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吴江史志档案》 >> 2014年第5期

2014年第5期

2014/11/14 14:11:00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672

  吴江档案

2014年第5期(总第101期)

吴江档案局    吴江档案学会  编印

信息动态


省档案局来吴江调研筛选档案精品

1010日,省档案局征集接收处处长林越陵率省档案局《江苏档案精品展》筹备组一行4人,前来吴江档案局(馆)调研吴江特色文化档案精品,并对吴江特色档案给予了高度评价。

  区档案局局长沈卫新向筹备组介绍了吴江馆藏特色档案,陪同现场品鉴陈云手迹档案,清代、民国地契档案,两江总督请假奏折等珍贵档案,并陪同参观了吴江区档案局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筹备组对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十二年土地契约及40多卷清代、民国期间方录、医案档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全国档案系统内都是比较少见的,很有价值。(徐剑) 

 

 夯实基础造典型 以点带面促发展

917日,受吴江汾湖高级中学的申请,受苏州市档案局委托,由吴江区档案局组织的省档案工作星级规范测评组一行人对该校档案工作争创省二星级规范进行了前期的审查和指导。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管理完整、系统、准确和有效利用,汾湖高级中学于2014年初就明确档案工作争创江苏省二星级规范的目标,并列入了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在区档案局的指导下,该校健全了各项档案制度,完善了档案管理体系,开发了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管理的软硬件水平都得到明显提升。经过听取汇报和实地检查后,测评组一致认为,该校的档案基础比较扎实,后期的档案延续工作较好,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较高,同时借60周年校庆之际还建有内容丰富的档案陈列室,升级的前期准备已经到位,不日将会同区教育局进行最终的测评。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测评组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希望汾湖高级中学能够针对相应的环节加以改进,同时继续加大各门类载体档案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力度,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力争打造成汾湖地区学校档案工作的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吴江档案事业的新发展。(潘莉)

 

吴江区第二届档案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揭晓

1020日,由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市档案学会组织的全区第二届档案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结束。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40余篇,经过对报送论文认真评审,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本次评选活动自今年2月底开始,举办目的是为了丰富档案文化,展示全区档案工作者参与全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全区档案工作。活动开展中,全区广大档案工作者立足档案工作实践,围绕档案馆(室)建设、业务档案建设、民生档案利用、家庭档案普及等专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经过评委认真评审,选出12篇优秀论文,予以表彰。

附:获奖论文名单

一等奖:

宋莹《基层检察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凌晖  沈荣明  王亚辛《论吴江日报全文数据库对档案工作的特殊作用》

二等奖:

徐跃英  韩英《浅谈土地登记档案的管理》

王颖《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陆宇峰《浅析水利档案信息化》

严红根《试论税务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三等奖:

钮新妹农村初中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刍议》

王雪飞《以解决问题为重点  积极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有序化发展》

徐芝《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研究》

沈冠梅《浅谈家庭档案的普及与作用》

钱蕾蕾《家庭档案与和谐家庭》

黄利娟《档案与生活》

                                                      (王来刚)

 

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陆续发放

925日,171张由江苏省档案局和江苏省人事厅统一制发的《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抵达吴江,这意味着由吴江区档案局举办的第十二期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后续工作圆满完成。

为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档案法律意识,推动全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7月底8月初区档案局举办了为期五天的第十二期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班,来自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社区、行政村的171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经考试测评,全部合格,颁予证书。

此次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档案馆室工作基础》、《档案学理论基础》、《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基础》、《档案法律知识基础》、《PDE档案管理系统应用》等五门专业课程,并特邀苏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陈兴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李卓卓博士进行了专题讲座。各位老师具有丰富的档案理论功底与实际工作经验,在档案理论、档案法规、软件应用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重点指导。除传授档案上岗必备的基础知识外,培训班还新增了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各门类档案的整理方法,大大提升了学员们的业务操作技能。

此外,据江苏省档案局《关于组织开展档案员远程教育培训的通知》精神,区档案局从明年起将不再组织开展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需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档案人员要利用“江苏省档案人员远程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考试,考试通过后申请打印《江苏省档案人员上岗培训合格证书》,并适时申领《江苏省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潘莉)

 

陈去病档案再添新元素

近日,吴江区档案馆征集到一套陈去病编纂的《松陵文集三编》。

陈去病是吴江同里镇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1909年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创建南社,用文字鼓吹革命。同时,陈去病也一生潜心乡邦文献研究,16岁读邑人凌退修的《松陵文录》,便起了《松陵文集》编纂之意,后网罗乡邦文献,于1899年开始编撰《松陵文集》,分为初编、二编和三编三部分。此次征集到的《松陵文集三编》共五十五卷,十一本,为线装铅印本,是陈去病对晚明文献的记录、整理的主要成果之一,实现了“存一方掌故”“续吴江乃至江南风雅传统”的作用。

在这套书之前,吴江档案馆藏有陈去病的《笠泽词徵》,此次《松陵文集三编》的入馆不仅丰富了陈去病的个人馆藏档案,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也有积极作用。(张园)

                                           

方志工作


《吴江市民政志》出版发行

20149月初,《吴江市民政志》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吴江第一部正式出版发行的民政志。

吴江市民政志》从20097月开始,在吴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由吴江市民政局组织编纂。《吴江市民政志》上限不限,下限至2010年,全志分行政区划、基层政权建设、救济 扶贫、慈善事业 社会福利、优抚 安置、婚姻登记 收养登记、殡葬事业、地名管理  勘界、民间组织登记管理、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民政行政机构、政党与社会团体、荣誉录、丛录共15章约40万字。

