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吴江史志档案》 >> 2014年第4期

2014年第4期

2014/11/13 15:16:00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886

 吴江档案

2014年第4期(总第100期)

吴江档案局    吴江档案学会  编印

信息动态


吴江举办第十二期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班

72881日,吴江区档案局举办了为期五天的第十二期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班,来自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社区、行政村的17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此次上岗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档案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全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档案馆室工作基础》《档案学理论基础》《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基础》《档案法律知识基础》《PDE档案管理系统应用》等五门专业课程,并特邀苏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陈兴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李卓卓博士作了专题讲座。各位老师具有丰富的档案理论功底与实际工作经验,在档案理论、档案法规、软件应用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重点指导。除传授档案上岗必备的基础知识外,此次培训还新增了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各门类档案的整理方法,大大提升了学员们的业务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还统一对学员进行了考试测评。经考试合格者,将颁发省档案局和省人事厅统一制发的《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此外,根据江苏省档案局《关于组织开展档案员远程教育培训的通知》精神,吴江区档案局从明年起将不再组织开展档案人员上岗资格培训,需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档案人员可以利用“江苏省档案人员远程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考试,考试通过后申请打印“江苏省档案人员上岗培训合格证书”,并适时申领“江苏省档案人员上岗资格证书”。(潘莉)

《桃源镇志》顺利通过评审

821日,由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桃源镇志》评审会在桃源镇六楼东会议室召开。区档案局局长、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沈卫新,桃源镇党委书记石荣,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邱学兴,全体编纂人员、志稿评审人员3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区档案局副主任科员于振华主持。

 

会上,石荣书记致辞。他说,《桃源镇志》这部送审稿历时九年编纂而成,用大量的文字、图表和照片如实记载了有着6000年多年历史文化传承的桃源镇的巨变,展现桃源的境域地理、经济发展、政治军事、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为桃源镇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资料。他真诚恳请与会领导、专家为《桃源镇志》在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等方面多提宝贵意见,为志稿的后续修改和完善提供智力支持,力争使《桃源镇志》成为一部精品良志。执行主编沈庚南介绍了成稿经过和体会。

沈卫新对评审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和感谢,提出一部志书能够顺利进入评审程序离不开领导的重视、编纂人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扎实的档案工作三个方面,并对图照、大事记、正文、丛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桃源镇上下形成一种共识,积极参与,多收录一些第一手资料,做好这项文化抢救性活动,凸显人文精神,增加志书的文化含量。

顾晓红、赵玲、沈昌华、计东生、陈载、钮金荣、肖耀华、李流芳、吕国钤、黄晓倩10位评审人员按照分工对志稿进行点评。大家普遍认为《桃源镇志》(送审稿)观点鲜明,资料比较丰富,可以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是一部比较合格的送审稿。同时也对志稿的篇目、内容、资料、体裁、记述等提出了比较客观中肯的评审意见和建议。

于振华进行会议小结。他对下一阶段的修改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图照、序、概述、大事记、编后记的编纂质量;二是要高度重视一部镇志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质量和速度关系,请党政办增加人手,齐心协心搞好后续修改工作。会议结束前,邱学兴对评审人员的敬业、真诚表示感谢,表示下一步要运用好各位评审人员的评审意见,做好吸收、核实、修改、补充工作,要进一步配强编志力量,出版一部满意的志书!

 

区政协原副主席蔡雪熊来档案馆调研

87日,区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丝绸协会吴江代表处主任、吴江市丝绸协会会长蔡雪熊在吴江市丝绸协会秘书长吴雪森的陪同下,到档案馆座谈《蔡雪熊个人回忆录》编纂情况,并进行了调研。区档案局局长沈卫新陪同座谈和调研。

 

在座谈会上,大家通过商谈一致认为《蔡雪熊个人回忆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稿既记录了蔡雪熊的个人经历、家风传承,又见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江丝绸产业的腾飞发展,对于今天弘扬吴江的丝绸文化、编纂《吴江区丝绸志》具有重要价值。大家就回忆录的细节进行了讨论。

会后,蔡雪熊一行参观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展厅。

 

51次江浙沪毗邻地区县(市、区)

档案工作研讨会在昆山召开

73日,第51次江浙沪毗邻地区县(市、区)档案工作研讨会在昆山召开。来自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的27家县(市、区)档案局代表共计54人参加会议。区档案局局长沈卫新、副局长范红明参加会议。

 

大会重点围绕“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以小组讨论、大会交流的形式展开研讨。各成员单位交流了档案馆新馆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档案远程利用、跨区域档案资源共享、合作开发档案文化产品、电子文件如何规范等方面的一些新思路,积极探讨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大会收到各单位关于档案信息化、机制创新、库房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研讨论文27篇,进一步促进了江浙沪地区档案工作的共同发展。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昆山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工地、昆山市改革开放成果展和顾炎武纪念馆。

业务探讨


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应对策

王颖

摘要: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是学校对教师基本信息的了解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成长、学校选拔、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教师管理的关键环节。挖掘档案价值,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有利于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学校的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完善,教师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刚起步,还不成熟。笔者认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切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采用有效对策,完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

    关键词:教师业务档案管理    问题   完善   对策

   

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是教师分配到一个单位工作期间学习、进修、培训、业务发展、个人取得成果及社会实践的成长记录,是教师今后选拔、任用、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也是每位教师展示个人才能的重要人生履历。在目前学校档案工作日益规范的情况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职称、评骨干教师的一项重要资料凭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管理仍有不完善之处,加强管理、改革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管理尤为重要。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不完善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对教师在校期间,所形成的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提供教师档案的查阅、借阅服务及教师调动工作档案的转递、管理等工作。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仍有收集不全面、缺章少签字、未实现网络化管理等现状存在,综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体制不完善

