将方志的有关记载作为创作素材,甚至将方志文字直接融入作品之中。就个体作家而言,历史上许多卓有成效的文学家从地方志吸取营养,通过对地方志的研读,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当代大诗人柳亚子,写出了大量与地方人文历史有关的诗篇,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历史内涵,就不可能写得深刻,而只能流于肤浅。由于地方志中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地情资料,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鲜为人知的地方史料,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促进文学艺术创作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感染力,所以不少乡土作家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力辟读志用志蹊径,创作了富有诗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芦墟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就具有独特的芦墟风土民情。

三是为社会建设服务,方志是社会建设的珍贵史料。首先,地方志中保存了大量的社会史、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志书可以为研究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民族学和宗教等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地方志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无论历史与现实,方志都与爱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吴江的革命烈士张迎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等杰出人物成为吴江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爱国主义是方志的优良传统。具体地说,方志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它具有炽热的桑梓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确的疆土意识,鲜明的憎爱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方志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地方志是研究社会建设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四是为生态建设服务,方志是生态建设的可靠记录。地方志中有关一地自然历史之递嬗、水旱灾害形成、气候物候变化、山川变迁、风沙消长等方面的记录,为我们进一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提供了系统、翔实、完整的生态建设史料。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地方志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人为本,积极推动方志文化传播,培养公众的方志文化意识,依法确保必要的专项经费和技术力量,提升方志文化的传播能力,不断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力,发挥地方志的作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