这部志书展现了吴江在基层政权建设、双拥优抚、救济扶贫、社会福利、社会事务、老龄工作等方面,认真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书内容丰富,装帧精美,既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吴江民政事业发展奉献出翔实资料,又为总结经验、鉴往知来、谱写吴江民政事业新篇章提供有益的启示。(顾晓红)

 

黎里镇志》出版发行

201410月下旬,《黎里镇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黎里镇志》从20076月开始,在吴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由汾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纂。由于首轮修志中编纂的黎里镇志(1991年版)存在覆盖面不广、部分重要史实遗漏和部分史实过于简单等问题,这次《黎里镇志》的续修采取了“上限追溯事物发端,对前志补漏、纠误,重点记述1989年至200610月的史实。北厍记述起始时间为200312月并入黎里镇”这样一种有所创新的编纂模式,这既不等于重修一部志书,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续修志书。全志设地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市镇 农村、老街、镇村建设、工业、农业商业、财税 金融、交通 邮电、政党 社团、政务 民政、政法 军事、教育、文化 科技、卫生 体育、人物、社会1886章,计110万字。

该志全面、客观地记述了黎里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努力反映了黎里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充分展示了黎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黎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与指南。全志内容丰富多彩,装帧精美。甄选珍贵的历史和现代照片两百余幅,并精编照片图注,深化了正文记述;增选篇后附录,提高了存史价值;增设老街专门卷章,突出了地方色彩。(顾晓红)

                                         

吴江区第七届地方志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结果揭晓

1015日,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参加全区第七届地方志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评比,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和优秀奖若干名。

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陈金坤的《续编<盛泽镇志>“工业卷”的思考》和震泽镇地方志办公室薛治华《关于图照入志的思考》2篇论文荣获一等奖,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朱廷忠的《试论吴江方志与吴江旅游业的关系——学习“以档资政”后的体会》、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柏引新的《浅谈地方志时代特点的体现》、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吴培良的《方志人员自身素质提升及其途径》3篇论文荣获二等奖,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朱振林的《浅谈大事记编纂的注意点》、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屠振雷的《择善而从  精修细改》、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陈载的《浅谈志稿中地方特色的体现》、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徐溎的《要让古籍史料充实档案资料》、《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志 》编志办王胜元的《宣传方志是利用方志之本》、桃源镇地方志办公室汪家雄的《略谈对修志资料收集、整理、鉴别和使用的实践与思考》6篇论文荣获三等奖,其余11篇论文荣获优秀奖。

本次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二十余篇,大部分文章都是地方志工作者在修志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吴江区方志办每年举办论文活动,目的是改变“只编不思、思而不深”的问题,进一步营造地方志基础理论研究的良好氛围。从事修志工作,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两者兼顾,方志工作者,既是实际工作者,又是理论工作者。这样的工作性质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具体工作的同时,应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实际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我们方志工作者只有加强地方志基础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好二轮修志工作、加快地方志文化事业发展。(顾晓红)

 

《吴江市科学技术志》顺利通过评审

925日,由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吴江市科学技术志》评审会在松陵镇江兴西路607号吴江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楼大会议室召开。区档案局局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卫新,吴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社科联主席何斌华,区科技局副局长俞瑞雪、缪效宁,区科协副主席钟海涛,编纂委会会成员、全体编纂人员、志稿评审人员2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档案局副主任科员于振华主持。

会上,吴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社科联主席何斌华,区科技局副局长缪效宁,区科协副主席钟海涛分别进行讲话。他们都表示,《吴江市科学技术志》是区科技局、区科协、区社科联三家单位联合编纂的一部专业志,共16章约53万字,这部送审稿用大量的文字、图表和照片详实记录了吴江地方科技事业发展变化的地情书,可为吴江创造科技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提供有益的借鉴。他们真诚地请求各位领导、专家为《吴江市科学技术志》在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等方面多提宝贵意见,为志稿的后续修改和完善提供智力支持,力争使《吴江市科学技术志》成为一部良志。执行主编陈凤贤介绍了成稿经过和体会。

沈卫新对评审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和感谢,提出一部志书能够顺利进入评审程序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编纂人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良好的档案基础这三个方面,并对图照、序、大事记、正文、丛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区科技局、区科协、区社科联上下形成一种共识,积极参与,多收录一些第一手资料,联手做好这项文化抢救性活动,凸显人文精神,增加志书的文化含量。

顾晓红、余维荣、沈昌华、陈载、李流芳、黄思萱、黄晓倩、赵玲8位评审人员按照分工对志稿进行点评。大家普遍认为《吴江市科学技术志》(送审稿)观点鲜明,资料丰富,结构比较科学,行文比较规范,可以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是一部质量良好的送审稿。同时也对志稿的篇目、内容、资料、体裁、记述等提出了比较客观中肯的评审意见和建议。

于振华进行会议小结。他对下一阶段的修改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认真梳理评审会上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明确修改重点,择善而从;二是明确分工、责任、时间,并且希望区科技局、区科协、区社科联要补充力量,按照时间节点落实,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三是修改完要让单位的一些离退休同志、各科室人员审读把关;四是修改完毕要交给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验收。会议结束前,缪效宁对评审人员的敬业、真诚表示感谢,表示下一步要运用好各位评审人员的评审意见,做好吸收、核实、修改、补充工作,尽快出版一部满意的志书!(顾晓红)

                                            