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目前大多数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特色文化、日常工作及其它管理工作。相对学校档案管理来说处于弱势,在档案管理机构中没有配备单独的、足够的专职人员,兼职档案人员收集、整理、检查、归档往往力不从心,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

2. 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不全面

目前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一般由单位档案室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学校没有配备专职人员,缺乏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导致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存在一些问题,如材料中缺少盖章、签字、错别字、学年度平时工作考核表鉴定千篇一律等等。另外,由于教师们对自己个人档案意识的缺乏,往往没有及时的上交材料,导致个人业务材料收集不全面,一直处于不更新的状态。

3.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查阅、借阅等服务环节功能不完备

档案收集不及时,整理、服务环节等跟不上,导致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只成为“摆设”,查阅、借阅的人较少,没有起到该有的利用作用,因此档案的价值不能体现,更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师个人和学校。

4.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转递、管理等工作不尽完善

学校由于人才的流动,教师工作的调动,需要专递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在此过程中规范的操作是收集全面该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整理检查该档案有无缺漏,完毕后开具移交证明,并返回给原单位的档案室,由专职人员保管存档。由于教师个人档案不完善,对教师业务成长,专业发展方面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的反应。

二、解决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不完善的对策

1.由工作职责保证管理质量

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管理要做到组织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库房落实。实践表明,要搞好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做到组织机构落实。不论当前学校对教师个人业务管理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根据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不论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是放在何处,都要有专人负责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其次必须根据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编制的专业人员。为了确保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管理质量,应该实行集中式管理。如果学校已经设立综合档案馆,那么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就应归综合档案馆统一管理。对于采用分散管理模式的,一定要加强业务指导工作,以保证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归档和整理质量。

2.全面渗透,全员参与

教师业务档案不仅对教师个体有着利益关系,而且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与每位教师存在着直接的、间接的联系。教师业务档案必然需要教师积极关心与支持。一份高质量的档案,对用人单位是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档案材料的填写,做到如实填写、书写清楚、格式规范,档案制成材料符合要求,同时也要努力争取创造优良的业绩,书写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漂亮档案。

3.档案材料形成、收集和传递协调运行

a.规范归档材料的要求。按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规定,归档材料必须统一使用纸张,字迹材料应是耐久或比较耐久的,不得使用圆珠笔、复写纸、红墨水、纯蓝墨水及铅笔书写,也不宜采用喷墨打印件归档,而应选用激光打印件或静电复印件归档。凡是不符合要求的,都必须退回原形成材料单位重新处理后方可归档。

b.建立归档材料收集制度。虽然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材料的形成分三大块,一是学历、培训、进修;二是考核评审类;三是成果类。而其中的考核评审类又分七类,比较有规律,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掌握。明白了要收集的材料后,就要按章办事,及时规范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检查——归档。另外,形成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材料的单位都要明确一位负责人,负责对各阶段形成的档案材料及时收集与传递。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档案材料的及时收集归档,又有利于材料收集过程中的保密与安全。

c.严格教师档案转递制度。必须认真执行档案转递制度,严格按照档案转出的程序进行:如填写转递单一填写转档登记——严密包封——通过机要转递——检查收存回执——回执未退的及时催查(应在一月之内)

4.加速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各类档案内容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改革的需要。学校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迫在眉睫,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观念,更新管理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网络设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把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全部纳入网络管理库中,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利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钻研、熟用软件强大的管理功能,加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步伐。

总之,学校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收集、整理、归档,能更好地为教师提供服务,使档案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笔者对解决学校目前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探索尚在浅层次,创新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方式,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管理质量,发挥其在学校教师管理中有效性,乃须不断探索。

                         (作者联系方式: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吴江方志要积极参与吴江文化事业的建设

——学习“以档弘文”后的体会

朱廷忠

內容提要:最近李克强总理在第五次全国方志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实质上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志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化是地方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很好地发展了这个软实力,才能真正落实李总理的发展地方综合实力,担当起“以启未来” 的历史重任。因此,“天之将降大任于斯”, 我们吴江方志就要积极参与吴江文化事业的建设。全体方志同仁应秉持修吴江方志,问吴江综合实力发展之道,开启“美丽中国梦”吴江辉煌篇章的崇高信念。

【关键词】:地方志   地方文化   “文化吴江”

2014419日,笫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对地方志工作作了重要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实质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志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地方文化是地方综合实力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很好地发展了这个软实力,才能真正落实李总理的发展地方综合实力,担当起“以启未来” 的历史重任。因此,“天之将降大任于斯”, 我们吴江方志全体同仁就要积极参与吴江文化的建设。全体方志同仁应秉持修吴江方志,问吴江综合实力发展之道,开启“美丽中国梦”吴江辉煌篇章的崇高信念,让全体新老吴江人民共享“吴江文化发展成果”。我们汾湖方志办在这方面已作了些有益的探索与思考,现把我们的作法和想法写出来、拋砖引玉,以求方家指正。

我们的着力点是积极探索吴江方志在“文化吴江”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必须牢固地植根于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中。只有打造出这样的地方特色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才能“生命之树常绿,生命之水常流”。一言以蔽之,吴江方志就必须是吴江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她真实、全面地展现了吴江的历史长卷和文化风貌,极大地丰富了吴江社会的文明內涵。因此她是全面、完整地研究吴江区域文化成因、发展、壮大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文化吴江”品牌的建设,也就是吴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的继承和弘扬。那么,我们吴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是什么呢?那就是“吴风越韵”。我们只有全面、实质地继承了这个根基,才能创造出当今新老吴江人民宝贵城市精神“精诚致远”。“ 吴风越韵,精诚致远” 这个宝贵的吴江城市精神,是辩证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发展的典范,是当今一百多万新老吴江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