《吴江检察志》顺利通过评审

20141022日,由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吴江检察志》评审会在吴江区人民检察院430会议室召开。区档案局局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卫新,吴江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朱文瑞,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沈林通,编纂委会会成员、全体编纂人员、志稿评审人员21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档案局副主任科员于振华主持。

会上,朱文瑞致辞。他说,《吴江检察志》这部送审稿共123818万多字,用大量的文字、图表和照片详实记录了吴江检察事业发展变化的地情书,可为吴江创造检察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提供有益的借鉴。他真诚地请求各位领导、专家为《吴江检察志》在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等方面多提宝贵意见,为志稿的后续修改和完善提供智力支持,力争使《吴江检察志》成为一部良志。执行主编浦德琪介绍了成稿经过和体会。

沈卫新对评审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和感谢,提出一部志书能够顺利进入评审程序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编纂人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良好的档案基础这三个方面,并对图照、大事记、篇目、正文中人物、丛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区检察院上下形成一种共识,积极参与,多收录一些第一手资料,做好拾遗补缺工作,让志书凸显人文精神。

顾晓红、张云华、沈昌华、肖耀华、黄晓倩、赵玲、吕素菁7位评审人员按照分工对志稿进行点评。大家普遍认为《吴江检察志》(送审稿)观点鲜明,资料丰富,结构比较科学,行文比较规范,可以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是一部质量良好的送审稿。同时也对志稿的篇目、内容、资料、体裁、记述等提出了比较客观中肯的评审意见和建议。

于振华进行会议小结。他对下一阶段的修改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认真梳理评审会上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明确修改重点,择善而从;二是明确分工、责任、时间,并且希望区人民检察院要补充力量,按照时间节点落实,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三是修改完要让本单位的一些离退休同志、各科室人员审读把关;四是修改完毕要交给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验收。会议结束前,沈林通对评审人员的敬业、真诚表示感谢,表示要继续发扬埋头苦干、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各部门要继续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编纂人员要精益求精,在认真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打造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检察志。(顾晓红)

 

区方志办赴盛泽调研志书编纂

1014日,吴江区档案局局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卫新率地方志编纂科工作人员到盛泽镇指导《盛泽镇志》、《坛丘镇志》的编纂工作。

沈卫新对《盛泽镇志》的总体框架进行具体指导,提出《盛泽镇志》将“东方丝绸市场”升格为卷,要增加《盛泽镇志》的文化内涵,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建议。地方志编纂科科长顾晓红对编写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现场对部分稿件进行修改,并详细说明了《坛丘镇志》终审前的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坛丘镇志》执行主编钱琴珠提出在志书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表示要加紧修改,力争今年年底通过评审。《盛泽镇志》主编吴培良介绍了《盛泽镇志》的编纂进展情况,并打算明年上半年拿出初稿通过复审。盛泽镇党政办副主任林小林对志书提出了时间、质量上的具体编纂要求,并表示会在物力、人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志书的编写。(黄晓倩)                                      

领导论坛


杨冬权在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

2014918

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今天召开了。我代表国家档案局向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创新”。这是个很好的主题。因为我们的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创新;同样,我们的档案事业要发展,各项工作要进步,也必须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档案工作大精彩;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档案事业大格局。

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2010年,我在总结“十一五”时期全国档案工作时,曾总结了“八个前所未有”,其中共包括了30多项创新。“十二五”以来,这种创新势头依然不减,从而把我国档案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比如,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就是我国档案工作创新的一个产物。因为在2008年之前,我们国家是没有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的。2007年初,中国档案学会的同志向我说起这个初步想法,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看到这是中国档案学会和整个学会工作乃至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和工作亮点,它不仅会大大拓宽中国档案学会的工作范围,为学会工作开辟光明的前景,而且将扩大全国档案工作者的交流,活跃全国档案界的空气,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而当即要求他们大胆筹备开这个会,并要求他们把这个会逐渐办成中国档案界的一个品牌、以至驰名国际档案界的知名品牌。2008年首次召开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以来,每次开会,我都以一定的形式参加,并对会议寄予厚望。经过学会同志的几年努力,这个会的主题和开法不断创新,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来,今年我曾要求学会的同志能邀请一些外国档案工作者参加这次会议,但结果由于各种原因而没能实现这一新的突破。我希望下届年会能够实现这个突破,把年会朝国际性方向迈进一步。今后,随着其他新的创新与突破的不断增加,中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一定会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中外档案工作者共同进行学术交流的大平台。

其实,中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仅仅是这些年我国档案工作许多创新案例中的一个而已,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就说今年大家感同身受的一件事吧!今年,我国档案工作者可能同全国人民一起,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对档案的连续宣传、集中宣传,看到了档案在宣传大舞台上唱了“主角”、成了“名角”,感受到了外国媒体称之为“用档案直播历史”的宣传形式的巨大冲击力和广泛影响力,感受到了舆论界从未有过的一股“档案热”或“档案旋风”。因为从今年73日起,全国各大主流媒体每天推出一集档案部门用档案制作的视频,公布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行自供。而且这些内容,还通过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布,通过各种外国文字或语言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对外国传播,使这股“档案旋风”不仅刮遍全国,而且刮向世界,波及全球。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多家电视台、700多家报纸、1200多家网络媒体对这些档案进行了报道或评论。而这次大规模的档案宣传,仅仅来源于我们对宣传形式的一次“翻新”。

还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我们就把新中国公开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笔供全文影印出版过。但那次出版影响很小,总共印了2000套,销了几年,一共才销出不到一半,以致到今天还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出版过这本书。今年,为了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用档案这一重要历史凭证,来反击日本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否认日本侵略罪行的右翼势力的言论,我们策划用新的形式,重新公布日本侵华战犯的笔供,那就是:用当下最新颖、最流行的大众传播形式——网络视频的形式重新公布,而且用“网络连播”的形式,每天公布一集,每集公布一个战犯的笔供,包括他的日文笔供及其中文译文。45个战犯,用45天连续公布完。另外,为了帮助受众快速了解主要内容,适应当前“快阅读”时代的快读需求,并扩大国际影响,我们又对每份笔供作了提要,把笔供中最重要的罪行摘录出来,形成几百字到千把字的中文提要,并把提要翻译成英文,放在笔供全文的前边,作为阅读提示。这次重新公布,比2005年那次公布有4点“翻新”:一是公布形式由纸媒变为电媒。也就是把过去的纸质影印出版改变为今天的电子扫描并制成网络视频后在互联网上公布。二是把45个战犯的笔供一起公布变为每天公布1个。也就是由过去的集中公布改为现在的分批公布、连续公布。三是增加了提要。因为战犯笔供就如流水账,不但篇幅比较冗长,而且重点也不突出,好多重大罪行淹没在冗长平淡的叙述中,如果不加提要,则一般人不但难以看出重点,而且也不愿去看。四是增加了提要的英文翻译。这使不少懂英文的外国受众也可了解档案内容,接受档案中的事实。现在看来,没有这4点“翻新”,这次档案宣传的效果绝不会有这么好。

档案宣传形式的这种“翻新”,受到了海外媒体的广泛称赞。美国《侨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此次公布的日本战犯供词,独特之处还在于,将历史证据与传播新技术结合。资料上网不仅有利于学者利用档案开展研究,也大大方便了海外人士阅读。每天公布一名战犯笔供,分45天完成的方式近乎‘网络连载’,足以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读者对信息逐步消化。能公开的笔供,除了日文原文,还有部分供词的中英译文,长期以来被教科书洗脑的日本人,看看所谓的‘英雄’,到底是怎样的面目。”我最近看到816日出版的一期香港刊物《广角镜》,它在只有一页的“一语惊人”栏目中,竟然引用了两条外国人对我们公布日本战犯笔供一事的评论。一条是外国网络的评论:“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趋势,中国正在做着最深切的准备。”该刊针对这句评论解释道:“中国开始连续公布日本战犯罄竹难书的战争罪行——这不啻战斗檄文。”另一条评论引用的是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基斯塔诺夫的话:中国公布日本战犯供词“对全世界认清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严重罪行尤为必要”。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在说上述这件事时,没有用创新一词,而只是用了“翻新”一词。“翻新”总体上属于创新的范围,但只是局部的创新、枝节的创新,而不是全面的创新、根本的创新,属于半创新或小创新。我说它是“翻新”,不仅因为战犯笔供内容这次不是首次公布,而且因为运用网络视频公布档案这种形式,这次也不是首次运用。

我国档案界首次运用网络视频的形式公布档案这一创新,开始于2008年。那是拉萨“3·14”事件发生后,我受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网站上发一视频宣传西藏自古是中国一部分收到良好效果而引发的创意。我们汇集有关档案,连续制作了5个专题视频,证明西藏从元代起就由中国管辖,西藏历代达赖喇嘛都是由中央政府册封的。这一创意得到中央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视频在国家档案局网站首发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大中央报纸以及国内外100多家英文网站和300多家中文网站都进行转发。档案宣传第一次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出现,并第一次如此受到国内外各种宣传媒体的集中关注。这种档案宣传形式的创新,带给档案工作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

从那以后,我们又对档案网络宣传形式不断“翻新”,从2008年的不固定、不持续地推出几集,到2009年、2010年每年固定每周推出一集、全年持续推出52集;再到从2013年起推出固定栏目《档案天天看》,全年365天,每天推出一集、公布一件档案;又到今年,除了全年每天推出一集、公布一件档案外,又根据新的形势、新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另外再推出一集其他专题的档案。今年我们国家档案局网站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从11日起在《档案天天看》栏目推出365集专题网络视频《邓小平档案》,每天推出一件邓小平档案,将一直持续到年底;为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7周年,从73日起,又推出45集专题网络视频《日本侵华战犯的罪行自供》,一天一集,到816日结束;为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从815日起,又接着推出24集专题网络视频《伟大胜利——中国受降档案》,一天一集,到98日结束;又从825日起,接着再推出30集专题网络视频《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一天一集,将持续到923日结束。8月新推出的有关中国抗战的这两个视频,也像7月公布日本战犯的视频一样,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报道。这样,从73日到923日这80多天的时间里,国家的通讯社,国家的电台、电视台、报纸,全国各大主要媒体以及国内外各大知名网站,天天报道档案视频的内容提要或说明,天天发出档案部门的声音,这是让我们档案人内心何等地自豪、脸上何等地有光呀!这次档案宣传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都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各国历史上少有的。我看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从74日起到现在,每天都有一篇或两篇本人参加撰写的档案视频内容提要或说明。我的很多同事都告诉我,他们下班回家,家里的老人、孩子会谈论这件事;他们到外地出差,外地的见面者也谈论这件事。我的很多朋友、熟人,虽然不是档案工作者,但见面也总主动同我谈论这件事。作为档案人,我们正亲身经历着、亲自感受着档案工作创新所带来的这些深刻影响和巨大变化,也正充分享受着档案工作创新为我们带来的这些荣光和自豪。可以说,我们今天档案工作的许多重大发展、巨大成绩,都是拜创新之所赐!