因此我们吴江方志工作者在“以档弘文”, 用方志积极参与吴江文化事业的建设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宣传“吴风越韵”,弘扬“精诚致远”。让全体市民通过读志、用志知道:“吴风越韵” 一方面明确地揭示了吴江地处古吴国和越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展示了吴江人蓄吴越之精华,集两地之优势,既融汇了吴文化中的崇文重教,尚德爱智,灵慧聪秀,坚韧儒雅的特质;同时也吸纳了越文化中的宽容豁达,开放进取,勤劳精明,敏锐灵活,百折不挠的个性。在这方面的宣传,我`们黎里的志书同仁做得很好。朱振林先生的《从黎地宗教遗存看里人意识的积极方面——兼析方志地情资料的思想性》,就是一篇深有见地,大力宣传“吴风越韵”的力作(此文荣获2014年苏州市地方志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相信在朱先生和其他同志的不懈努力下,不久的将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黎里定会走向世界,黎里定将和已名闻天下的“世界同里”成为吴江旅游的两朵骄傲的并蒂莲。我们北厍方志的同志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正积极响应参与区档案局组织编写的《吴江名门望族》,紧锣密鼓地着手整理北厍地区的叶氏家族、徐氏家族、柳氏家族、张氏家族等名门望族,并准备从中挖掘整理出“四大名门望族”的家风。因为积极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当然在这方面吴江市志办的同仁,还有松陵、同里……这些同仁,他们的工作比我们做得更好、更早,我们吴江方志全体同仁就是这样在积极宣传继承“吴风越韵”,同时又在大力弘扬“精诚致远”。“ 精诚致远”就是真诚的态度,执着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内核。她表现的是我们吴江人民崇文明礼,厚德守信,精益求精的一种质朴民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结协作,诚信为本,以诚待人的基本理念。“致远”反映的是我们吴江人民既立足现实又放眼未来,体现出追求目标之高大,理想之深远的卓越精神境界。“千层高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宝贵的吴江城市精神就是在吴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我们吴江方志除了挖掘、整理、展示吴江优秀传统文化外,更要为“文化吴江” 品牌建设提供智慧,当好“智囊团” 和参谋。“文化吴江”品牌建设是一件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由吴江区政府组织倡导,利用吴江方志等载体资源,结合城市村镇的拆迁,把各镇(区)历史文化中的亮点,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是可行而又有积极意义的好事,是打造“文化吴江”品牌的最佳切入点、最根本有效的措施。例如,去年秋天结合吴江县城老东门(盛家厍)的改造,由吴江区档案局和《吴江日报》牵头,发起组织了盛家厍的征文、搜集有关盛家厍老照片、文物等一系列活动,旨在盛家厍拆迀前最大限度地原汁、原味、原生态地保留盛家厍的历史风貌,同时更是为今后改造重建后的盛家厍注入勃勃生机活力。笔者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吴江县中学高中学生,有幸和盛家厍结下了三年的深情厚谊。我根据这段生活经历,写了“难忘舌尖上的盛家厍”。想不到拙文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他们盛情邀请我和吴江电视台的两位资深编辑、记者,一起拍摄了盛家厍这档电视节目。在这档节目里我们跳出了原先只讲盛家厍美食框框,而是站在盛家厍古老的石桥上,看滚滚东来的太湖水,想到了自明清以来,盛家厍就是日益壮大的移民城市,因而盛家厍的美食就是中华美食的大融汇,而决不是吴地一家的小美食。由盛家厍出发,更从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吴江历来就是胸襟广阔,海纳百川的优秀城市,才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广纳各路英才,改革开放后才能创造出吴江神话、吴江速度、吴江模式……这就从哲学上“量的积累,上升到了质的飞跃。”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写好“难忘舌尖上的盛家厍” 和协助吴江电视台拍摄盛家厍这档节目,我多次翻阅《吴江县志》和乾隆《震泽县志》等书籍。我对自己的付出一点都不悔,令我欣慰的是从中我还悟出了:利用志书等载体,是更能为“文化吴江”品牌建设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的。群众收看了我们拍摄的盛家厍这档节目后都说“将盛家厍改建成体现出吴江厚重文化之地,将盛家厍历史街区建设成为集中展示吴江老城文化积淀,反映吴江老城风貌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群众的评议,就是对我们志书工作的最好奖励。利用吴江方志的宝贵资源,是完全可以开启“美丽中国梦”吴江辉煌篇章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吴江县志》、乾隆《震泽县志》、叶绍袁《午梦堂全集》、《吴江日报》、《徐灵胎文集》、《柳兆薰日记》、《葫芦吟草》。

(作者联系方式:汾湖高新区方志办)

 

建立档案中心 确保集中归档

——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建设之我见

李小霞

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建设是确保档案资源科学整合、有效利用,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工作是全市(县)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建立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实行档案集中统一管理谈几点看法。

一、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作为特殊的信息载体,有着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严肃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档案的收集又涉及到各项工作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具有很强的程序性、规范化和权威性要求。目前镇(区、街道)档案工作与当前市划调整、重大工程项目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基层组织民主自治水平提升、社会稳定要求提高的特殊时期档案管理现实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档案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我们仍沿用传统的档案工作机制开展镇(区、街道)建档工作,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集中统一管理,那么,镇(区、街道)档案建设的效率就会事倍功半。