说到创新,我不得不再说一件我前不久亲身见证的一件事。825日,我见证了京津冀三省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这是我国地方档案事业发展的又一创新性举措,它把各地档案工作由过去的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变成了每年共同举办展览、共同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共同为利用者提供档案、进行跨馆出证等方面实质性的合作,将促进全国档案事业新的发展。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还会列举更多今年我到各地所看到的其他各种档案工作中的创新点、创新故事、创新案例。好在在接下来的大会报告和各个分会场的学术研讨中,各位报告人还会讲述更多我所不知道或你所不知道的档案工作各领域的创新。正是这些创新,不断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范围,成功解决了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改进了我们的工作,推动了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档案工作中大力提倡创新,坚决支持创新,持续开展创新,经常交流创新的成果和经验,就像这次大会所做的这样。正因如此,我很高兴来参加这次大会,也很愿意和各位一起来分享大家所带来的档案工作创新成果和经验。

我们是档案人,但在新的时代,我们并不只做档案的事。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为民生服务。做好这3个服务,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这更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我希望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今后在自己的工作中,要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我知道,具备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比具有相关知识或技术更加重要。因为我本人是一个“计算机盲”和“网盲”,不会用电脑,也不会上网,但正是我这个“网盲”,却策划了我国档案界最早、最大型、最漂亮的一场网络宣传,也策划了今年这几场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网络宣传。所以我切身体会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有了这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我们就能随时随地在各项工作中冒出一些创新的思想火花,作出一些创新性的决策或举措,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改进、有所提高。这样,没有机会,也能造出机会;没有东风,也能借来东风;没有地位,也能赢得地位。事实证明,创新不是什么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事,只要愿意,只要用心,人人皆可为之。只要你试图去改变点什么,你就能使你的工作有所改变——或者是内涵式的提高,或者是外延式的扩展。我们数百万档案工作者,哪怕每人每年只作出一点创造、一点翻新、一点改进或提高,那么,全国档案工作就会积小变为大变,日有所改,年有所进,不断产生新的变化。我愿全国百万档案工作者,用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创新、点滴改进,汇成全国档案工作的创新洪流;用我们年复一年、持续不断的一个个创新,把档案事业不断推上更高水平、推向更高境界,早日实现档案强国的辉煌梦想。

此我所愿,望你同行!

(摘自《中国档案报》2014926日)

 

档案显宝


编者按:今年49月份,区档案局联合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联合筹办了黎里古镇“中秋显宝”活动。整个活动继承黎里中秋显宝的传统,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支持,参评宝贝达1800余件。为了较好地展示本次活动的成果,感受吴江博大精深的档案历史文化,今从活动展示宝贝中遴选部分珍贵档案,以飨读者。

黎里古镇显宝

吴江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之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大批珍贵档案(文物),除了官方档案管理机构已收藏的大量档案外,还有更多的散存于民间。民间的这些档案,既弥补着官方档案的不足,也在微观上记录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

为传承并打响黎里“明清世博会——中秋显宝”品牌,丰富“太湖文化节”内涵,促进黎里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更好地展示珍藏在吴江民间的珍贵档案史料,区档案局、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区文联、吴江日报社、区博物馆、区收藏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黎里古镇“中秋显宝”活动,并开展民间珍贵档案评选活动。

黎里“显宝”活动自430日启幕以来,得到市民广泛参与,宝主除了到区档案局、黎里古保委现场报名或电话报名外,还在东太湖论坛“晒晒家中的‘宝贝’”版块提交作品,在线交流,吴江日报公众微信号也提供平台进行发布。截至9月中旬,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参选宝贝1800余件。这些宝贝不仅载体多样,有玉石、金属、贝类、丝绸、纸张等,而且内容丰富,有的和吴江产业紧密相联,见证行业发展;有的和名胜古迹千丝万缕,留存历史记忆;有的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极富生活气息。参选宝贝有的年代久远,可追溯到商代、战国;有的极具吴江地域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有的是吴江名家力作,极具收藏价值。宝贝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较好地说明吴江民间蕴藏着丰富的珍贵档案(文物)资源,也为档案征集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1.三高祠碑拓片

年代:南宋乾道三年(1167)、南宋宝佑年间   显宝人:赵金荣

     

三高祠记碑为南宋诗人石湖居士范成大撰并书,重建三高祠记为南宋宰相山阴陆壑撰,书法家良明书。吴江三高祠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清康乾二帝多次游览所作辰翰均存题替(县志记载)。二件拓片均为孤品,是三高祠现存唯一的实物资料。

2.兑田文契

年代:清乾隆十二年(1747

这份契约是迄今发现的吴江境内最早的契约。土地买卖系家产大事,口说无凭,为避免纠纷,“立此为照”是不可或缺的。契约记述金元音自愿将名下外角圩六坵的三亩一分五田以一拾一两银两兑与金处管业,并约定五年后还可赎回。由此可见当时私下里已有土地买卖。契约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江南一带小农经济家庭真实的生存状态。契约对于研究清代吴江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当时契约格式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3.太平天国吴江县业户执照

年代:清代      显宝人:丁筱华

咸丰十年(18605月,太平军占领苏州,513日太平天国马队当先,蜂拥冲至吴江,占领江城。18615月,吴江太平军开征上忙条银和下忙田赋,赋税较重。

这张带有法令性的业户执照横9.5厘米,纵20.5厘米,内容为“吴江县监军/为征赋事今委/本县两司马/征得三都二里钟志寅户完納/辛酉拾壹年上忙银伍厘整/除自封投柜外合行给票收执”,落款日期为太平天国拾壹年六月十七日。太平军首任吴江及震泽两县的军政负责人(监军)为宁天安,此执照为新科博士、新任两县监军钟志成主政时所发,还盖有太平天国两司马的长方型阳文红色印章。两司马为官名,下有五个伍长,共管理二十五名士兵。按照天朝田亩制度,两司马更似职官,负责收税。自封投柜是由业户执单赴柜完纳的一种方式,当时吴江全县有六乡二十九都,上述三都就属范隅上乡,就在今松陵镇八坼社区范围内。此骑缝处有两枚印章和编号,执照中的字体“国”属典型的太平天国写法,不是“玉”也不是“或”,是一个”王“字。这件业户执照保存完好,展示了太平天国时期有关吴江的军事行政和田赋税收的一些制度和信息,也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珍贵档案。

4.吴江杨庆麟奏折

年代:清同治、光绪年间    显宝人:赵金荣

 

同治四件均为不同时期杨庆麟官迁后的谢恩折(白折),光绪二件为元旦、新年杨庆麟向慈安皇太后的请安折(带皇家封套,表绫粉纸、皇家专供)。同一吴江人的奏折保存下来比较少,有一定的稀缺性。

5.百年黎里明信片

年代:清末

明信片为不知名的法国传教士所拍摄,从船上人物拖着一条长辫子来看,照片拍摄时间应为清代。明信片上,房屋鳞次栉比,高高的鸱吻屋脊,参差的马头墙,成片相连;街道上廊棚迤逦,高低错落,间有发圈,那是各大姓之间分隔的标志;市河中,渔船、农船,有棚的,赤膊的,摇橹的,划浆的,停靠于南北两岸,连绵相属。明信片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黎里古镇当时的繁华。

6.盛泽旅外学生会会员录

年代:1925    显宝人:舒正浩

   

盛泽旅外学生会成立于民国9年(1920),学生会的宗旨是“促醒社会扩张教育联络感情研究学术”,会址暂设盛泽第一女校。民国《第五届盛泽旅外学生会会员录》是目前在盛泽发现唯一仅存的民国学生会会员录。会员录收录了民国时期盛泽知名的人物如徐蔚南、唐炳麟(唐仲英的父亲)等。

]

7.日军侵占平望写真特报、《感状辑录》

年代:1937    显宝人:徐志江

    

这是一期1937126日《大阪每日新闻》写真特报,画报中的图片记录的是日本的井出部队从平望镇附近出发前往南京,部队的马队拖着辎重在简易桥梁上由南向北行进的场景。《感状辑录》详细描述了日本侵略者侵占吴江的具体行军路线和兵力部署,侵占芦墟、平望等地的具体日期以及受到中国守军抵抗等战斗情况。这两份材料是日军侵略吴江的有力罪证,对于其否认侵华历史的谎言给予了有力回击。

8.翳桑文艺研究社社员大会记录及刊物《浅作》

年代:19451947   显宝人:柳乃复 

 

194511月,中共黎里支部得到上级批准,建立党的外围组织“翳桑社”,并确定党员丁铎、吴关龙等参加。翳桑社是一个以文会友的知识青年文艺团体,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通过从事文艺活动,团结组织一些进步青年,宣传革命,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同年1115日,翳桑社的油印文艺刊物《浅作》出版,到19461211日第10期止。《浅作》内容比较丰富,有文艺评论、小说、散文、诗歌、剧作、木刻等。内容大多是抒情性的,政治色彩不浓。

9.盛泽庄面绸庄交易账簿

年代:1951     显宝人:夏金荣

自明末,盛泽绸市开始兴旺,从而形成绸庄林立的街面,称为庄面。盛泽有新旧两庄,旧庄在市河中段善嘉桥一带,但毁于乾隆十七年(1752)一场大火。新庄位于西肠圩之极南。此行庄货价汇登账簿,记载的是新庄19511月西组(3)各行庄的丝绸进出品种、数量、价格。通过此账簿可以了解当时盛泽丝绸生产的品种、产量,见证了盛泽绸市的繁荣兴旺,是很好的实物资料档案。

10.徐昌裕个人笔记

年代:19702000

徐昌裕,吴江震泽人。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是中国近代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空制造专家,曾为我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这批13册工作笔记时间跨度长,从19701月到200012月,真实记录了徐昌裕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呕心沥血的全过程,见证了徐昌裕在不同岗位和离休后为我国飞机的制造、科研工作及推动我国航空工业和航空科研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反映了徐昌裕“严谨务实、认真细致、尊重科学”的工作作风,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档案探讨


怎样才能做好档案信息宣传报道工作

缪平均

宣传报道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直观的反映某一个部门、单位、机关档案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先进典型,更是提高档案部门档案工作影响力,扩大档案部门机关知名度,树立档案工作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络力量,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档案信息宣传报道工作,对于推动档案工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做好档案信息宣传报道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思想认识突出档案宣传报道的作用。