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建设是镇(区、街道)档案工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将镇(区、街道)各部门、各门类、各载体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它是一个以较少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档案管理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明显优势;它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建设工作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是对镇(区、街道)档案管理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中国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镇(区、街道)档案工作的现状

1.档案管理意识不够强

一是部分镇(区、街道)部门干部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这些干部认为搞经济建设是硬指标,硬任务,而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很少有时间过问档案工作。一些干部将档案工作简单地曲解为把文件材料收集一下,装订一下,正因为如此,他们即使抓也只是应付一下,很少从档案的长远规划、整体管理去考虑,档案装具大都是淘汰下来的橱柜,大小不等,高低不一,没有防护措施,安全的档案装具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是部分单位之间档案管理工作不平衡。目前,镇(区、街道)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根据业务线上的台账要求来开展,各部门的档案管理标准不统一,档案管理水平高低不均,差距较大,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和领导还没有意识到差距的存在,没有及时落实措施加以改进,导致镇(区、街道)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

2.档案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档案未能集中统一管理。有些镇(区、街道),各部门档案各自为政,基本未实现集中、规范化管理,档案分散、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库室,镇(区、街道)档案室保存的文书档案只是办公室形成的一些档案,有些重要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或工作人员手中,其余相关的会计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分别存放在相关部门,造成该收集的没收集,该归档的不归档,该向镇(区、街道)档案室移交的档案没移交,人为地把一个全宗任意割裂,大大影响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是档案人员变动频繁。档案管理作为一项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相应的专业知识,花费大量的工作精力。但目前,档案员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镇(区、街道)部门档案人员经过系统培训不久,档案整理水平刚有所提高又被新人所代替,而且档案员兼职过多,精力不足,导致档案管理滞后,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档案材料未规范收集整理。有些镇(区、街道)部门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档案工作制度,但形同虚设,写在纸上,订在墙上,只为应付考核检查,公文处理,档案收集、归档、利用、移交、库房管理等制度没有得到落实。虽然市制定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档案分类方法和归档范围标准,但有些镇(区、街道)部门领导、档案管理人员不知道规范存在,或是没有完全按照这些规范开展工作,因此出现有的重要资料遗失,有的重要资料收集不全,有的交接制度不明确,有的档案资料收集程序缺失等种种问题,工作隐患严重。有的部门实物档案、声像档案多年未整理、编目,保管状况堪忧。

3.档案管理硬件建设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有的镇(区、街道)部门因办公条件有限,无法落实专用档案库室,档案库房、办公用房、杂品仓库同置一室,这些档案库房都缺乏防潮等档案必要的“八防”措施。有的部门档案存放在办公室,致使部分年代的档案已不知下落,档案未能严格实行统一管理。还有些部门库存档案已经饱和,存在库房紧张的问题,收集工作受到影响。还有个别部门的档案装具仍是木质柜,没有存放档案的金属柜架。

4.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相对滞后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整合档案管理资源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配置不到位、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工作量巨大等原因,镇(区、街道)各部门的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发展较为缓慢。有的部门档案室没有专门的电脑,档案人员不能正确操作档案软件,不仅造成了档案软件的受损,更大程度的导致了室藏档案目录数据的丢失,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检索与利用。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非纸质档案也越来越多,工程建设、重大活动、文化艺术类等工作以影像资料形式保存,如何实现这些特殊载体档案的长期保存和有序管理,迫切需要探索和加强。   

三、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建设的举措

1.制订计划方案。要建立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必须在全市(县)范围内统筹规划,市(县)档案局是在一个市(县)的行政区划内建设镇(区、街道)档案中心的规划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制订相关的工作计划、实施意见、推进方案,从成立领导小组到落实具体人员、编制预算、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制度,确定档案分类方案、各类收集范围与保管期限等都应一一作出具体的规定。

2.加强宣传教育。市(县)要加强宣传,增强镇(区、街道)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深刻理解档案中心创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当前档案中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增强工作责任感,自觉地做好专门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及时向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做好归档移交工作。

3.加强沟通协调。市档案局要加强与有关专业主管机关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专业档案的管理办法与整理方法,为镇(区、街道)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提供依据。要明确规定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专业档案的整理方法,哪些专业档案归主管机关保管,哪些归镇(区、街道)档案中心集中统一保管;或者对专业档案实行双套制,一套归主管机关保管,一套由镇(区、街道)档案中心保管。

4.强化人员培训。为全面提高镇(区、街道)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市档案局要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形式,抓好档案人员的岗位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对象为各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全体人员、部门兼职档案员。培训内容为档案业务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形式采取面授与现场观摩或到相关部门见习锻炼等形式。通过培训使各类档案人员能学到专业的档案知识,学会专业档案的收集整理方法,使专业系统形成的文件材料能及时转化为档案,确保专业档案的完整性。

5.规范管理方法。制度化、规范化是镇(区、街道)档案中心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档案中心生存和发展之本。因此,建立档案中心后,市(县)档案局在对镇(区、街道)档案中心进行年检时,要把镇(区、街道)机关专门档案管理列检查内容之一,确保专业档案及时归入镇(区、街道)档案中心,使镇(区、街道)档案中心成为门类齐全、名符其实的综合档案室。在进行档案年检时,档案局可以邀请一两个部门的主管机关参加;或者部门主管机关在检查镇(区、街道)部门工作任务时,邀请市(县)档案业局业务指导人员一起参加,同时检查专门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情况。这样,双管齐下,专门文件材料就能及时转化为专门档案,丰富镇(区、街道)档案中心的室藏,为镇(区、街道)各项工作和建设服务。