宣传报道作为快速、广泛传播手段,对于塑造档案工作形象、传播档案信息、展示档案工作成果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对档案工作的宣传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关注档案、支持理解档案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例如提高档案信息的影响力。通过对档案信息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工作中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报道,可以更好地鼓舞激发干部工作热情,增强机关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动力;通过对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可以很具体地展示档案工作干部的良好形象,促进档案文化建设,所以档案宣传报道对于推动档案事业跨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档案部门都应该将宣传报道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明确宣传方向,搞好宣传策划,主动正确引导舆论,切实发挥好宣传报道在档案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从事宣传工作的档案领导干部更要认清使命、不辞辛苦、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尽力多写稿件,不断提升稿件质量,为档案宣传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把握政策方向找准档案宣传报道的定位。

档案信息报道要确立正确基调,找准着力方位,把握主流旋律,营造良好氛围。一是把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来对待档案宣传报道工作,确保宣传报道符合党的宣传方针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宣传报道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要坚持报实情、讲实话、求实效,对于报道的事项要亲自进行现场调查,决不可闭门造车,凭想象主观臆断,甚至捏造新闻。三是要弘扬主旋律,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大力宣传报道档案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先进典型、模范人物,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

三、重视学习培训夯实档案信息宣传报道的基础。

搞好宣传报道,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档案部门要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选拔那些具有较高的政治和法律素质、事业心强、文字功底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同志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必要时也可以成立档案宣传临时通讯组,由一名领导负责,抽调有一定写作基础并热爱宣传报道工作的干部组成,壮大档案宣传报道力量。同时要注意对干部进行宣传报道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训,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事业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二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通过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一些新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是档案宣传报道坚持正确的方向。三要进行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从事宣传报道的部门干部应该提高法律素养,以保证自己所持的观点、得出的结论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四要进行新闻写作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一方面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上级宣传部门,举办的档案工作宣传通讯员培训班,学习新闻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另一方面聘请宣传部门优秀通讯写作骨干,报、刊社的优秀编辑、专家进行实地现身演讲培训,以开阔和拓展基层一线档案宣传工作者的眼界,促使他们开阔思维,增长才干。

四、紧贴档案工作实际,提升档案信息宣传报道的效果。

一要广泛收集素材。档案宣传部门工作者,在写宣传稿件时要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档案一线工作者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在充分掌握第一手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提炼获取大量新鲜的材料。二要把握好时效性。撰写档案工作中的宣传报道稿件,要紧扣档案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精神文明、文化事业等方面服务的主题,在时间上做到同步合拍,不可超前,也不能拖后。三要注重报道质量。档案信息宣传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消息、动态层面上,要通过日常的档案工作实践、观察,现场调研、分析,从不同角度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化、挖掘、寻求提出改进措施,归纳整理形成高质量的档案信息工作综合报告、调研报告,通过这些报告,推动政府的相关决策,发挥档案在创建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四要拓展档案宣传报道形式。档案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能力,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档案宣传报道,在报道体裁上可以用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散文、杂文等,在报道宣传形式上可以用文字、图片、漫画、视频等,通过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改进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努力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摘自中国档案资讯网2014612日)

档案探讨


鸿运楼

何笛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是一种文化。上海周立波在脱口秀节目中以此调侃美国总统奥巴马,说奥巴马总统向全世界宣布,他研究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一个字:吃。说在中国什么都可以用吃字概括,人们见面问吃了吗,受人欺侮了叫吃亏,情敌之间是吃醋等等不一而足。虽说是一种幽默,有点以偏概全,却也不失为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分析。

松陵镇自吴江建县起直到现在,都是县城(市、区府)所在地,其繁华自是其它乡镇所不及,饭店酒楼当然少不了。鲈鱼的美味更是吸引了往来的官员、风流的文人墨客、做生意的商贾行旅和海内外的游人,“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便是最好的证明,明代垂虹桥畔“埠头灯火集船丛”,茶坊酒肆生意兴隆,只可惜没有饭店酒楼的名字流传下来。

文革结束,我到松陵读高中,镇上似乎总共没几家饭店,像模像样的饭店更是一家都看不到,我们学生有时周末上街,在东门盛家厍口的一家小饭店里吃一碗7分钱的阳春面算是改善伙食了。

印象中,鸿运楼应该是松陵镇上第一家上档次的饭店,设在市中心的三角井,记得我们高中毕业后的第一次同学聚会,好象是1985年,那时我们口袋里都没什么钱,参加活动的同学每人出几块钱,就在鸿运楼,享受了一顿美味大餐。

那时,我们都已在外面的城市上过大学,或正在上大学,算是见了一点世面,四层楼的鸿运楼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可在当时的松陵镇,它却是最高档的饭店了,又是在市中心的三角井,显得很突出,比周围的楼房似乎要高一点,很能满足一下当时的虚荣心。

工作调动,重来松陵,已是三十年后,它发展成了一个我不认得的城市了,不要说松陵饭店、吴江宾馆之类的星级饭店,就是花园路、梅石路等美食街上的普通饭店,其规模、档次都强于当年的鸿运楼。有次请几个朋友吃饭,提议去鸿运楼,很是被他们笑话了一顿,显得不临事面,过后我特意去看了看,那饭店真的不在了,换成了别的什么商铺。

这倒让我有点想念,我不是喜好怀旧的人,只是对文史有点兴趣,尤其是家乡的文史。在以往的文史研究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实地考查的情况,但往往物换星移,连一点旧的痕迹都荡然无存,让人不免产生历史是否虚无的幻觉。

一个地方,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无论它建设得怎样现代,其历史和文明的过程总得有迹可寻,有一些感性的事物可以让后人吊古怀今,从那些事物中能够感其形、听其声,体悟到先辈们奋斗的历程,从而珍惜当下的生活,并努力开创明天的新生活。

鸿运楼已然消失了踪影,我原以为那也不过是一个店名,和现在某些叫得很响的店招一样,讨一个“鸿运当头”的吉祥口彩,它的出现和消失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在某次偶然的闲读中,不经意地发现,其实,以饭店来说,它是有点年头的,以“鸿运楼”为名的饭店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如常熟的鸿运楼早在1926年就开办了。

据说,吴江的鸿运楼最早是开在震泽镇上塘东大街上的,1943年由朱兰亭独资开办,当初仅一楼一底,员工只有5人,以擅长烹制地方特色菜肴而闻名县内及邻近浙江南浔等地。照此说来,它当时是一家规模不大的私人小饭店,和现在比较普遍的个体快餐店或饮食店相类似。小乡镇上人口较少,小饭店也不可能很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相对要容易些,反过来说,生意主要做的是熟客,口碑比招牌更重要,能够打出名气或品牌,菜肴、服务与诚信,想来应该都不错的。

常理推测,老字号(商铺、公司)的本部是不轻易搬迁的,向外拓展的往往是它的分部(现在称连锁或加盟),而鸿运楼在解放后,随着1956年的公私合营,它的原班人马随同菜馆迁至松陵镇中山街的中心地段,原仓桥东北堍(如今城中广场的西端)。个中的原由,已不是后人所能妄加猜测的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当时的知情者,能够在现在的历史条件下,提供原始的信息。

1958年起,鸿运楼更名为国营人民饭店,文革中,又一度改名为新江饭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和以后的人们,只要对现代史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别说是饭店、商铺,就是人名也多有改成带有那个时代标记的名字。而现在,不是有许多什么“广场”、“国际”、“皇家”之类名不符实的时代性商铺吗。

人民饭店的名字一直用到改革开放的1982年,该年9月,随着危房拆除和城区改造,人民饭店旧房拆除并搬迁至三角井处,同时也恢复了鸿运楼的店名。新迁建的鸿运楼为四层楼,三层主楼面积达1258平方米,底楼、二楼是菜馆,三楼是客房部。为弘扬名牌,重振雄风,店方特在店内刻上一副对联“续修烹饪谱,再兴鸿运楼”。

客观地说,整个八十年代是鸿运楼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鸿运楼知名度最高的时期。它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中的钱多了,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已不再满足于有得吃,而是追求能吃饱,更要吃好,鸿运楼的出现如及时雨,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再者,当时的松陵镇上饮食业并不繁荣,廖廖几家小饭店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鸿运楼占着地段的优势、铺面的庞大、店牌名声和特色菜肴,吸引了镇上众多群众和来镇上办事的外埠人员。到鸿运楼吃饭,一点不比现在到吴江宾馆吃饭逊色,某种程度上更有面子。而鸿运楼在那一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85年共有职工58人,获得了县级先进单位称号。

一家饭店能够在一座城市生存和发展并不困难,但要成为知名饭店,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品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菜肴,使菜肴和饭店浑然一体,如提到苏州的松鹤楼,人们立即会想到“松鼠鳜鱼”,反过来也是一样,当它成为一种传统,就形成了所谓的老字号。当年的鸿运楼也有几道名菜,如“开面鳝糊”,选用粗壮的鳝丝,用猛火烧上一阵,去净腥味,然后让其吸进卤汁,勾上不多的厚芡,再浇上沸油,其色红亮,其香扑鼻,其味鲜美。“松炸虾球”,选用新鲜大虾仁,用蛋糊搅拌后,放入温油锅里,复用旺火炸之,其色泽金黄,外香内鲜,用甜酱蘸之品食,真是别有风味。“生烩鱼扇”,选用较大的活鱼,取其中段,运用斜刀切法,使鱼段脊断肚连,用旺火烹制速成,形似扇面,色如檀香,鲜嫩可口。“糖醋粒肉”,选用纯精猪肉,用蛋粉挂糊,分两次炸成,甜滋滋、酸溜溜的糖醋包裹着脆生生、白嫩嫩的细肉,真是香甜松鲜。该店所制的传统菜肴,花色品种繁多,富有江南风味。不仅在选料上严格把关,而且制作精细、讲究搭配。按照时令节气,更换菜谱。烹饪上擅长溜、炒、烧、炖,色、香、味、形俱全,深受群众喜爱。传说,有一次,吴县越溪一户姓席的人家,慕名把婚宴摆到吴江鸿运楼,由于食客较多,结果筵席从里面大厅延伸至鸿运楼大门口,吃喜酒的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似乎吃到鸿运楼的菜是一件荣幸的事。但,这些菜肴尚不能达到特色的高度,在饮食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候,其竞争力不足的弱点显露无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鸿运楼开辟了旅社部、点心部、旅游部等,实施多种经营,这是不是它的败招还不能轻易下结论,现在有些大饭店也有这样的运作。从结果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苏州人来承包了鸿运楼的经营,再后来,“苏州得月楼吴江分店”的招牌替换了鸿运楼的招牌。显然,鸿运楼在内部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市场经济推动了松陵镇上餐饮业的发展,一大批饭店酒楼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鸿运楼非但没有壮大,反而变得越来越脆弱了。过了约两年光景,得月楼的店牌也不见了。

1996年月1218日,中信实业银行吴江办事处的巨大招牌覆盖了鸿运楼的店名,人们才恍然得知,辉煌了半个多世纪的吴江名店就此告别了饮食界,远离了喜爱它的群众,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对老字号的追念。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