(摘自《中国档案资讯网》)

档案利用


吴江房产档案查询提速增效协助新生入学

746日,我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新生报名日到来之际,房管处档案室迎来大批市民,申请出具“无房证明”或“唯一住房证明”。仅第一天上午,档案室接待市民近千人,出具查询证明895份。我区档案查询的提速增效立竿见影,确保了孩子们顺利报名入学。

围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涵,5月初,房管处即开始努力谋划提升房产档案查询便民服务水平。当了解到教育局出台的“2014年吴江区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政策”相关规定后,未雨绸缪,主动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房产档案查询功能,准备迎接查档高峰。新功能实现了二代身份证信息读取与查档界面中查档申请人全部房产登记状况信息集成显示的同步,并增加了自动检索、匹配房产电子档案中一代身份证信息功能,改变了过去依靠人工进行信息识别检索费时费力的现象。查档用时从原来的七分钟,提速到一分钟。查档服务变得简便高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受到了办事群众的欢迎。(吴江区房管处  夏国芳  郑丽艳)

 

档案为建新房提供依据

829号,家住吴江区七都镇的薛先生前来吴江档案馆查询土地档案。据其介绍,薛先生的爷爷目前孤身一人住在乡下两间小平房里,由于房子已有百年历史年久失修,近期又阴雨连绵,老房子屋顶开始漏水,阴冷潮湿的环境实在不适宜老人居住。所以身为小辈的薛先生决定翻新房子,让老人家住得舒心点,同时也尽一份孝心。据有关要求,翻新房子需要提供土地证资料,所以薛先生来到档案馆寻求帮助。根据薛先生提供的信息,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土地证档案中,调到了薛老先生的土地证(档号为:全宗号2001,目录号005,案卷号1061)。“太好了,爷爷终于能住上新房子了!”薛先生如是说,同时也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表达了谢意。(沈思思)

 

档案为提前退休提供依据

819日一大早,一对老夫妇急匆匆得走进区档案馆的查档利用阅览大厅,脸上写满了焦急。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原来老大爷今年准备办理退休,去社保局办理时被告知需要等到12月份才能帮他办理。老人一下傻眼了,明明很确信自己是2月份出生的,怎么一下就被无故推迟了10个月。他又去派出所调户籍,上面也是12月份,除非能拿出证据,证明是2月份。这6个月来一有空老人就去寻找证明自己出生年月的证明,可是好多的证都已经遗失了,后来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提醒下,抱着一丝的希望他来到档案馆查找当年的结婚证。工作人员认真地帮老大爷查找案卷,终于在全宗号:4024,目录号:4,案卷号:43,找到了老夫妇的结婚证,上面有登记的出生年月,写的是2月份。老大爷激动地说:“感谢档案馆帮我找回了10个月的退休工资。”(水利芬)

垂虹文史


南戏之宗

何笛

戏是民间对戏曲和戏剧的统称,中国传统的戏也几乎是戏曲和戏剧的合二为一,它们有一定的故事内容,不同的戏,对故事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对表演的形式和音律唱曲却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把它们都归之于戏曲,并产生了相应的戏曲理论。

戏曲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灿烂之花,源远流长,各种地方戏曲更如满天繁星,凡有水井之处,皆有适宜其生长的土壤,生根开花代代传承,成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丰富着创造着普通百姓的文艺活动,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增添生活的乐趣和喜悦。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带有歌剧性质,确有一定道理,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差别在于,戏曲对形制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开放度和自由度上不如歌剧。

元、明时期,是戏曲发展的一个高峰,戏曲成为和唐诗宋词一般的主流文学样式,它已经成为士大夫普遍重视、像诗词一样受到认真探究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戏曲形式,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标志,被人们熟知熟记。

就是在这一时期,戏曲由北而南发展出一个重要的流派,南戏。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与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更迭先北后南是一脉相承的,南戏(又称南曲)它是相对于以元杂剧为主流的北曲而言的,兴盛于以苏州为中心的南方地区。

南戏在明代中后期达到顶峰,有为数众多的文人参与戏曲创作,并且有不少人投入了毕生的主要精力,戏曲在文人中受重视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刺激了对戏曲本身的研究。戏曲创作的繁荣,出现了不同的戏曲流派。其中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同时代在汤显祖(江西临川人)为代表的“临川派”,成为明代戏曲的两大流派,对当时曲坛有重大影响。

沈璟(15531610),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自号词隐生。十多年前,我开始进入午梦堂研究时,沈璟就成了关注的对象之一,各种资料只显示,沈璟是松陵人,至于具体到某个村或住宅在某条街却一直找不到相关的资料,这可能跟我所获得的资料有限有很大关系,去年底,沈昌华老师告诉我,沈璟的老(祖)宅在松陵北沈村西濠里,也就是现在鲈乡北路西侧永康路以北的那一块区域,西濠里不知从何时起演变成了如今的西窑里,沈璟自己的住宅名小潇湘,原吴江中学桃园的位置,只是当时未来得及问出处在哪。

沈璟似乎是为戏曲而生的,万历二年中进士时才二十多岁,少年得志,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历任兵部、吏部主事、员外郎,历官至光禄寺丞。假定没有官场的变故,这世上只是多一个淹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官吏,少了一个影响后世的戏曲流派,于是,偶然与必然的共同作用,沈璟先以上疏获罪降职,后又因涉嫌乡试舞弊案被劾,告病弃官还乡,时年仅三十七岁,归乡后,家居三十年不出,致力于戏曲声律研究,并编写传奇剧本,直到去世。

应该说,在沈璟生活的年代,他的家庭还是比较富有的,毕竟,到沈璟的时候,沈氏已成为松陵望族文苑世家,其祖上有多人,如曾祖沈汉,明正德十六年进士,沈汉子沈嘉谋,以平生厚德闻名,历官至上林苑署丞,沈嘉谟子沈位,隆庆二年(1568)进士,与沈璟同辈的沈、沈瓒也多为进士出身,担任着各种官职,这为他的戏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他能够在家里养了一个戏班子,终日听听戏,写写词曲,谈及声律,辄尾尾剖析,终日不置。甚至于躬身登场,探索场上之曲的规律,过他所自称的“词隐”的生活。

沈璟的传奇著作有《属玉堂传奇》十七种,今有全本的只存七种,其余十种仅有部分残曲,其代表作为《义侠记》,是沈璟作品中流传最广之作。《义侠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故事,从武松景阳岗打虎开始到上梁山结束,中间添有武松妻贾氏与母亲寻访武松,路遇孙二娘等情节。剧中对武松打虎、杀西门庆写得比较精彩。后世(包括现代)京剧、湘剧、川剧、评剧等许多剧种的《武松打虎》剧目都采用《义侠记》本子。《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以情节离奇、关目曲折取胜,表现了重视舞台效果的倾向,对后来的戏剧创作有一定影响。《博笑记》别开生面,二十八出写了十个小故事,合则为一本,拆则可单独演出,开了晚明折子戏的先河,形式上有创新,内容多讥刺世事的混乱颠倒,也有一定特点。

在戏曲理论上,沈璟撰有曲论专著《遵制正吴编》、《论词六则》、《唱曲当知》《南词韵选》、《北词韵选》等,其套数曲《二郎神》集中论述其曲律见解,所著《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对南曲719个曲牌进行考订,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被推崇为南曲格律范本,成为后人制曲和唱曲的权威教科书。他的曲论主张得到当时戏曲名家吕天成、王骥德、卜大荒、叶宪祖、冯梦龙、顾大典、沈自晋、范文若、袁于令、汪廷讷、史盘等人的支持,被奉为领袖,从而形成“吴江派”,“吴江派”所重视的南曲,发展到后世即为今日的昆曲。

在“吴江派”作家中,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员尚有沈自晋(15831665沈璟侄),在戏曲理论与实践上能兼“临川派”与“吴江派”之长,所著传奇《望湖亭》最著称,《望湖亭》是较有现实内容的喜剧,舞台影响也比较大。《望湖亭》写的是:书生钱万选在颜家开馆,被迫代主家相亲、迎亲,因天降风雪,只得先完花烛,在洞房苦熬三日,归后,被主家告于官府,县官将女判给他,后入京应试,高中状元而归,喜成婚配。作品被冯梦龙选编的《太霞新奏》推为压卷之作,在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基础上著《南词新谱》,弘扬了沈璟曲学理论的精华。沈自征(15911641,亦为沈璟侄,沈宜修之弟)仿元人作北曲《渔阳三弄》(含杂剧《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三种)被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以及沈自昌(著《紫牡丹记》)、沈永令(著《桃花寨》)、沈自南(著《艺林汇考》)、沈永乔(著《玉带城》),沈宠绥(著《度曲须知》)等十数人,因而,也有人用“吴江派”指称沈氏家族的。有了家族的影响,以及个人命运际遇的感叹,沈璟的孙媳叶小纨(分湖文学世家午梦堂叶氏成员,沈宜修之次女)感怀其姐叶纨纨、妹叶小鸾才高而早夭,撰写杂剧《鸳鸯梦》,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作品流传的女戏剧家。

沈璟的曲论要点有二: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本色”语言。《词隐先生论曲》有云:“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在文人作传奇者渐多而所作往往不合音律的明中叶以后,他提出这样的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要求作曲合律本来不错,但持法过于苛严,且认为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这就成了束缚。至于他所说的“本色”,则着重于语言的朴拙浅俗,这对于明传奇过于偏重文藻骈骊的倾向有纠正的意义。不过,这种“本色”论既是和严格的音律相结合的,又重视以古曲为范式,实也有一种雅化的意味。

“吴江派”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除沈璟外,尚有吕天成所著《曲品》二卷,《曲品》是一部以分列品第方式评论戏曲作家与作品的著作,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评论中也有较好的见解,不过因缺乏系统的理论观点,总体上显得散碎。主张戏曲创作容许“有意驾虚,不必与事实合”,重视戏曲结构,注意舞台演出特点。沈宠绥所作《度曲须知》,论述南北曲演唱技巧,为后来昆曲演员唱曲的依据。冯梦龙编的《太霞新奏》十四卷,所选南曲以“吴江派”作品为主,篇后有冯氏评语,大多指点作曲方法,间及曲坛掌故,具有实用性和研究价值。其中,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所著《曲律》四卷,被推崇为明代曲学的集大成之作,此书成稿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经十年增改成书,共四十章,论述南北曲源流、南曲声律、传奇作法及编剧理论、剧本结构、文辞、科白以及作家作品的评价等。评曲强调“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注意结构布局,重视情节发展的节奏,兼及人物脚色、曲词宾白等,初步建立起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体系。力求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加以发展,囊括戏曲创作及评论中的所有问题,眼界宽广,有不少精彩的意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的原则,这既是从批评来说,也是从创作来说。前人论戏曲,大都从一个方面甚至摘取个别曲子、个别字句来评析,而王骥德首次提出从整体上、从各种因素的组合效果来评判一部戏曲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谓“全体力量”,具体说来,又重在两点:“大头脑”和“大间架”。前者指一部作品的立意以及最能表现这种立意的关键情节,后者指一部作品的总体结构。这已经涉及到戏剧文学的基本问题,对后来李渔的理论有直接的启导意义。不过,王骥德仍没有注意把虽同称为“曲”而实际性质并不相同的散曲和戏曲分开,所以没有能够在戏剧文学这一层次上充分展开。

沈璟所关注的,主要是戏曲中的歌曲部分,于歌曲又特重声韵之和美,这和汤显祖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着眼点是不同的。沈璟曾因《牡丹亭》不合他的以昆腔为准的音律要求,将之改为《同梦记》(吴江派中其他人也曾这样做),引起汤显祖强烈的不满(汤显祖在《与宜伶罗章二》中说:“《牡丹亭》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却不可从”;在《答凌初成》信中说:“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都称改者为吕玉绳。而据王骥德《曲律》云,沈璟曾改《牡丹亭》字句不协律者,吕玉绳转交临川,因此,有人认为,汤所称“吕家改的”即沈璟改本)。从而引发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或“吴江派”和“临川派”之争。

汤沈之争的焦点是音律在戏曲中的地位,或音律与词采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汤沈之前就已为人所关注。因为中国古典戏曲属歌剧性质,表现内容情节的唱词要附着于一定曲谱之上传达给观众。但它又不象西方歌剧先有词后谱曲,而是先有固定曲牌,作家按曲牌规定调式填词,曲词只有合律,演员唱起来才顺口。但曲律又往往束缚文词的意趣神色。所以,音律与词采关系问题,向来为人所重视。

在这个问题上,沈璟观点有二:一是特别推重格律。他在[二郎神]套曲(后题为《词隐先生论曲》)中说:“名为乐府,须著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又说:“宁协律而调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吕天成《曲品》引)。并修改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使之协律便于上演。二是在语言上提倡“本色”。他说:“鄙意癖好本色。”他《曲谱》中所引例句,大都采自民间,良玉不雕,美自天然。他平时也注重学习民间,李鸿在为他《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所作序中说,他不喜饮酒,但时从友人出入酒社间“闻有善讴,众所属和,未尝不倾耳注听也。”

当时曲坛两大派别在戏曲理论上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吴江派”主曲律,“临川派”尚意趣,由此而引发了戏曲史上的两大派之争,对传奇创作和戏曲理论的批评有推动作用。“吴江派”对曲律的过分强调,束缚内容和情节的展开,因而其影响不及“临川派”。 汤显祖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但他对如何从事戏曲创作并未提出系统的意见,他主张重“情”、重“意趣神色”,也不是专门从戏曲来谈,而是他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的一贯表现。把戏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从音律、语言、演唱乃至结构诸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而造成广泛影响的,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

吴江派重音律,重舞台性;临川派重意趣,重文学性。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汤、沈之争发生后,许多戏曲家持折中调和之论,被认为是吴江派嫡系的吕天成在《曲品》中说:“不有光禄(指沈),词型弗新;不有奉常(指汤),词髓孰抉?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乎?”这个意见在当时有代表性,也有可取之处。王骥德论曲不掺门户之见,在其《曲律?杂论》下篇中对“吴江派”和“临川派”的戏曲主张均有肯定和批评:“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碳。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诘屈聱牙,多令歌者咋舌。”可谓一语中的,在当时的确难能可贵。说两家得失,比较中肯。而且对戏曲创作成就的评价,他是明确把汤置于沈之上的。

沈璟戏曲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在戏曲创作的实践上,他们的传奇多数没有流传。其中,叶宪祖的《鸾鎟记》成就较高,在吴江派作家作品中,属上乘之作。

《鸾鎟记》是叶宪祖的代表作。故事写唐末文人温庭筠与鱼玄机、杜羔与赵文姝的爱情故事。《鸾鎟记》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在传统的才子佳人题材中注入了较为深刻的现实政治内容——对明代科场黑暗的揭露和批判。也就是说,《鸾鎟记》将揭露科场黑幕的矛头直指最高权力机构,挖到了事情的根本,是其高出某些类似作品的精华所在。女主人公鱼玄机的形象则显示了作者进步的妇女观、爱情观。表现了作者对地位卑微的侍妾和遭受孤寂之苦的女道士的无限同情与关切;肯定她们对爱情的自主权力和勇敢追求。这正是在晚明旧道德遭受冲击之时,主张个性解放、爱情自主的新的妇女观、爱情观的形象体现。

在戏曲理论上,“吴江派”对后世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吴江派”以“本色论”和“音律论”为支柱,统一了“案头”与“场上”的二元理论,完善了昆剧的曲学体系,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作为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吴江派”活跃于明末,入清后,“吴江派”便不复存在,但对后世的戏曲创作理论与实践,都有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

吴江派理论的出现,表明戏曲的地位在晚明有显著提高,它已经成为士大夫普遍重视、像诗词一样受到认真探究的艺术形式。从消极方面说,这一派理论所包含的苛严律法对于戏曲创作容易造成束缚,从而破坏其自由活泼的生命。但在积极意义上,它同时也具有推广曲学知识,和促使作家更严密细致地从事创作的作用。晚明后期直至清代前期的剧作,在艺术形式上发展得更为完善,和这一理论有很大关系。

2008年,沈璟诞辰455年,在吴江举行了沈璟与吴江派学术研讨会,各地专家学者对沈璟与吴江派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的研讨。此后,一批相关的著作相继出版,使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用新的眼光来分析传统的戏曲,又有利于现代地方戏曲的发展。

百草园


意大利国家日记档案馆走笔

刘维红

日前,重庆市档案局组织考察团赴意大利进行交流考察,其中意大利国家日记档案馆关于征集和提供民间档案利用的经验做法,令笔者记忆深刻,可推介大家。

 日记档案馆内摆放整齐的日记档案

      日记档案馆的创办

意大利国家日记档案馆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区(省)皮耶维-圣斯特伐诺市,成立于1984年,创立之初是想搞一个文化项目,提高该城市的知名度。在征集民意时,一位记者给市政府出了一个主意,办个日记档案馆,让它成为“记忆银行”。刚开始该市对这个创意将信将疑,因为他们实在没把握会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日记拿出来公之于众,但怀疑归怀疑,市政府还是决定试一试。19851月,该市在意大利全国性的报纸上刊登启事,向全国征集日记和其他生活纪实档案,并公布将在每年10月举办“日记大赛”,获奖者的日记将被印刷出版。启事登出不到三个月,该档案馆就征集到了50本日记。20多年过去了,该市的“日记大赛”每年按期举办。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收集了从世界各国用意大利语言撰写的7000余件日记、回忆录和私人信函等。日记档案馆渐成规模,意大利文化部门将日记档案馆纳入了国家级公共档案馆范畴,并更名为“意大利国家日记档案馆”(以下简称日记档案馆)。

基本建设情况

该馆建筑物为古老欧式民房风格,建于1830年,在二战期间曾被战火炸损,1984年该市修复了建筑并改作档案馆,馆内还保存着二战时期的部分档案。档案馆共4层,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库房面积450余平方米,办公用房150平方米。档案库房分布在档案馆的二三层楼,划为很多小间,每间3040平方米,档案存放在优质木柜里,档案柜摆放整齐统一。

意大利日记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向考察团一行介绍馆藏珍品

日记档案馆隶属于该市政府领导,由市长兼任档案馆馆长。档案馆有15名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档案的征集、整理和利用工作,还有几名不付薪酬的志愿者在服务。

日记档案馆除了保存着从各地征集到的7000余件日记、回忆录和信函档案之外,还保存着该市二战时期的一些珍贵档案。日记档案馆的经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拨款的公共事业经费,主要用于支付二战时期历史档案的管理费用;另一部分靠企业赞助和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日记档案馆的管理费用。

档案征集从每年8月开始,征集范围是意大利或其他国家公民用意大利语撰写、反映在意大利生活的纪实作品。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日记、回忆录、传记等作品寄给日记档案馆,工作人员收到这些作品后先进行筛选整理,然后将初选好的作品分类归档,并于当年10月将整理好的作品提交专家组进行评选。

日记大赛评选专家组由大学的文学和历史学教授、专业档案人士及市民代表组成。据志愿者、该市历史大学教授布莱兹先生介绍,日记档案馆收集到的最早、最珍贵的日记是二战时期一位士兵在战壕里写的日记,反映了二战的残酷,以及普通人对战争发动者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日记档案的保管

日记档案馆库房内没有配备空调和去湿机,采用“自然保存法”,这是欧洲档案馆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做法。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馆的墙体建筑为厚度约40公分的石块,外界的温湿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厚墙体能有效抵御冲击,库内的温湿度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波动;二是档案馆的窗体为双层窗并挂有防火、遮光窗帘,能有效防止光源照入库房,库房需要通风时也较为方便;三是档案库房密闭性较好,能有效防止有毒、有害气体和微生物对档案的侵害。这些古老的欧式建筑本身,就对档案产生了良好的保护,同时也起到环保和节能减排作用,节约了不少经费开支。

日记档案的利用

日记档案馆一年接待2500多人次,其中不包括团体。利用者利用档案时需提供身份证明并进行登记,登记时必须填写姓名、详细地址、身份信息和利用事由,经允许后方可利用档案。团体利用档案需提前预约,这也是欧洲普遍推行的方法。个人利用档案免费,团体利用档案则需交纳50欧元利用费。

馆内规定,利用者如需将档案借走,须经档案馆和日记著作权拥有者的同意后,办理相关借阅手续方可借出馆。前来该档案馆利用档案的人群一般有三类:一是想了解意大利生活的人;二是一些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对这些日记进行认真阅读,仔细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和感受作者的心理状况,达到研究目的;三是一些作家和影视编导,他们为了创作出人们喜爱的作品,到档案馆来寻找灵感。每年910月的利用者最多,因为这段时间是该馆举办日记大赛的时候。

据布莱兹介绍,他之所以来这里作志愿者,为其收集、整理和评选日记,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这里的一篇篇作品,这些作品非常真实地记录着这些普通人的生活,长期阅读这些平实的作品,能给他一个平实的心境,也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据工作人员娜达利亚女士介绍,日记档案馆开馆近30年来,每年定期评选好日记,并对其广泛宣传,供市民利用。日记档案馆的馆藏从最初50件发展到了今天7000余件,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忆银行”,该市也因此被称为“日记之城”。

日记档案的信息化

为了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日记档案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逐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开通了档案馆信息网站,网站开通后,点击率不断上升;二是将馆藏档案目录公布在网站上,方便利用者查询利用;三是逐步开展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目前先将利用率高和获奖的日记作品优先进行数字化扫描;四是将数字化成果上传到档案查阅系统中,方便利用者查询;五是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对日记档案馆的宣传力度,提高日记档案馆的知名度,让大众都参与进来,关心和支持日记档案馆的发展。

(摘自《中国档案报》2014828日)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